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财富是真实的财富还是泡沫?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房子的财富是真实的财富还是泡沫?》,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美国关岛Talo Verde Estates别墅区


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背景,这就是,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正在上一个台阶。能不能实现这个转折,能不能上好这个台阶,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像有点耸人听闻,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其中的道理,容我慢慢来分析。


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背景,这就是,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正在上一个台阶。能不能实现这个转折,能不能上好这个台阶,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这个转折点是什么?我最近一直在讲六个字:房子差不多了。确切一点说,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也许就是今后两三年的事情。尽管从去年到今年一些地方的房子很热,但这个观点我讲了整整两年了(其中的根据可以看我以前这方面的文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经历了整整20年的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之后,我们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房子是整个社会的中心,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房子转的。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这个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与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们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


如果这个判断是靠谱的话,接着的问题就是,这个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结束之后,我们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或阶段?我将其称之为后置业时代。在后置业时代,虽然还有人要买房(包括改善性需求),还有更多的人需要还房贷,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不再把钱主要用在房子上了,人们想活得好一点了,想改善点生活品质了。


换言之,这个转折点标志的是一个以消费升级为基础的经济转型。过去20年这样一个阶段要过去了,其内在的潜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在消费升级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当中,关键的问题是消费升级能不能实现,即把人们在生活得好一点、提升点生活品质方面的新的需求释放出来。如果创造条件,使这方面的需求能够释放出来,新的发展动力就会形成,中国经济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如果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或有些重要问题处理不当,这方面的需求释放不出来,新的发展动力无法形成,中国将会真的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为新的需求的释放创造条件。而房产税的征收与这个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上这个台阶,涉及到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而两者的关系也是这几年人们讨论甚至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说简单一点,所谓供给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能生产出什么东西,生产出多少,生产出的东西质量如何的问题;所谓需求就是人们在现实的条件下,能消费什么,消费多少的问题。


虽然不能简单认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供给,但在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上,特别是就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来说,需求的问题,老百姓现实的消费能力的问题,仍然是首要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如果供给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这个台阶我们会上得很艰难,很缓慢,尤其是国际上的竞争性目标难以实现;但如果需求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可以断定,这个台阶根本就上不去,甚至在社会层面上会出现大的问题。这两者孰轻孰重,我相信不难判断。


那么在需求的释放上,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下面三个因素。


第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老百姓能买得起什么,能消费多少。在这方面,应当说并不是很乐观的。


具体的数据就不说了,只讲一个简单的对比。日本和韩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都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的。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大约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这些地方就变成了富裕的国家和地区,那里的老百姓,也从穷人变成了富人。


而我们这次经济起飞,起点比上述有的地方要高,速度比他们还要快,起飞的时间相当于他们的两倍。而到现在,大部分人的收入,特别是消费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我想主要有三个。


一是整个国民财富的分配,过于向国家倾斜,国富民穷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二是贫富差距巨大,巨额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第三,就是收入偏高的人群,这些年也是把点钱主要花在房子上了。


因此,现在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当是继续加大从居民手中抽取财富的力度,而是要还富于民,提高居民的收入,保护居民给的财富。任何加大抽取力度的行为对今后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是社会保障。在后置业阶段新的需求能不能释放出来,人们的消费水平能不能有阶段性的提高,除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保障,是如何解决人们在消费上的后顾之忧问题。


应当说,在这方面,尤其是从前景的意义上说,并不乐观。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化,现在社会保障已经是捉襟见肘。不但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对社保的预期并不高,甚至在最近一段时间,这种预期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为什么黑龙江的养老金亏空会引起这么多的议论,为什么人们对医保中停用部分医疗耗材的规定这么敏感?与人们对未来的忧虑有直接关系的。


不得不承认,将来养老也好,医疗也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得依赖于个人。因此,人们手里的房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社会保障而存在的。换言之,有人买了第二第三套房子,有的是有一种养老基金的含义在里面的,到时候,养老的钱不够的话,用房子来养老。也就是说,那第二第三套房子,是养老的钱。


如果征收房产税,让他们的第二套第三套房子也拿不住,养老和医疗的问题又很难考政府来解决,必然会大大打击他们的消费信心。要知道,现在有人还敢花点钱,还敢消费一点,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两套三套房子。


第三是对未来的预期。这主要是就当下而言。应当承认,现在很多人对未来的预期并不是很乐观的,人们的心气并不高。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企业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人口迅速老龄化,城市的土地基本卖完了,政府的支出仍在大幅度增长,由于过去这些年货币超发导致的货币贬值的预期强烈。


应当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情绪和心气并不是很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房产税,甚至过多地议论房产税,都是很不明智的。


这里特别要说明一点,不要以为房产税涉及的就是富人。随房产税而来的房租上涨最终会波及社会的下层,这样会导致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改变政府与民争利的倾向。二是要防止政策受民粹主义的过些和左右。


