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科研创新之路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科研创新之路》,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进入“十三五”以来,厦门理工学院持续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创造促进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科研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激发活力的科研政策,建立了以成果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成效明显。
--------------------------------
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厦门理工学院80后教师喻志阳近日在《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铋原子在镍大角度非共格普通晶界上的原子结构》的研究论文,突破了传统物理冶金界对普通晶界结构的认知,引起国内外业界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这是本校教师首次在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事实上,去年刚入职厦门理工学院的喻志阳博士只是学校青年教师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代表。2016年,在美国惠普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的郑俊博士被引进厦门理工学院材料学院。为了打破美日德等国家对金属3D打印机技术的垄断,郑俊带领团队成员研发了福建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级金属3D打印机。“市面上常见的3D打印机用的材料大多是塑料,技术门槛较低。但金属3D打印机是用金属作为打印材料,适用于汽车零件、模具、卫浴、首饰甚至航空航天。”郑俊介绍说,该技术明年有望大批量投产,销售额预计能达到3000万至6000万元。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处处长张厚安处长提供了一组直观数据:截至2017年9月,学校今年已获得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56项等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全国排名从2016年的481名上升至2017年的第470名,省内排名第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省内排名从2015年的第9上升至2017年的第6。授权发明专利42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1.5%,新增省科学技术奖励4项。学校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参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省部级平台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等多项核心工作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转型成应用技术型高校,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要出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成果,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表示,学校一直将加强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视为自己宝贵的传统。
综合改革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2015年,厦门理工学院出台了酝酿已久的《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力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
喻志阳就是这项改革的获益者。按照以往的规定,他入职后要先从讲师做起,但学校破格预聘他为副教授,在发表论文后,按照学校的规定经审定晋升为教授。厦门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吴坚介绍说,学校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评聘分离改革,以成果为导向,打破论资排辈,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此外,为了让喻志阳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学校为他减免了部分教学任务,还专门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并配备了800万元的透射电镜,成立显微结构分析实验室。
在加盟厦门理工学院之前,郑俊曾到广州、上海等地进行考察,但他最终选择落户厦门理工学院的主要原因是:在这里,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当教学型老师、研发型老师,或是两者兼顾。
热爱科研创新的郑俊选择了研发型的岗位。他认为,这项创新举措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学校对教师发展选择的尊重和支持。而这,恰恰是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并让他们能够潜下心来踏实搞科研出成果的基础。
在朱文章看来,只有培养出知产业、懂企业,会实操的应用型教师,才能真正带出应用型的学生和人才。
2016年成立的产学融合发展处,也是学校持续推进综合改革的“燃料”。“我们部门的工作就是搭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产融处处长严滨表示,一方面他们要把地方重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研难题带进学校,由教师自主申报领取;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把教师们“赶”到企业去,与企业进行合作对接。
“厦门高新技术企业密集,产业结构优良。”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说,学校立足本地优越的产业环境,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并以此带动学校的改革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学校与企业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校方垫资促校企合作成效快
企业有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校教师有相应的科研技术和团队,理想情况下是双方共同合作,协力推进。但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这一痛点也成为不少高校难以真正推动校企合作朝深层次发展的症结所在。
在厦门理工学院,由于有了“应用型研发先导基金项目”的支持,企业主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科研教师们也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据了解,该政策是指教师在与企业商讨过后,针对企业的需求提出项目申报,学校与企业垫付部分资金,项目成功后,允许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也就是由企业方来买单。
最直观的体现是由于成效明显,政策实施一年后,厦门市相关政府部门也主动提议,由他们来承担其中一部分的资金。
青年教师王刚坦言自己是该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申请到了学校100万元的先导资金,解决了项目合作过程中部分人力和场地问题,开发了一系列不同时节的时尚艺术品并进行推广销售,为学校带来了不少横向课题,同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文化创意公司进行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圈内已小有名气。
“在先导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一支分工明确的跨学科队伍,团队老师从5人增加为10人,学生数量翻了快7番,也不再只有本科生,还增加了不少研究生。”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陈水宣介绍说,在学校与产业密切互动的环境下,课题经费每年都成倍增长;项目的层次也从原来10万元左右的课题,到现在能够承接超过百万元的课题。
陈水宣说,尤其是今年,在学校产学融合发展处的支持下,团队联合了冠捷科技、华联电子、中国航天、中国电子等7家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参与了两个国家工信部2025智能制造的关于绿色清洗的项目,团队到账经费有望超过1000万元。
据统计,去年年底,厦门理工学院通过首批应用型研发先导项目,第一期共征集来自麦克奥迪、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67项,扶持企业委托类项目6个,总投入168万元;扶持培育科研团队9个,总投入736万元。校方预测,学校先期投入的这1000多万元,预计累积产生各类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3000多万元。
厦门理工学院打出的组合拳还不仅于此:学校每年拿出近1000万元,重奖获得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成果的科研人员;每年预算400余万元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学校重点计划项目和基金。此外,学校科研处还重新修订或制订了《厦门理工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等13个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
“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硬政策,学校着力营造的适宜的科研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也感染着学校的教师。”青年教师王刚说,从企业获得的横向课题经费突出,可以参评“研发型”系列的职称,而横向课题经费也可以抵“论文”。这让他们可以放手去做科研项目。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潜力报告》显示,厦门理工学院发展潜力从2014年的全省第12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7名。
学校党委书记黄如欣表示,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内涵建设,正成为孕育优秀科研人才和高水平成果的沃土,将朝着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稳步迈进。
- 站在厦门之巅,观赏绝美剪纸艺术展,是怎样一种体验?
- 科学探索需要匠心 | 2017“十佳新锐科普创客”优秀作品展示
- 新年好! 厦门国税给您拜年啦!新年红包请接好~
- 【预告】迎新春,厦门国税喊你们领红包了!
- 备考要趁早!2018福建事业单位入编考试就看你啦!
- 祝全市人民2018春节快乐!另附:厦门出入境春节放假安排
- 世界探秘系列之二战期间对于地下文明的探索
- 探索惊人的人体特异功能!(系列文章)一
- 免费外拍 | 厦门春节最美的花海来了…太惊艳了!约吗?
- 男孩早教在教育方式上不要过度保护,要鼓励其探索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