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生活型街道 车速宜限制在40公里/小时以内
商业型街道 满足多样化消费、休闲和体验需求
交通型街道 保障慢行安全和机动车高效通行
产业型街道 保障物流运输车辆的通行
特定型街道 环境设计人性化 , 突出不同场景
近日 , 成都发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公示版)》(以下简称《导则》) 。 单从名字来看 , 成都也意识到打造更宜居的公园城市 , 人们最容易触及的街道至关重要 。 分页标题
比如 , 要修多宽的路才能让车和人都感到舒适?街道的绿化率是多少才一分不多 , 一分不少?尽管过去成都已围绕滨水街道、特色街道等开展以街道一体化的设计探索 , 但要把经验变为规则 , 甚至上升到城市战略、专门研究发布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导则 , 在大多城市并不常见 。
随着《导则》正式公示 , 我们将关注 , 未来成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街道?和过去相比 , 新的规划为什么会让成都更宜居?
街道主力:由“车”变“人”
对于成都而言 , 打造街道一体化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因——城市轨交处于加速成网阶段 , 未来街道的主力可能由“车”变“人” 。 分页标题
《导则》恰好用数据印证了成都人出行理念的变化:根据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 , 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 , 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达47.5% 。 然而 , 人们爱走 , 但城市仍“以车为本” , 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过多地分配给了机动车交通;而在现有的道路中 , 慢行安全、形态风貌、人文特色、景观绿化、街道方面都还存在严重问题 。 例如 , 城市没有将街道空间与两侧的建筑风貌等进行考虑 , 造成了街道空间尺寸不宜人、沿街风貌不协调 。 此次发布的《导则》 , 明确适用于成都市包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街巷在内的城市街道 。 它首先将街道按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城市需求 , 分成生活、商业、产业等六大类 。
非机动车道不宜小于2.5米
《导则》对街道的第一个要求 , 就谈到了要打造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 “因为只有交通安全了 , 才有行人愿意停留在街道空间” 。 其中 , 成都一改车道越来越宽的情况 , 提出通勤功能的新建街道非机动车道不宜小于3.5米 , 其他街道非机动车道不小于2.5米 。 而在生活型、商业型街道 , 机动车车道宽度在设计时 , 可由3.5米缩窄至3米 。 分页标题
随之提升的则是人行空间的体验感 。 可以注意到 , 界面优美、低碳健康也和慢行优先一同被列入到成都街道的规划共性中来 。
比如 , 分配道路空间 , 应优先保障绿色交通空间和设施 , 其中步行排在首位 , 其次是非机动车、公共交通 。 在独立型绿道中 , 步行、骑行可分开设置 , 宽度不宜少于2.5米、1.5米 。 此外 , 公交停靠站距车站出入口不宜小于15米且不大于100米 , 同时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周边一个街区内的道路 , 不应设置路内机动车停车位 。
又比如 , 生活型和商业型街道的过街设施间距不宜大于250米 , 且以平面过街为主 , 减小道路转弯半径 , 让过街路线更短 。
显然 , “被开刀”的城市机动车道有着改变城市交通布局的意味 , 也可以说是寄托了成都在城市建设上“以人为本”和绿色宜居的两大发展方向 。 分页标题
将公共交通结合物业开发
在成都的街道一体化方案中 , 你也能看到其他城市的影子 。
东京银座在《导则》关于打造“多元复合的活力街区”的部分就被点名 , “要借鉴该地区的做法 , 对有条件路段允许通过分时管理措施 , 提高道路的使用弹性 。 ”
成都的做法是 , 在人流量较大时段进行机动车分时段限行 , 在人流量较小时允许设施临时共享停车位 。 目前 , 纱帽街段已经通过采用机动车限时通行 , 缓解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 。
另一个“他山之石”是TOD , 即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 将公共交通结合物业进行开发的模式 。 在日本东京JR涩谷TOD街区改造设计中 , 就联通车站、地面、连廊、空中走廊及“城市核”建筑 , 构造地上地下连贯的步行空间 。 分页标题
据不完全统计 , 《导则》中出现了十次以上的TOD 。 其中结合日本经验 , 成都在解决安全过街问题时 , 就采用了设置地上二层连廊和地下过街通道 , 并提出要与站点出入口及通道一体规划、与客流需求分布相吻合 , 联系站点周边大型客流集散与换乘点等 , 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步行系统网络 , 方便站点间换乘、交通接驳 。
当然 , 成都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特色和方法 , 比如结合城市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 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 。
多个道路类型 多个城市窗口
按照交通属性和功能属性 , 成都把街道分成了6种不同的类型 。 生活型街道是指通过为居民创造生活娱乐、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 , 塑造温馨舒适的场景 。 《导则》明确 , 宁静安全的街道环境是重点 , 包括要有合理的机动车管理、安全的过街设计、便捷的非机动车出行以及宽敞舒适的步行空间 。 分页标题
例如 , 这类街区的机动车车速宜限制在40公里/小时以内 , 过街设施间距不宜大于250米 。 而步行道路则应得到保障 , 宽度宜大于4米 , 独立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也不宜小于2.5米 。
商业型、交通型、产业型则应分别满足多样化消费、休闲和体验需求 , 保障慢行安全和机动车高效通行 , 以及保障物流运输车辆的通行 。 而商业中心步行街、滨水步行街和街巷等特定类型街道 , 则要以人性化的街道环境设计 , 突出不同的街道场景 。
上述六类街道 , 也反映了成都的形象是多元的 。 街道的作用不仅是市民通行 , 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邹悦 严丹 分页标题
来源:(网易新闻)
【】网址:/a/2019/1021/1571623959.html
标题:多个道路类型、城市窗口 成都街道将分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