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内容来源于槽植(ID:caozhi163)

闺蜜收了她的第五支饺子包。

处于这款包审美盲区中的我,一直get不到它为何风靡。

论款式,无疑是超市买菜包同款,论材质,不过是一个尼龙袋子。

但闺蜜觉得,什么场合背它出去都不掉价,因为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那个轻奢品牌。

在她看来,不是这款包好用,是它的名字好用。

炫耀型消费已过时

经济学家Veblen曾给出“炫耀性消费”的定义:人们将物质财富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名牌的意义不只在于材料、做工上,还在于身份认同。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了艺术家Beatriz Gerenstein创作的《欲望实体》系列。

艺术家只用铜和石膏做出植物枝条的形态,勾勒出大牌包的框架,没有任何皮质材料覆盖。

但是,当这些骨架出现在奢侈品店,观众的购买欲还是瞬间被激发出来。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The Object of Desire展览

而购买类似“饺子包”等轻奢品牌的新贵们,较迫切地想用物质来证明身份。

早在青春期,郭敬明就告诉他们,穿三叶草的都是下等人,穿着Prada打雪仗的才叫高端人士。

然而奋斗十几年,发现自己仍然买不起阿玛尼,够不上爱马仕,但也不愿再买X宝爆款。

抓住这种心理,商家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个名词:轻奢。

虽然买不起房,但可以分期12个月买一部iPhone X。买不起驴牌,但可以买一款仿大牌的轻奢包。

靠消费累积起身份的象征,偶尔自嘲有中产焦虑,从物质和心理上时刻准备跻身精英。

然而,精英的入场券早已更新换代,炫耀性消费已经过时。

如果高净值人群不再爱买奢侈品,那他们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上了呢?

——教育。

国外用教育稳固自身地位

南加州大学教授伊丽莎白·科瑞德-霍凯特曾在《炫耀性消费的终结》一文中指出:

美国收入前1%的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数额占家庭年收入的6%,比起20年前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在教育上的开销则基本没有增长,只占家庭年收入的1%。

考虑到两者之间年收入的差异,两者花在教育上的金额,可能相差几十倍。

前段时间,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大大炫耀了外孙女阿拉贝拉的中文。

中文歌,《三字经》,古诗,都有模有样。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阿拉贝拉背《三字经》

这归功于她的母亲伊万卡,在女儿18个月时,就把她送到了学汉语的语言学校。

据美国媒体Quartz透露,伊万卡的三个子女都在私立语言学校上课,每年学费高达7.5万美元(约合49.8万元人民币)。

然而几天后,华尔街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女儿秀中文的视频,又碾压了阿拉贝拉的风头。

罗杰斯的两个女儿说起中文来,字正腔圆,音调准确,最让人服气的是还有标准的播音腔。

罗杰斯为了让女儿练习中文,甚至不惜举家搬到新加坡。

据伊丽莎白教授所说,这些精英家庭洞悉世界发展局势,早早就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教育基础,

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用自己的努力,封杀掉其他阶层的上升通道。

 

有钱人比你想象中更努力

诚然国情不同,中国社会没有经历上述阶段,富二代中也有很多叫人头疼的。

但“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的吐槽,却时不时就可以听到。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当一个家庭年收入超过 48.5 万元,就是中国收入最高的 1% 的家庭。

另外,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显示,

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三大核心需求。

比如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虽然是标准富二代,却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放在培养运动爱好上,滑雪、骑马、单车,每样运动都会聘请老师来指导学习。

陈小春的儿子Jasper,小小年纪就可以中英文自由切换。上个月他的学费曝光,一年高达人民币13.5万,这还不是娱乐圈里最贵的。

哈佛录取的杭州二中女生郭文景,爱好帆船、滑雪,在美国成立编程俱乐部;美国大学预科考试5门满分,哈佛面试官称赞她“英语流利,颜值高,近乎完美”,漂亮的履历引人艳羡。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郭文景参加美国奥林匹克竞赛获奖

她的父母也皆为高学历人才,家中财力也雄厚,她有美国国籍,能自如地在中美穿梭。“想到编程就会笑”的兴趣有个人因素,但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所以她,或者说他们,其实是都是高知家庭、有计划地、积淀培养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当有的家长在努力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孩子的爱好,挖掘孩子的特长时,另外一部分人在带着孩子做什么呢?

