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我不能回校做实验 , 论文写不出来怎么办?”“意向单位要求六月必须拿到毕业证 , 我还能按时毕业吗?”天津农学院教师开展“朋辈帮扶”以来 , 收到不少应届毕业生提出的疑惑 。 实验室因疫情防控“停摆”、准备的材料在学校没带回、田野调研没法去外地开展……一些学生表示 ,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论文的进展陷于停滞 。
居家期间 , 毕业生的论文写作如何进行 , 导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又是如何协助学生将不利影响尽可能降低的?
与实验、田野调研相关的论文完成受影响
在寒假前 ,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三学生邵渤涵已经和导师商量确定好了论文的框架 , 并完成了摘要、绪论等部分 。 但疫情影响之下 , 剩余的实验部分让她很担心 。 “本来设想寒假之后回校 , 4个月的时间完成是足够的 , 但现在来看 , 即使3月底或4月能够回学校 , 我都不好保证到时能把实验做完 , 而现在也不知何时能返校 , 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 。 ”她说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因为实验室不开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 , 造成论文进度缓慢的工科学生不在少数 , 农学、医学等院校学生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而文科院系学生的难题则是“实地调研难”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祁进玉表示 , 人类学、民族学论文很多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 , 受疫情影响较大 。 “主要影响的是2021年毕业的学生 。 今年6月毕业的硕、博士生预答辩已经完成 , 而2021年的毕业生正要进行为期数月甚至一年的田野调查 , 但不少学生因疫情原因还未出发 。 ”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亮也表示 , 经管研究需要做实地调研、企业访谈 , 现在只能借助IT工具 , 用问卷和语音电话 , 这类博士现在压力是比较大的 。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可能不高 , 可以通过调整研究计划 , 比如增大计算机模拟实验、数值研究的比例等 , 用两三周可以把实验补上 。 而硕士、博士生在实验后还要面临论文写作的过程 , 一步步时间很紧 , 对于前期准备不充分的同学来讲会有影响 。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花阳表示 。
此外 , 一些同学表示 , 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资料不全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制约着论文进度 。 “在家写论文 , 和导师线上沟通 , 确实没有线下沟通的效率高 , 此外 , 我的论文还涉及单控机程序等硬件设计程序 , 还保存在宿舍的电脑里 , 在家如果要做就要从头开始编写 , 工作量也比较大 , 相关的资料也不在手边 。 ”邵渤涵说 。
指导改线上 , 师生合力确保论文质量“不缩水”
一方面是特殊时期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 , 作为学术训练的重要步骤和培养必经环节 , “严把论文关”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共识 。
那么 , 受疫情影响的毕业论文 , 是否有可能“缩水”呢?导师、学校如何帮助毕业生将这份“毕业答卷”完成好?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教育部在3月初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 ,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疫情防控要求 , 统筹做好夏季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 , 积极开放文献资源 , 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支持;导师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日常沟通 , 通过线上交流研讨 , 主动为研究生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提供支持和指导 。
在对外经贸大学 , 学生使用自身账号和密码就可以通过校图书馆提供的VPN访问所有学术资源 。 金融学硕士的殷璐在2月底按原计划提交了论文的最初版本 。 由于去年秋天就已经开始收集数据 , 放寒假前 , 论文正文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内容没写 。 她介绍 , 同学们2月底的初稿完成度都在八九成 。 “运用远程工具进行文献收集、查缺补漏 , 相对来说难度不大 。 不过相比以往的定期组会 , 微信会议、电邮等方式沟通会存在大家时间不一致 , 回复滞后等问题 。 ”殷璐说 。
“面对面信息量比较大 , 花的时间少效果好 , 可以两三个人一组作布置 。 线下20分钟说完的问题 , 只写书面意见看不懂 , 打电话解释可能要1个小时 。 基础好的学生影响不大 , 基础薄弱的工作量可能就更大 。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系主任荆然负责本科生论文指导 。 她介绍 , 学院使用了一套本科生论文系统 , 学生在家上传 , 老师登录后就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 “原本是为了减少论文打印用纸 , 疫情期间刚好用上了 。 ”
“学校IT部门也做了优化 , 在家登录下载 , 网速也更快了 。 ”李亮今年指导硕士毕业论文 , 为了严谨 , 他更多采用文档批注的功能 。 “一般是使用Word的修改批注功能 , 简单提醒用微信 , 说不清时也会有电话沟通 。 ”
邵渤涵表示 , 和平时线下指导相比 , 线上学习、沟通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 她坦言 , 每次和导师沟通前都会把问题梳理好 , 列出一个清单 , 尽可能让提问目标更明确 。 “这样自己的逻辑也会更清晰 , 导师也能迅速理解我面临的具体问题 。 另外线下更要求学生及时反馈 , 每次交流后都会尽快写一个文字稿反馈给导师 , 确认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 。 ”
“以前同学们可能会边做实验边看文献 , 现在正好有大量的时间阅读了 , 要他们做好案头工作、看文献 , 加强理论储备、实验方法、技术的掌握 , 回校后就能很快上手 。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表示 , 自己会通过微信、zoom会议等和学生定期交流 , 开一些线上的组会 , 让学生汇报论文写作进展、阅读文献的收获等 , 尽量让学生保持在学在研的状态 。
审核、答辩更灵活 , 让毕业生更从容
除了写作和导师指导 , “严论文”更体现在评审、答辩流程的“全环节”上 , 所以自己的论文“走流程”也是每位毕业生“必经”的体验 。 中期检查能否顺利?送审、答辩如何进行?在特殊时期 , 这些问题更引起毕业生的关注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通知》提出要合理调整优化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方式与流程 , 努力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按期获得学位;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 , 培养单位可适当顺延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 , 并视情增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 此外 , 培养单位可通过在线审议等方式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 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 ,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记名投票 , 保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及时获得学位 。 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顺延毕业”的办法 , 如北京市教委提出 , 因疫情影响确实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 , 可适当延长毕业期限 。
稿源:(光明日报)
【】网址:/a/2020/0326/010news242506.html
标题:『论文写作』如何写好特殊时期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