按关键词阅读:
所有病毒都以“致病”为目的?错!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 , 让不少人谈病毒色变 。 所有病毒都以“致病”为目的吗?其实不然 。 实际上 , 还有许多病毒尽管感染了人类 , 却与人类长期共存 , 通常不引发疾病 。
近年来 , 基因组学的飞跃式发展 , 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出生存在人体表面和人体内的许多病毒 , 这些病毒被统称为“人类病毒组” 。
【「病毒基因组」所有病毒都以“致病”为目的?错!】最近对人类样本的基因组学研究发现 , 在我们的肠道、肺部、皮肤和血液中存在几十种未被识别的病毒 。 其中 , 有的可能是某些未知疾病的根源 , 但也有些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无害的存在” 。
偶发致病性是人类病毒家族的一个典型特征 。 例如 , 疱疹病毒感染成年人是一种普遍现象 , 它们可以在免疫系统的细胞中长期“无症状居住” 。 但在宿主的生命后期 , 或者免疫力受抑制后 , 这些潜伏的疱疹病毒就会活跃起来 , 诱发唇疱疹、脑膜炎、淋巴瘤或卡波西肉瘤等多种疾病 。
北京联盟了解到此外 , 在健康人 , 特别是儿童的呼吸道和粪便样本中 , 经常可以检测到大量新病毒 , 包括越来越多的星状病毒、细小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 , 以及其他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作用不明的病毒 。
这些信息表明 , 即使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 人体也会受到多种病毒的慢性感染 , 且常会暂时性地受到其他病毒的感染 。 因此 , 认为每一种人类病毒都会导致疾病的观念 , 正在让位于一个更加复杂的生物学现实 。 了解这些新发现的病毒是如何影响人类的 , 有助于对它们进行“分类处置”:确定哪些应进行预防和治疗 , 又有哪些可以忽略甚至与它们共存 。
人类年幼时感染病毒 , 可能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 为日后遭遇病毒感染提供保护 , 同时也可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 , 不至于因过度反应而导致过敏 。
一些共生病毒也可为人体提供保护 , 防止其他致病性病毒的感染 。 据报道 , 一种与丙型肝炎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同属一个家族的病毒 , 居然可以减轻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 。
人体常驻病毒还有一个潜在好处 , 那就是它们偏爱快速分裂的细胞 。 研究人员观察到 , 在感染病毒的同时 , 一些自发癌症会出现消退现象——这表明 , 病毒可能优先感染癌细胞 。 为此 , 生物医学界已开始着手研发对抗人类肿瘤的溶瘤病毒疗法 。 病毒感染和癌细胞消融是否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 目前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
与大量细菌和病毒共生的漫长进化史 , 推动人类发展出了对许多病毒感染的适应能力——从细胞水平(驯化逆转录病毒基因、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到文化层面(调整生活习惯以减轻传染病所带来的负担) , “与病毒共处”的生存策略无处不在 。
随着测序技术和计算平台的不断改进 , 加之研究人员生成了更为完整的人类病毒基因组目录 , 病毒感染的检测能力将更快更灵敏 。 基于对血滴、呼吸道或粪便样本更强大的检测分析能力 , 公共卫生工作者可迅速了解新出现的病毒 , 更好地控制传染病的暴发 。 快速鉴定已知的病毒病原体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
基因组学方法也将使流行病学研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 了解哪些病毒与不同地理区域的哪些疾病有关 。 这些信息将确定哪些病毒将造成最大的疾病负担 , 并帮助研发最有效的疫苗 , 减少病毒传播 。
一系列计划正在实施中 , 例如对所有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进行测序 , 并预测哪些最有可能蔓延到人类 。 而人类病毒也可能通过突变或与动物病毒重组而更具致病性 。
此外 , 更好地了解某些病毒致病的原因 , 并不断对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中的病毒株进行检测 , 特别是那些在人与动物之间互动的病毒株 , 可为下一次病毒大流行提供预警信号 。 (关越) 【「病毒基因组」所有病毒都以“致病”为目的?错!】【编辑:陈海峰】
稿源:(工人日报)
【】网址:/a/2020/0401/010news246430.html
标题:「病毒基因组」所有病毒都以“致病”为目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