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何战英:战斗在防疫一线

2016年8月,作为北京援藏包虫病流调队成员,何战英来到了海拔3650米的拉萨,开展人群调查、了解当地农村地区包虫病流行状况是她此行的目的。来不及瞻仰一下心仪的布达拉宫,带着高原反应立即投入到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中,走村、入户、访视、检查、收集标本,作为流调组的负责人,白天带领本组队员完成繁忙的现场工作之后,晚上还要汇总数据上报。酒店房间无网络,只能每天晚上11点前后跑去酒店大堂收发邮件。安静的空间,只听得见敲打计算机键盘的声音,再看看屏幕上每天不断完成的工作量,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经历和回忆的。

2005年何战英初到北京市疾控中心时,北京市整个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似乎寄生虫对大城市已经没有了威胁。但作为一名寄生虫病专业人员,她深知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威胁从未减少,只是经过一个阶段的防控后,疾病和人类之间有个阻隔,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疾病减少了,一旦这个阻隔消失了,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她凭着专业经验,不断摸索尝试,逐步建立起了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监测系统,而这一切默默地努力很快便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全市出现多名发热伴剧烈头痛的脑炎、脑膜炎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迅速查明了病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防控措施随即到位,再没有新病例的出现。再后来,2008年处置首起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例、2012年调查首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患者、2013年排除1例巴贝吸虫病感染、 2016年排除1例输入性锥虫病感染……这些新发、疑难寄生虫病例的及时准确的判定与处置都与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密不可分。

【我们的故事】何战英:战斗在防疫一线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随着和非洲交往的日益频繁,疟疾病例输入增多,特别是恶性疟,病死率高,容易误诊漏诊。病例普遍缺乏防控知识、缺乏就诊意识,多少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为了提高公众的防疟知识加强健康教育,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意识开展逐级培训,为了准确用药防止复发开展实验室复核,何战英和她的同事们依旧在努力……。

【我们的故事】何战英:战斗在防疫一线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当新的一天来临,寄生虫病防控需要的时候,何战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好似一名英勇的战士,冲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