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息泄露引发"精准诈骗"案件增多 追查难度大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因信息泄露引发"精准诈骗"案件增多 追查难度大”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
研究用户实名制范围方式避免实名登记事项过滥
正义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郑赫南)今天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的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执法检查报告(下称报告)建议,研究用户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坚决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问题,各地区各单位对某一事项实施实名登记制应有明确法律依据。
报告显示,五年来,各级政府组织电信企业对3亿多未实名的老用户进行补登记。针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犯罪,公安机关近两年侦破相关案件37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2014年至2017年9月,全国法院审理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529件。
报告指出,目前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检查组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的“万人调查报告”显示,49.6%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61.2%的人遇到过有关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强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霸王条款”。检查发现,有的互联网公司和公共服务部门存储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但安防技术严重滞后;一些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少数“内鬼”铤而走险,致使用户信息大量泄露;当前在一些地方,利用网络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用户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从近期破获的案件看,用户信息泄露呈渠道多、违法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因用户信息泄露引发的“精准诈骗”案件增多。
执法检查组建议进一步加大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加强安全防护,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等安全技术研发部署;研究用户实名制范围方式,改进实名信息采集方式、减少实名信息采集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网络运营和公共服务单位严格依法收集用户信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内鬼”窃密风险;公安机关要加大对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完善投诉受理机制等。
据悉,6月1日开始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作为实施不满3个月即启动执法检查的一部新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尚属首次。
- 乱转向引发连环事故 致人死亡负主要责任
- 国家卫健委:网上诊疗不得非法买卖、泄露患者信息
- 网民节来了!8个妙招教你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图)
- 人工智能进课堂 是什么引发了他们打开AI世界的大门
- 中俄及时交换水情信息全力防御
- 中国—东盟聚焦区域气象灾害的监测与信息共享
- 1岁女童边走路边吃药 呛咳吸入呼吸道引发肺出血
- 江苏一高校超千名学生信息遭泄露 院方否认黑客侵入
- 公安部开放“P2P系列”投资人信息登记
- 女孩海边喊大海我不想上幼儿园 网友:会引发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