上述所说的后置业阶段的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个转型创造条件。在这当中,善待善用在过去20年老百姓积累的以房子为载体的财富,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基于此,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澄清。把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摘引如下。其中的一些问题,将来有时间再详细讨论。(下面引述的部分,有的地方可能与前面的有点重复,抱歉)


(1)尽管这笔财富以及这笔财富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的问题,但要看到这是中国老百姓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的唯一财富。尤其对于年老的一代而言,长期低工资、低保障,他们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买了房子,这些房子在这些年间有了可观的增值,可以部分地视为对过去低工资低福利的补偿。


(2)尽管在住房的拥有上很不平均,但要看到,城市居民绝大多数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真正的无房家庭,少之又少。在一二线城市,真正的无房户主要是新市民。因此,可以说,过去30年间积累的这笔以房子为载体的财富,涉及千家万户。


(3)对于拥有两三套房子的家庭而言,在整体社会保障很不健全的今天,那实际上是他们为自己购买的一份社会保障。尤其是考虑到由于一孩化导致的未来严重的养老问题,那些房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老基金的含义在里面。


(4)中国目前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时刻,这个消费的台阶要能够上得去,必须要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问题。要看到,在社会保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现在有人还能敢花点钱,还敢消费点,是因为手里有两套三套房子,心里有点底。如果你把这个再给弄没了,这个消费升级的台阶是上不去的。


(5)中国的未来应当是建设一个有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无产的社会。有恒产者有恒心。从更现实的角度说,这几年很多有钱人跑了,财富转移出去了。现在留在国内的很多是中产阶层,有的好一点的,有两三套房子。我们应当保护他们的财富。

延伸阅读


孙立平:如何看待和对待房子里面的那些财富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而房地产就处在这个转折点的核心位置上。如何看待和对待其中的一些问题,至关重要。


1、 纯粹居住的房子是不是财富?


过去20年的时间,是房地产超常规发展的时期。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是一个居民大规模集中置业的时期。通过这一段时间大规模置业,老百姓手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一笔以房子为载体的财富。


这个财富有多少?几年前,我有个估算,大体约200万亿。其中,农村50万亿,城市150万亿。现在的数字应该更大一些,大约能有300万亿。


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也由此,中国从一个真正无产的社会,进入一个稍微有点财产的社会。


但房价高地方的人不爱听我这么说。比如在北京就有人说,虽然我的房子值800万,但是我就这一套房,还得自己住,不可能卖,这个不能算做财富。我的看法是,即便你不能卖,它也是对你有意义的财富,因为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你退休了,把这房子800万卖了,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花100万买一套房子,你手里还有700万可以养老。一个在房价比较低的地方有一百多平米房子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假如你的孩子要出国留学,需要一百万现金,你手里没有这个钱。你把房子卖了,到一个稍远的地方,用600万再买一套。孩子拿100万去留学,你手里还有100万现金。一个在房价比较低的地方有一百多平米房子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就是这一套房子,价格对你也是有意义的,也是财富。


2、房子里的财富是真实的财富还是泡沫?


那么接着的问题就是,这个财富是真实的财富还是泡沫?如果说其中有泡沫的成分,这个泡沫的成分究竟有多大?我的看法是,泡沫确实有,但不能夸大这个泡沫。


下面我说这当中的道理。


经常有人说,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那么快。于是人们质问,差的那块财富哪去了呢?这里当然有种种原因。比如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比如权贵的掠夺等。但我觉得,除了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是沉淀、转移、渗透到了土地和房子里。


比如20年前,北京五环有个房子,50万没人买,20年后的今天,500万买不下来。这多出来的450万是从哪来的呢?除了通胀、泡沫等因素之外,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这些年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甚至公共服务投入的钱转移渗透到了这房子里。就是说,这房子现在值500万,这里包括了这些年修马路的钱,建公园的钱,搞绿化的钱,甚至包括公共服务的钱。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第一,这样的房地产格局,特别是中国的楼市,与中国的发展模式有关,特别是与其中的分配方式有关。


第二,通过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实现的财富转移,是在过去国民财富分配过于向国家倾斜背景下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国民财富再分配的过程。而这个财富是老百姓本来就应当得到的。其中的房改房,即居民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的原来的公房,可以视为对低工资时代劳动者的一种补偿。


第三,除了廉价的房改房之外,民众得到这笔转移过来的财富,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有的是多年节衣缩食的代价,甚至是多年负债的代价。


3、房子里的财富与贫富差距


当然也要看到,通过这个转移渗透实现的财富再分配是极为不均衡、极为不公平,甚至有时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比如一个家庭在某个地方买了个100万的房子,另一个家庭同时在另一个地方也买了个100万的房子。但是几年过去,这边开通了地铁,并且在小区旁边有一站,这个时候,这套房子的价格可能就涨到了150万,另一套房子还是100万。


