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助基金花不出去,哪个环节出了错?
2014年,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公安厅、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要求各省辖市、直管县(市)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使“无主”患者、贫困患者可获得救助,急救患者若没钱也能照常看病。这一举措,堪称惠泽生命的民生之举。然而,笔者了解到,河南省某市截至今年11月底,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沉淀达300余万元,花出去的只有100余万元。到底是没有那么多“无主”、应急等特殊患者,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现实中,很多医院都被特殊患者的医疗费用拖累着。”河南省一名基层医院管理者如是说。河南省某市一家三级医院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该院有472042.03元应获得应急救助资金补助而未补助的医院垫付金额;该市一家二级医院自2015年以来,收治“三无”住院患者7人,合计产生费用197844.72元,还有患者在院期间的生活费用5000余元,以及护理、护工等费用,由于无法落实患者身份或患者治愈后家人拒收等原因,无法申报该项基金,至今无法结算。
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医院和特殊患者来说本是件好事,但为何却遭遇“医院垫资拿不回来,基金有钱花不出去”的尴尬局面?一位知情人士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关手续太烦琐。譬如证实“无主”患者的身份问题归公安部门管辖,贫困患者信息核实归民政部门管辖,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患者的身份甄别问题则到了要医疗单位“代办”的地步。中间还有类似证明“你是谁”“你真穷”等旷日持久的“论证”过程。假如,哪家医院“有幸”遇到外地“无主”患者,更是苦不堪言,有时为了证实“无主”患者的身份而来回奔波的费用,竟然要超出救治费用。
鉴于此,笔者想问,有多少应得到救助却未能享受政策温暖的患者?有多少医院因不堪烦琐流程,只得无奈垫付费用?相关部门是否了解好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补救?笔者认为,反思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花不完”的现象。
文/健康报采访人员(记者) 张磊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 省会解除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
- 司法救助温暖百姓心
- 山西省朔州市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 长沙启动天然气三级应急预案 每户限购天然气15立方米/天
- 司法救助送出冬日暖阳
- “司法救助,让我的脱贫信心更足了!”
- 自贡举行2017年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
- 小猕猴受伤觅食“迷途” 幸得云南警民联手救助
- 速冻至-6℃+今明两天有雪!天寒地冻模式,马上开启!
- 启动无人机监测 三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