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

《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原标题: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

  英媒称,“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成为社交媒体热烈讨论的话题,“佛系青年”成为中国年轻人最新的标签。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12月27日报道称,“佛系青年”在媒体与网络上衍生一系列新词,包括“佛系追星”、“佛系恋爱”、“佛系过节”、“佛系妈妈”……

  报道称,“佛系”一词其实来源于日本,尽管查不到明确出处,但2014年,“佛系男子”一词在日本某杂志出现过,专指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子,具体特征为:最重视兴趣、喜欢独处、想按自己的节奏行动、恋爱好麻烦、不想顾虑周遭、不需要女朋友,跟女生在一起好累。

  报道称,至于中国的“佛系青年”,并不限于男子。“佛系”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事情没有什么所谓、处之泰然、不费劲、不争斗。

  不过,“佛系”与真正的佛家思想有什么差别?

  正牌90后“佛系青年”怎么说

  BBC找了一名真正的90后出家人“僧范儿”聊了聊这个话题,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隐去了这位师父的住地及法号。

  BBC:当初为何选择出家?家人怎么说?

  僧范儿:我是2008年,也就是16岁那年出家的。我当时去福建旅游,在山顶看到那个庙,特别美,就准备在那住一周。我住着住着就不想回去了,因为我跟着她们一起上早课、过堂,感觉特别美好,我索性就出家了。我父母一开始不同意我出家,来庙里找过我好几次,但我坚定出家,他们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们已经慢慢接受了。

  BBC:你怎么看待“佛系青年”这个话题引爆社交媒体?

  僧范儿:我有关注这个话题。我觉得吧,一方面,大家现在物质方面不缺,就开始对精神层次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打上了一个90后的标签,现在网上活跃的90后、00后很多,大家容易对号入座,消极的心态很容易产生共鸣。

  BBC:“佛系青年”这个概念跟真正的佛家文化有关联吗?

  僧范儿:外界是错误理解了“佛系”这个词。现代人对佛教文化认识浅薄,以为出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开悟后的明了,是对一切事物不执著、淡然,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心态。

  BBC:你在佛学院的生活是怎样的?

  僧范儿:佛学院的出家生活比较规律,早上6:00起床早殿,7:20吃早饭,8:30开始上课,11:15吃午饭,12:30午休,下午13:45上课,16:45下课,17:30晚饭,18:30诵经,19:00开始晚自习,22:00休息。但我们也会刷微博,刷朋友圈。平时大家也会一起过生日。我很喜欢摄影,经常出去拍照。

  BBC:寺庙的生活跟佛学院有何区别?

  僧范儿:读佛学院之前,我在福建一个寺庙住了六年。那个寺庙在山顶上,有100多个出家人,那个地方也学习,但相对少,我们需要自己砍柴、种菜、挑水,需要自力更生。后来我又去江西一个寺庙的禅堂住了三年。

  “佛系青年”代表“低成就欲望”

  报道称,虽然“佛系”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共鸣,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批判的声音。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中国青年报》网站的文章更直白,说90后在现实的问题,并没有因“佛系”态度而得到改变。

  有学者认为,“佛系青年”代表了90后“低成就欲望”的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对BBC说:“一是在物质充沛和网络发达的现实社会中他们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二是他们快速成长和获得突出成就的机会在减少,或者说是难以企及之前代际人群快速发展的步骤。”

  “本质上,还是社会变迁太快,青年生活境遇中有太多新内容,不完全是一种与主流社会的割裂和对抗。”

  是否应该以“佛系青年”标签整个90后世代?田丰说:“中国这一代人的标签太多了,我觉得不应该奢求有一个统一的标签,‘佛系青年’本身也包含了比较多内容,不同的人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只是以这样的标签来界定这一代人可能有失偏颇。”

  但他认为,“佛系青年”引起热烈讨论有正面意义。

  “就像之前的身体被掏空、空巢青年一样,未必会有特别大的、真实的社会影响,但是可以激发人们去反思,去了解更多青年人的生活。这种观点能够被表达出来当然对社会进步是一件好事。”

  “佛系”90后陷入焦虑?港媒打气: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参考消息网12月21日报道《香港商报》12月18日刊文称,说起内地最近朋友圈里最火的系列文章,非“第一批90后”莫属——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只看标题,90后一代仿佛已经“生不如死”,个个过着悲惨的生活。难怪网上很快又出现了一系列文章回怼:我们90后怎么了?

  若按照网上的定义,第一批90后系1990年至1994年出生的人群,也就是说,他们现在的年龄都在23至27岁之间。如果按照年轻人正常22岁大学毕业的年龄来推算,第一批90后正处于刚刚进入职场、在岗位上工作不到5年的职业初期。

  文章称,正常来说,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常常叠加着如下状态:1、初涉职场,工作技能生疏,内部竞争激烈,没有清晰的职业前景和规划;2、收入微薄,囊中羞涩,入不敷出;3、不少人开始组建家庭、结婚生子、买房置业,生活开销压力越来越大;4、与之前年少无知、无知无畏的状态相比,这一批年轻人已经初步经过了社会规则、职场规则、人情规则的打磨和锤炼,在逐渐“社会化”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锐气、冲劲、创意等在慢慢的流失——正如近期被带火的“佛系”一词所描述的那样。

  文章称,和被具象为保温杯、啤酒肚、出轨的“中年焦虑”一样,上述状态也可以被归类为相似的“青年焦虑”。只不过,无论第一批90后,还是曾经的70后80后、还没进入职场的00后,这都是大部分人都无法逃脱的人生必经阶段。更何况,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批90后”都已被笼罩在这种焦虑之下,无法自拔了呢?——这种看法,就像是把所有中年男人都视作“油腻”一样不靠谱,说到底还是一种炒作焦虑的手段。