这多出的50万是哪来的?可以理解为修这条地铁的钱转移、渗透到了这套房子里面。而另一个家庭的房子因为没有临近地铁的优势,他就没得到这五十万。这有道理吗?没有,但现实就是如此。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也就知道现在的贫富差距是怎么回事了。这些年贫富差距在急剧拉大。但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收入差距起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财富的因素。这一点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代际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城乡差距,这些年在急剧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固然是个重要原因,但更重的是,这些年来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转移过来的财富,而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没有得到。


举例说,80年代和90年代,北京一个市民的家庭,边远地区一个农民的家庭,这两个家庭的财富是差不了太多的。那个市民家庭可能有个冰箱彩电,农民的家庭没有,只有一个黑白电视。但市民家庭的房子是国家的,农民的房子是自己的。农民的房子再不值钱,两千块钱,三千块钱,但是自己的,也可以抵得上那个冰箱彩电了。


但仅仅20年的时间过去,这个市民的房子800万了,农民的房子还是3-5万、10来万,差了多少倍?尤其是在劳动力流出比较多的地方,有些房子请人来住都没人住,房子已经不值钱了。


地区之间、代际之间,也是这个道理。50后、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赶上了房地产红利,那时你多买一套房子,在北京就是千八百万。但是,大部分80后,没有房子的90后,就惨了。你一辈子的收入可能都不够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在财富上赶上上几代人,希望非常渺茫。


4、善待善用房子里的财富


既然说房子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既然说这个财富中包含了国家财富再分配的过程,那是不是就应该打土豪分田地?或者动用行政力量消灭这份财富?或者像一些人主张的那样征收房产税?


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而且可以说,正确地处理这种财富,是对未来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大问题。


对此,要考虑到如下几点。


(1)尽管这笔财富以及这笔财富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的问题,但要看到这是中国老百姓在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的唯一财富。尤其对于年老的一代而言,长期低工资、低保障,他们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买了房子,这些房子在这些年间有了可观的增值,可以部分地视为对过去低工资低福利的补偿。


(2)尽管在住房的拥有上很不平均,但要看到,城市居民绝大多数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真正的无房家庭,少之又少。在一二线城市,真正的无房户主要是新市民。因此,可以说,过去30年间积累的这笔以房子为载体的财富,涉及千家万户。


(3)对于拥有两三套房子的家庭而言,在整体社会保障很不健全的今天,那实际上是他们为自己购买的一份社会保障。尤其是考虑到由于一孩化导致的未来严重的养老问题,那些房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老基金的含义在里面。


(4)中国目前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时刻,这个消费的台阶要能够上得去,必须要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问题。要看到,在社会保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现在有人还能敢花点钱,还敢消费点,是因为手里有两套三套房子,心里有点底。如果你把这个再给弄没了,这个消费升级的台阶是上不去的。


(5)中国的未来应当是建设一个有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无产的社会。有恒产者有恒心。从更现实的角度说,这几年很多有钱人跑了,财富转移出去了。现在留在国内的很多是中产阶层,有的好一点的,有两三套房子。我们应当保护他们的财富。


有鉴于此,可以考虑如下思路:


第一,以稳定预期稳定房价。从去年开始,一些地方的房子又热了起来,房价大幅度上涨。其直接原因并不是大量刚需的涌现,也不能简单归之于炒房,而是源于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恐慌所形成的心理共振。于是,无房的人急着买房,有房的人又开始急着投资保值。要抑制房价大幅上涨,关键是消除这种预期。


第二,以渐进的方式消除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有无泡沫?如果有,泡沫多大?要准确判断。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房地产的泡沫主要在一二线城市。而且这个房地产泡沫是在近些年来货币大量超发,实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发生的。


稳妥的办法,是稳定房价,在实际收入提高和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双重作用下,降低收入房价比。以苏州为例,去年到今年,房价翻番(原因如上)。但在此前五六年中,房价上涨很慢,泡沫已经很有限。


第三,培养规范中国的住房租赁市场。住房自有率高,有利有弊。好处是安居乐业,减少后顾之忧,弊处是导致社会流动的成本更大。在许多国家,住房的自有率并不高,但房屋租赁市场规范,能保护租房者的权益。发达的房屋租赁市场,既能减缓年轻人的购房压力,也有利于方便社会流动。


但现在社会中有一种可怕的想法:这些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应当刺穿或消灭这个泡沫。这个看法是很可怕的。一定要看到,过去几十年中民众创造出来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分配,通过房地产的转移渗透过程老百姓间接获得了一部分,而这种获得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节衣缩食得到的。而且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积累的唯一的一笔财富。


特别是在中国正在面临以消费升级为基础的经济转型的时候,这笔财富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在民粹情绪裹挟之下,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作者:孙立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李鸿章设宴诱杀太平天国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