我见过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教育机构,却只有一句嘱托:麻烦老师帮我们看好孩子,太忙,实在没空管。

花几千块钱把孩子送进暑期强化营,却更像是给他们找了个托儿所。

同样的年纪,父母已经为他们铺下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有年假期,我做了份家教。孩子妈的要求是,带她十二岁的孩子读《经济学人》。

试讲前,我和家长几次确定上课时间,却总收到回复:和孩子的schedule(档期)冲突,请换一个时间。

所以我对这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对自家娃自视甚高的家长,和一个被补习班塞满暑假的准初中生。

然而见面后,我的假设都被推翻了。

读《经济学人》,是因为孩子托福考试阅读满分,《经济学人》上的文章,除了对国际时政背景不熟悉造成的理解偏差,他几乎可以完整发音、标准地视译并复述。

而家长屡次强调的“档期”,是因为这家有四个孩子。除了英语和数学外,他们还被安排了游泳和国际象棋课程。

这个家里,母亲是康奈尔毕业生,父亲是科学家,

孩子表现出的优异素质,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折射,这种投资不仅要花费金钱,更要付出心力。

不读书换来一生卑微

之前,《人民日报》有则新闻,说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读大学,因为他觉得读4年书要花8万,高中毕业就打工四年能挣8万,加起来能省16万。

听说了太多“大学毕业工资不如农民工”的消息,有些人抱着和这位父亲一样的态度,觉得教育上的投资,大多是不必要的。但事实果真这样吗?

2008年,乡村老师杜满堂的儿子受同学影响,坚决要辍学去打工。

为了弄懂打工有什么吸引力,年过半百的杜老师做了一次实验。

他找到一个渔场打工,每天重复着装筐、冷冻、包装、装货等体力活,在这里,老板经常连续40个小时不让工人休息。 

工作之余,他把每天的经历写成日记:

“一个东北四平人,今天上港装车,回来满脸是血,白骨外露……”

“厂里二十几个小伙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甚至尚未毕业,最累的活,他们全包了。而我利用知识,协调了几起劳资矛盾,又给老板提了几条建设性建议。老板邀请我明年暑假再来,可以不干活,提个建议就可以。

我想这应该是知识的力量吧!

 ”

答案是:即使同样做体力活,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都可以做出差别。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杜满堂打工日记走进当地校园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提到: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不读书,换来的可能是一生卑微。

所以就连从哈佛辍学的富二代比尔盖茨,也在博客中劝诫大家要拿到学位,因为获得大学学位能更稳妥地成功。

虽然有人读了很多书,最终也一事无成,但辍学却会大大提高这个概率。

向上的大门不会关闭

2015年时,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出国深造。当时有采访人员问:“你已经把主持做到一流水平了,还去国外念书,对你还有什么意义?”

董卿谦逊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和‘更好’之间有一段距离。电视媒体现在竞争很激烈。需要认真学新知识,好好充电。”

比你有钱有资源的人,比你还努力,你就准备放弃提高自己了么?

别忘了,许多跳出贫穷的人,并不是富二代。

即使寒门难出贵子,向上的大门却永远不会完全关闭。

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轨道,轨道上有坐着火车的人,你骑着自行车确实无法追上,更不能幻想把自行车放到轨道上,把别人的火车逼停。

但还有一种美好,就是骑着自行车缓慢前行,偶尔停下看看疾驰而过的列车。相信每蹬一脚都会前进几米,即使追不上火车。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推荐阅读:

周一上班如上坟?比动作片更污的段子拯救你的不开心

踩下刹车,就是最美的平安夜!

这是真的吗?国家汽车又一新规!

  THE END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