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爱富”是保险普及的最大障碍

“嫌贫爱富”是保险普及的最大障碍

“嫌贫爱富”是保险普及的最大障碍

最新数据,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只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13张。我国的保险赔付占灾害损失比重远低于国际上30%的平均水平。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从人民群众的需求看,我国人均GDP已达81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万美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富足标准。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体育文娱等各个领域的保险服务将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从我国的保险供给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在业务结构上,人身险中,健康、养老等长期寿险业务发展不足;财产险中,车险占比过高,超过70%,企财险、责任险等专业险种的份额不高。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保险业供给不平衡的特点。同时,在养老、医疗、农业、巨灾、责任保险等领域,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实际上,当前保险业供给不平衡的集中表现就是“嫌贫爱富”。从上面提及的业务结构可以明确感觉到,发展不足的业务相对而言收益都不高,既然如此,保险公司又怎么愿意去做呢。

产品“嫌贫爱富”,买不起保险

中国保险宣传教育有一个主旨,“社保不足,商保来补”,但普通民众表现出来的共识则是,“我有社保,为什么要买商保?”

于是,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保险产品应该和他们早期接触到的意外险一样,是一种高杠杆的产品。然而,在当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将目标集中到收益高的寿险领域时,我们的民众受不了了。这是保险产品吗,怎么会这么贵!民众对于保险低价的天然期待与真实费用之间形成的鸿沟,让普通民众对保险产品的接受度大打折扣。

同时,行业数据表明,收入丰富的中产以及中青年更愿意购买保险产品。其实除了这些人拥有更好的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之外,最根本的一点其实还在于购买力。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寿险公司的保费贡献产品。发现这些产品的期交保费都不低。以平安的2016年度保费收入最高产品为例,为了达到一定的保额,分三年期交的保费高达3万多人民币。而我们如果以人均GDP收入打八折作为普通民众收入水平的话,可发现,这些人的年收入也就3万多元。既然如此,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些高价保险产品呢?

营销员“嫌贫爱富”,买不对保险

嫌贫爱富,也体现在保险营销员身上,佣金导向下,营销员工获得可观的收入,必然要重点向客户推销高保费产品。这就是“平安福”等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虽然这些是综合性较强的产品,但对于普通收入人群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

于是,在营销员的推动下,有能力买保险的,一买再买,即使买不对,也可以通过打补丁来完善。而买不起保险的,可能就将一份保障都没有。虽然保险本身的意义是雪中送炭,但在营销过程奉行的其实是锦上添花。没有多少营销员会真正从保障出发,为客户制订低价而高保障的产品组合,因为这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营销员佣金导向下,普通民众购买保险的路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经过个险渠道,由营销员设计的高价格综合保障计划获得,这时候的产品错配将依然严重。另一个是经过网络或其他自助渠道,由自己为自己设计保障计划,但这有赖于用户自身对保险和认识水平,同时,还要看这些自助销售型产品能否顺利投保核保。而这些门槛,很可能让用户望而却步。

在中国,平均值往往无代表真实水平,在平均值残酷的表象下,现实可能更残酷。这从历年来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之后,网络上一片“拖后腿”的现象中可见一斑。

资本“嫌贫爱富”,买不到保险

资本影响保险普及主要在于保险领域布局,我国在养老、医疗、农业、巨灾、责任保险等领域,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其实就在于这些领域“不好赚钱”。

所以在好赚钱的领域,资本纷纷进入,市场竞争看似激烈,但由于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基数不高,所以这种竞争其实是一种假性竞争。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万能险盛行的时候,当万能险能够带来资本红利的时候,寿险牌照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那时候,即便是中小险企,也可以通过万能险实现“弯道超车”。可是,当万能险受限后,当中小险企再无能力以负债驱动增长时,资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就是当前保险公司股权乱象的原因所在。

资本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保险本来就是姓保,只是资本愿意不愿意让保险姓保。

资本之下,保险不姓保时,其产品就将偏离保险保障的内在发展要求,结果就是产品不具保障功能,无益于保险普及。而当这些中小险企想要转型做保障时,又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传统豪强的对手。于是,“嫌贫爱富”的资本开始选择出逃,既影响中小险企的偿付充足率,同时使得公司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于是,中小险企本来应该填补的市场空白依旧空白。普通人群依旧买不到合适的保险产品。

保险天生“嫌贫爱富”基因,让保险普及变得困难

日前,业内发布了一些意外险市场的观察数据,主要指标为暴露率和发生率,在此以职业等级发生率为例。

材料显示,1类职业意外风险发生率最低,但暴露率却非常之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1类职业人群购买保险最多,但发生风险最少。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承保盈利是可期的。

但另一方面,风险发生率高的职业类别,暴露率却非常低,也就是说,他们本来需要更多的保障,但他们却没有买保险。为什么呢,背后就是保险的“嫌贫爱富”的基因。

想想看,前面的1类职业,买得多,赔得少,这个剪刀差就是益。但高风险的456类职业,他们买得少,赔得多,这个剪刀差其实就是损。也就是说,在保险行业来说,优质的用户本身就是带来收益的最好保证。而且,在当前中国,1类职业相对而言收入较高且稳定。于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高风险的人群就是应该抛弃的市场。

回到产品对用户的选择上来看也是如此,之前说的普通民众收入水平限制其购买力,这里要说的,则是用户风险水平影响产品价格。低风险发生率职业因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产品价格可以降低,而高风险发生率因为给企业带来亏损,则产品价格应该提高。于是,本来更需要保障的高风险人群,却因为价格因素而处于不利地位。

这很市场,但也让保险普及变得困难。

保险普及既有赖于经济发展,也有赖于行业创新

由于保险天生“嫌贫爱富”基因,加之中国市场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所以中国保险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保险普及首先还有赖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这是保险普及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保险这种非生活必需品才会成为民众消费的对象。

另外一方面,则是市场填空。在大型险企已经占据市场高位的情况下,中小险企更应该寻找蓝海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比如当前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虽然本身体量小,盈利水平不高,但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具有非凡的潜力。同时,在大型险企的复合型产品之外,中小险企可以更加真实定价的单一产品切入市场,这也是攫取市场份额的良好选择。产品创新,正是保险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

当然,最后说一句,我们的保险消费者也同样“嫌贫爱富”,他们更青睐大型险企的产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险企的服务能力更强,更有保障。可见,中小险企要想安身立命,除了要创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白之外,品牌建设将变得非常重要。

“嫌贫爱富”是保险普及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