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热点频道 /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的佛本生故事:过去之世 , 雪山一面 , 有大竹林 , 多诸鸟兽 , 彼时林中 , 风吹两竹 , 共相揩磨 。 其间火出 , 烧彼竹林 , 鸟兽恐怖 , 无归依处 。 尔时鹦鹉 , 深生悲心 , 怜彼鸟兽 。 捉翅到水 , 以洒火上 。 悲心精勤故 , 感帝释宫 , 令大震动 。 释提桓因 , 即向鹦鹉所 , 而语之言:“此林广大 , 数千万里 , 汝之翅羽所取之水 , 不过数滴 , 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我心弘旷 , 精勤不懈 , 必当灭火 。 若尽此身不能灭者 , 更受来身 , 誓必灭之” 。 释提桓因 , 感其志意 , 为降大雨 , 火即得灭 。 尔时鹦鹉 , 今我身是也 , 尔是林中诸鸟兽者 , 今大聚落人民是也 。
佛陀的本生故事太多 , 《贤愚经》、《杂宝藏经》、《六度集经》都有记载 , 讲的都是佛陀的前生怎样为救度众生而献身的故事 。 佛的觉悟就是没有自己 , 可以随时随地奉献生命 , 我们不如佛的就在于还有自己 , 所以在中国 , 从东汉末年 , 佛教西来 , 中国共建了多少庙宇 , 塑了多少佛像 , 实在难以计数 , 其目的只有一样 , 在那里立一个无我的榜样 , 让大家学习 , 其实儒家的五伦也讲无我 , 道家也须泯灭自我 , 才能真的与自然合一 , 但都没有佛陀来得彻底 , 佛因彻底无我 , 才无烦恼 , 才了生死 , 才见本来面目 。
敦煌位于甘肃间的河西走廊最西端 , 坐落于大漠戈壁之中 , 谁也不会想到在寸草不生的莫高窟会有神奇的佛教壁画与塑像的存在 。 莫高窟现存洞窟七百多个 , 其中有壁画及彩塑内容的有492个 , 据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 有一个法号叫乐僔的僧人有一天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 , 看见河岸边的山上忽然出现万丈金光 , 光中似有千万尊佛像 , 闪闪发光 , 于是便在这片崖壁上架梯凿了第一个佛窟 , 莫高窟即滥觞于此 , 到唐朝时总计有窟龛一千多个 。
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热点频道 /
莫高窟壁画最让我感动的有四种 , 一是上面说的本生像 , 二是降魔像 , 魔其实也是自己的欲望所变 , 没有欲望也就不可能有魔了 。 三是说法图 , 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 , 但他却说自己一生连一个字也未曾说过 , 他说他所说都是我们的本性 , 是我们的本来 , 等于是家常之事 。 四就是佛祖的涅槃像 , 静定、安详 , 如同睡着了一般 , 同耶稣上十字架的苦难像实在是两回事 。 西方人重苦难 , 西方的绘画里总有无穷无尽 , 萦绕不去的苦难 , 一直联绵到今天 , 且愈演愈烈 , 没有尽头 。 中国绘画对苦难的表达相当含蓄、内敛 , 苦难并非他们要表达的重点 。 佛祖的涅槃像在常人看来是人生的尽头 , 应当是最苦难的了 , 但在佛祖的所有画像里 , 涅槃像反倒是最幸福的 。 苦难在佛陀眼中在为人时即可解脱 , 但在耶稣那里非得去天国才能了断 。 分页标题#e#
敦煌壁画我最喜欢的是南北朝时期与隋代 , 这两个时期我以为是敦煌壁画的巅峰时期 , 尤其隋代 , 登峰造极 , 色彩之沉重、之飘逸、之静定、之自在无为 , 都达到了人类壁画史的极限 , 唐代当然也好 , 但因过于完美反走到了尽头 。 有一点值得注意 , 敦煌壁画的发展几乎与中国的历史 , 国运共起伏 。 唐代以后 , 文化南迁 , 中原文化即开始衰落 , 元代虽还有壁画 , 但因忽必烈国师八思巴信仰藏传佛教 , 所绘壁画已经是藏式的了 。 明清两代敦煌在壁画上没有建树 , 敦煌的被遗忘也就在这两个朝代 , 这两个朝代首都虽在北方 , 但文化却已在南方 , 这是从南宋即开始的 , 所以说 ,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 是王道士帮助我们又重新发现了敦煌 , 王道士虽遭诟病 , 但他是在发现藏经洞七年以后才一怒之下卖给了外国人 , 在此之前 , 他曾数次上报政府也无人问津 。
历史表明 , 在中国 , 文化是通过政治制度来保存和发展的 , 中国的儒释道三条根 , 所以保存到今天 , 一方面靠民间 , 但主要还是靠制度才能保存和发展 。 五胡十六国时期 , 南北朝时期 , 虽然混乱 , 但各家帝王都信佛 , 所以当时的佛教即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飞快发展 , 隋唐时期就更不用说了 , 隋炀帝和隋文帝都信佛 , 武则天也信佛 , 因此 , 政治制度对文化的发展其实是第一位 。 在古代 , 对于帝王来说 , 修庙、造石窟 , 等于是国家大事 , 他们把大部分的财力、精力都投放在对宗教也就是对虚的东西的建立上 , 我们这个时代在虚的这一方面几乎毫无建立 。 只一味关注实 , 关注经济 , 所以在精神上一无所立 , 虚实失衡 。 另有一点 , 我们从敦煌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 , 当地的贵族对莫高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 如当时的索氏为商王帝甲的后代 , 阴氏为殷王武丁之后 , 李氏为汉李陵之后 , 他们都参与了莫高窟的建设 。 现在看来 , 那时的有钱人真的会用钱 , 钱都用来做千秋的伟业 , 现在的有钱人很少有钱用对地方的 。
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热点频道 /
莫高窟历朝历代的壁画究竟是谁画的 , 这完全不知道 。 但敦煌壁画的作者同佛陀的无我教义一脉相承 , 绘制的历史前后近千年都是由无名的工匠所为 。 上千年的时间完成同一件事情 , 敦煌之外 , 还有长城 。 所以说 , 敦煌建造的历史就是无我者的历史 , 他们留下了佛陀的一生 , 却抹去了自己 。 那时的工匠知道只有无我才有真的不朽 , 凡有我的都是速朽的东西 。
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敦煌之美 , 其实是无我的工匠之美 , 是历代的制度之美 , 历代的贵族之美 , 也有时光流逝之美 , 造化之美 。 敦煌其实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 没有一座现存的人类的博物馆可与之比拟 。 敦煌如同孔子 , 而龙门云冈石窟则如孟子 , 更远的如克孜尔千佛洞则如同周公一般 , 这些才是真的华夏美的源头 。 敦煌藏经洞虽与殷墟甲骨、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 但敦煌之美 , 在今天又有几人能说出?敦煌之美其实如同人的性灵一样 , 是谜一样的存在 。 分页标题#e#
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
![首页](/images/logo2.png)
来源:(敦煌莫高窟)
【】网址:/a/2019/0928/j1234693.html
标题:莫高窟@“无我之美”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