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亮出中国智造新名片(二)
AG600
复兴号
港珠澳大桥
运载天舟一号的火箭
墨子号登上《科学》杂志
2017,“复兴号”“墨子号”和“旅行者”,这些亲切形象的代号象征着我国的科技腾飞,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和北斗三号,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突破代表着我国的技术引领。
中国速度,中国智造,中国“芯”,今年涌现出一批崭新的科技领域“国字号”。
岁末年终,科技日报为您梳理一年的核心技术新闻,盘点年度十项“硬科技”,呈现核心技术。
6
建筑隔震用上火箭技术 打造地震多发区“安全岛”
9月,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实验小学教学楼安装了源于航天技术的“抗震神器”隔震支座,地震时可抵消80%左右的能量。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借助火箭发动机技术研发出的隔震技术已获国际认可。
41所固体火箭发动机首席专家尤军峰:
隔震技术是在不改变原建筑设计方案的前提下,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安装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层,实现与地面的软连接,以抵消大部分地震能量。“抗震神器”的航天技术体现为两方面,一是采用延伸率为600%的航天级橡胶,可抗老化、变硬或性能改变,隔震支座是由35片厚度3毫米的橡胶与35张特种钢板交替叠合并黏结而成。二是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柔性摆动技术和工艺,既足够支撑起上面的建筑,弹性和抗拉力又能保证其不被震动拉断。减隔震体系可实现建筑结构自身、非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设施“三重保护”,确保震后建筑物无需修复即可继续使用。
7
“旅行者”3号试飞成功 普通人太空旅行梦可圆
10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3号成功携带活体乌龟进入海拔21公里的临近空间。这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携带活体动物进入临近空间停留,我国临近空间飞行技术达到新的技术高度。
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
未来的载人系列“旅行者”号主舱可容纳6名旅客,实现普通人近太空旅行梦想。临近空间技术是一个几乎空白的领域。结构方面,“旅行者”3号上方是一个半透明的囊体,下方是一个吊舱,二者由吊绳连接,吊绳中部安装了降落伞,采用超压PE材料结合加强筋的方式研制而成的囊体,充上氦气后产生浮力,为飞行器提供升空、平飞、下降的主要动力来源,具备强度高、耐低温、防腐蚀等多种抵御极端环境变化的功能。旅行者”3号载人功能的技术核心是携带生保舱,舱内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设计有温控与通风模块、活物生存保障模块、控制与数据传输模块等功能模块。
8
北斗导航进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未来精度可媲美GPS
11月5日,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随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初始服务,可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服务,届时,我国北斗的精度将与美国GPS相媲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北斗三号卫星增加了性能更优、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性更好的互操作信号B1C和B2a信号,可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还将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及搜索救援服务。此外,卫星采用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把精度提升至相当于每300万年误差仅1秒。北斗三号具备高精度、高可靠、高保险、多功能等特点。采用软件冗余、故障自我诊断、故障自我修复等多项措施保证系统可靠性。采用多重可靠性“加固”措施,最大限度增强系统保险系数。我国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导航定位授时体系,在天空、地面、水下、室内构成完整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9
港珠澳大桥腾跃伶仃洋 成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11月28日,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以及口岸人工岛、三地连接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一桥飞架三地,粤港澳半小时超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世界级大湾区加速起航。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历史性地将香港、珠海和澳门连在一起。主体工程包含22.9公里主体跨海桥梁,约6.7公里的沉管海底隧道,链接隧道与桥梁的东西人工岛。“中国制造”支撑港珠澳大桥首次实现“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大桥的建设好比“搭积木”,先在中山、东莞等地工厂制作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待伶仃洋风平浪静时一一组装,国产大型施工装备、大型浮吊、大型船舶是“拼积木”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制造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采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的板单元组装、焊接机器人系统,以及先进的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
10
最大在研两栖飞机AG600 中国新一代航空“代表作”
12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消息,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即将首飞。作为世界在研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拥有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任务的能力。
中国航空工业通飞副总工程师、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
AG600会飞又会游,因为它拥有滑行船体,可以实现在水面上航行、滑行、起飞、降落和水面机动。水陆两栖飞机最大的设计难点是适应并控制相应的气/水动耦合作用。AG600采用单船身、悬臂上单翼、“T”型尾翼及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的船身式布局形式,都是为适应和控制相应的气/水动耦合而为。为保证飞机在水面滑行的稳定性,在船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充分考虑气/水动在起飞、降落滑行的各个速度段的匹配,通过多轮水动力仿真分析与水池试验及不断优化外形与结构布局达到设计要求。起降时,AG600喷溅出的浪花如同排山倒海,为保证飞行安全,水动力团队最终采用舭弯船体+抑波槽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 今年960万人将死于癌症 这些习惯让越多中国人患癌
- 网络安全护航中国梦行稳致远
- 马丁·雅克:中国有效地激励了其他新兴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
- 尼基·亚迪: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发挥了非凡的领导作用
- 傅晓岚:中国需要非常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 吉姆·奥尼尔:中国是“金砖四国”的核心
- 中国游客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关注
- 中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举办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密码
- 杭州众多公办小学一年级开上英语课
- 为担当者担当 让实干者实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