  文章表示,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以世代标签作为话题的炒作,每几年都会来一次。90后如今的境遇,80后早已经在十几年前经历过。不少人曾指责80后是“垮掉的一代”,说他们“不负责任”、“娇生惯养”、“特立独行”等等,但是几年之后80后青年因为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事件中的亮眼表现又很快被夸赞“勇于承担””、“乐于奉献”、“朝气蓬勃”;直到今天,80后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全面接管了话语权,于是,作为社会舞台上新角色的90后,便逐渐成为了新的“标靶”。

  文章称,但正如老话所讲的,“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成长必然面临烦恼,但烦恼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相信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熟,今天看起来灰头土脸的90后早晚会迎来社会对他们的全面改观。

  英媒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历年第二高:“90后”是推手

  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英媒称,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历年来的第二高,而推手正是“90后”的年轻消费者。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5日报道,《金融时报投资参考(FTCR)》最近出版8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74.6,为历年调查的第二高。仔细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信心程度,强烈的增长动能事实上来自于18到24岁的“90后”。

  报道称,18到24岁在该调查中被列为最年轻的调查群体,但他们对整体经济、家庭收入、可支配所得的信心增长速度,甚至快于年纪最长的调查群体(指35岁以上)。2013年,最年轻与最年长群体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差距只有4.1,但从最新数据来看,两者的差距已拉开到9.2。

  报道称,FTCR分析背后原因,认为“90后”年轻人出生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上一代相比,能够自由选择工作、购物,拥有更多经济上的选择。

  其次,科技力量也是信心增长的推力。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开发的各种工具,主宰了城市经济的进展。

  再者,整体消费信心水平提升和去年经济趋稳、房价暴涨也相关。虽然身为最年轻的调查群体,18到24岁的年轻消费者却同样受到房价暴涨的刺激而提升消费信心。根据FTCR最新一季的家庭调查,在18到24岁群体中,85%的受访者其家里至少有一套房,26.6%的人则是家里有超过一套房。

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

  资料图片:8月9日,顾客行走在国贸三期B阶段内部。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中国90后或成“不买房一代”:不愿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

  参考消息网7月17日报道新媒称,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显示,约三成90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但相对于面积大小,他们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17日报道,中国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以及90后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与观念改变,正催生青年租赁公寓的兴起。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并得到政策支持,青年租赁公寓不失为平抑一线城市租金和房价的办法。

  北京一家民企职员刘慧(25岁)最近刚从合租的民宅搬出,换到月租4200元人民币的青年公寓。

  报道称,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一居室空间,每月要耗去刘慧月薪的一半,但她依然认为物有所值。她愉快表示,每月多掏1800元,换来舒适美好的每一天,当然值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约三成90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但相对于面积的大小,他们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调查显示,拥有自己住房,仍是90后毕业生的刚性需求,但他们当中只有三分之一接受“为了买房,我愿意降低生活质量”;另有超55%的90后毕业生,选择“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宁愿不买房”。

  刘慧租房小区的二手房均价近7万元一平方米。如果购买一套60平方米的一居室,至少要420万元。她用经济账说明租房远比买房明智:“即便父母有钱先付120万元,剩下300万元分30年还房贷,月供还要1.8万多元,而300万放在银行理财,每月可以进账1.5万元”。

  事实上,一线城市高达40多倍的房价收入比,已影响到年轻人的购房能力和意愿。有数据显示,2013到2016年,北京、上海首次购房年龄由30岁推迟到34岁。年轻人租房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租房生活的认可。

  同样租住青年公寓的董莉说:“租房没有太大经济压力,也不用操心修马桶,装灯管等生活琐事,想要跳槽,换工作,换城市,都可以随心所欲。”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为2 .47亿人,2020年将增至2.82亿,2030年则达到3.27亿人,也就是说,十多年后,中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将处于迁徙之中。

  报道称,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租房无疑是大多数人更倾向的居住方式。中国房产中介公司链家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有近1.6亿人租房,2020年将达到1.9亿,2030年将有2.7亿人成为租客。

  庞大的租客群体,以90后为主的租住人群对公寓的青睐,使得大型房企,酒店集团以及互联网企业对青年租赁公寓市场热情有加。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受访时表示,空前严格的限购政策也使得一些房企在将库存房子由出售转为出租。有调查显示,中国排名前三十的房企有三分之一都相继涉足公寓租赁。

  报道称,除了房企,互联网企业也看好租房市场的升级换代。支付宝携手蘑菇租房进军租房市场;小米创始人雷军亿元投资YOU+国际青年公寓。此外,一些知名酒店集团也孵化出窝趣、魔方等众多单身品牌公寓社区。

  报道称,虽然青年公寓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租房由过去不得已变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舆论以及不少业内人士也都呼吁年轻人租房,不要买房;不过,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条件,还会考虑买房。一位已交首付款,IT行业的杜姓90后说:“男人名下没房,难以找到心仪的女孩。”

  报道称,为平抑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在严加限购的同时,也开始从政策上鼓励发展租房市场。2016年6月国务院发文明确支持开展租赁业务,首次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改建为租赁住房。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此外,未来五年,北京市计划建设150万套住房,其中租赁住房50万套,占到北京住房供应结构中的三分之一。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租赁房源供给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冲击大城市的高房价”。

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

  资料图片:2017年4月12日,递交申请材料的市民在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公租房项目登记处排成长队。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