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旷世预言(二)

请点击上面 刘伯温的旷世预言(二)
 
免费订阅本账号!


问: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何当天门天,清问逮下俚”,有着济世之志、之才的刘伯温,会安于宁静的田园生活吗?已过不惑之年,远大抱负是否会就此终结?

就在刘伯温埋头着述之时,天下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他在乡间默默无闻的隐居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名流千古的一代开国文臣。

一个晌午,刘伯温一行人来到朱元璋的府邸,人报青田刘基求见,正在吃午饭的朱元璋急忙放下筷子说快请。

门帘掀开,走进一位身躯修长,面庞白皙清峻的人,朱元璋赶忙迎上前去:

刘伯温分析了当前天下的形势,陈述各项谋略与见解,娓娓道来:

“明公您崛起于草莽之间,顺应天意,正大光明,可谓王者之师。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的力量也都不弱,如果他们有联合起来的意图,将会形成很大威胁。”

元璋道:“依先生看,应该如何?”

经过一系列地准备,按照刘伯温的战略计策,朱元璋开始率军讨伐陈友谅,出师大捷,凯旋将士喜气洋洋。

而此时的刘伯温,却流露出悲伤,他恳请朱元璋放他回青田去。原来母亲去年去世,由于战事紧张,元璋苦苦挽留未能及时赶回奔丧。现在战事稍有间歇,刘伯温坚持要回乡祭母。

临走之时,朱元璋十分不舍,把自己能想到要咨询刘伯温的事情统统问了个明白。并十分恳切地说:“先生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刘伯温的旷世预言(二)

浙东事变不久,陈友谅的原将领祝宗、康泰又在洪都叛乱,此二人当初投降时就很勉强,一直存有反叛之心。

两次叛乱虽然无碍大局,但刘伯温的临走时候的嘱咐全都应验了,朱元璋觉得这个人不仅有能力而且还很神奇,必须快点把他请回来,尽管有书信频繁往来。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的一天,刘伯温正在书房阅读,屋外传来马蹄声。他知道又是元璋处来信了。

其实,暗中设下伏兵的邵荣已经在等待机会。

准备刺杀朱元璋。

一时间剑拨弩张,空气十分紧张。

邵荣下令的前夕,突然朱元璋身边的一面大旗被风吹起,打在他的脸上,元璋心头掠过一丝不祥之兆,急忙停止前行抄小路赶回。

在场的一位知情的将领恐惧不安,便向朱元璋告了密。谋反将领被满门抄斩。但想起来,朱元璋还是有些后怕。

朱元璋就说看样子只好请你出来了。刘伯温连忙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疾恶太甚,又不能胜任繁杂的事务,当了会辜负您的期望和重托的,天下哪会没有贤才呢,您只要悉心召求就可以发现了。

但朱元璋既未悉心求才,又偏偏先后选用了杨、汪、胡三人为相,结果个个都出了问题。尤其胡惟庸因谋反而被定罪,这时候刘伯温已经过世好几年了。明太祖朱元璋追忆刘伯温生前所言,不禁懊悔莫及。

刘伯温深深意识到自己直言激愤,为整肃纲纪得罪了许多人,甚至连朱元璋也冒犯过。

明朝初期,有一日,众臣早朝,文武百官早早都到了。因为今天要决定一件大事,讨论新的王朝建都之地。

朱元璋淡淡的问大家,考虑的怎么样了。

有的大臣说,关中乃天府之地,地理位置险要,应建都在关中。

有的大臣说,金陵长江天堑,龙蟠虎踞,又是江南之地足以立国。

刘伯温为避杀头灭门之祸,带着儿子刘琏急忙赶往京师谢罪。之后刘伯温怕再受诬陷,索性就留在南京。不想在京积忧成疾。

有人说,刘伯温的死是因为当年讨论丞相人选时未能举荐胡惟慵,最后被他毒死的,有人说是因遭猜忌皇帝授予叫这么干的。

“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首无能愧老身”,带着诸多遗憾,他写下了一生的最后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