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要做理财“真专家”(金海观潮)

你要看的是不是《基金要做理财“真专家”(金海观潮)》?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公募基金这类大众触手可及的理财工具并不多。对老百姓来讲,是自己直接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就是“你比我强”。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多价值,是增强基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即将过去的2017年,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由于股市走势的结构性差异,今年指数保持平稳向上,大盘股和价值股持续走强,那些持仓集中于这些股票的基金节节走高,排名靠前的基金年度收益甚至超过50%。与此不同的是,不少个股却逆势下跌,很多个人投资者“赚了指数没赚钱”,后悔当初不如买点基金。





业绩好了,市场对于基金的热情也水涨船高。今年以来,基金销售不断升温,很多偏股票型的基金受到投资者欢迎,甚至出现了一些“爆款”“网红”基金,个别新发基金首日就大卖百亿元。





这样的场景固然让人欣喜,但也有几分似曾相识。我国的公募基金从诞生至今,即将走过20个年头。这期间,基金经历了几轮高潮和低潮的转换。市场行情好时,基金业绩好,投资者争相买入,还出现过申购基金都要抽签的“盛况”;市场行情低迷,基金也因亏钱而被投资者冷落,基金发行无人问津,还会有人大量赎回。统计显示,我国投资者持有基金时间少于1年的占44%,少于3年的占67%,这让基金管理公司受制于投资者频繁的申赎交易,无法进行长期性资产配置,客观上还会放大市场波动。公募基金如何摆脱“靠天吃饭”窘境,走上更稳健的成长之路?这其中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投资者一方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但回顾这20年公募基金的发展,其自身也有不少需改进之处。





主动投资管理能力要再强些。基金从一开始打出的“卖点”就是专家理财。客观看,这些年公募基金整体跑赢了大势,也出现了一批穿越“牛熊”的基金,但还有不少基金的表现略显平庸。而明星基金经理面孔频繁变换、基金踩雷“问题股”等,也让基金的“专家理财”能力受到质疑。近年来,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很快,但增量主要是来自货币基金等,本应占据主流的权益类基金并未出现增长。对老百姓而言,是自己直接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就是“你比我强”。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成为百姓眼中真正的理财“专家”,是增强基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着眼长远的行为要再多些。投资是长跑,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来验证,拼得起耐力才是好马。然而,在激烈市场竞争的驱动下,有的基金公司却过于关注短期利益,投市场所好,什么热就搞什么,一哄而上。比如,前几年的分级基金、定增基金,在很短时间里大量出现。然而,这些基金要么超越了市场发展阶段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要么过于依赖相关政策,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市场又快速冷却,不少投资者还因此遭受损失。回过头看,这些“短平快”品种虽然在当时吸引了一些目光,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此外,在日常投资行为中,一些基金也有较强的短期倾向,追逐热点、顺势择时、快进快出,被人称为“大散户”。





对基金的评价要再科学些。从基金经理人角度来讲,有时也会感到无奈,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并非自己所愿,而是在市场“指挥棒”的引导下不得已为之。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规模,过于关注短期业绩排名,让基金倍感压力,很难从容地琢磨长期业绩表现。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募基金评价机制,市场各方理性对待基金短期业绩,才能让真正潜心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努力为百姓管理好财富的基金,在经历时间的考验后脱颖而出。





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市场机构更加多元化,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已不如巅峰时那么突出。然而,公募基金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相对更规范、透明,这类大众触手可及的理财工具并不多。以20年为新起点,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革新,并加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公募基金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者对基金的喜爱和信任也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持久。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