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配送员“大白”正式成为手术室一员!一台顶四人工作量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机器配送员“大白”正式成为手术室一员!一台顶四人工作量”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玉麟、通讯员刘坤维)“亲,您挡到我了,请让一让。”5日,一台造型“萌萌哒”智能物流机器人在武汉协和医院手术室穿梭往来,引来不少围观。这个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大白”的机器人,去年9月开始试运行,昨日“转正”。该院也成为我国首家将国内自主研发智能物流机器人用于临床的单位。





院手术室总护士长高兴莲介绍,目前,该院手术室共配有2台“大白”,一个机器人能替代原先4个人的工作量。





“大白”体长0.79米、宽0.44米、高1.25米,容积190升,可承重200公斤,主要承担手术室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它在接收到手术室的耗材申领指令后,会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自主“走”到库房门前,等待库管确认身份后打开货箱,并扫码核对出库耗材。遇到阻挡和障碍物,它不仅会说“让一让”,还能重新规划路线、绕道继续前进。如果没电了,它会说“体力不支啦,我要回去休息啦”,然后自行到充电桩充电。据悉,一次充满电,可满负荷运行2个小时。“实际上,工作闲暇时,它会自己‘跑’回去充电休息,所以基本上不影响工作。”高兴莲说。因为能扫码识别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喊名字、打招呼,“大白”已被医护团队视为集体一员。





“过去,每台手术,负责配送的专职护士平均需往返手术室与二级库房间7-8次。”高兴莲介绍,现在有了大容积、高负重的“大白”,其运输速度为1.75分钟一趟,每天平均运送140趟,可抵4个配送员的工作,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目前,“大白”的运输错误率为0,漏账发生率为0,极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在日间的手术耗材配送之后,智能物流机器人系统还可以实现医用耗材的使用分析和成本核算,根据手术类型不同设定不同种类耗材使用占比指标,以此进行医用耗材使用绩效评估,促进合理使用医用耗材,节约成本支出。





“大白”聪明的大脑,可准确实现医用耗材的入库、申领、出库、配送、使用记录等全过程管理,通过医用耗材“一物一码” 管理、封闭运输和身份识别管理,做到谁申领、谁取货、谁使用、用在哪位患者身上等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和信息透明。同时可减少配送和使用差错,实现耗材追溯,大大提高手术室内部管理效能。





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张强介绍,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系统还可以完成消毒供应室与手术室之间的手术器械包、医用被服、药品等的配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由静脉用药配液中心向全院的药品配送。“使用大白以来,不但没有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相反,还降低了手术耗材运输过程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使广大患者受惠。”他说。





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自动发药机,到今天的智能物流机器人系统,一系列智能机器人已进入临床应用。武汉协和医院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刘胜林介绍,目前他正在参与编写我国手术机器人的分类标准。他认为,未来医疗器械行业也会跟现代工业一样,在一些力量、精确性方面要求更高的工种,可能会迎来一波“机器换人”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