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科考发现佐证气候变暖或致南极海洋生物大增

《英媒:科考发现佐证气候变暖或致南极海洋生物大增》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英媒称,在南极一处冰架下方考察时,一个科研团队发现了以前在这里不曾发现的一些海洋生物,他们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可能是气候变暖造成的。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1月26日报道,8年前对罗斯陆缘冰下海底进行了第一次考察的科研潜水员说,因为非常黑,所以以前这里的海洋生物很稀少。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他们认为,冰架变薄解释了为什么这次他们在这里发现了深海海绵、海星、海蛇尾和海参等生物。





他们猜测,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现在气候变暖导致阳光能够穿透冰层,使得浮游生物形成并能养活种类繁多的水下生物。





报道称,这个科研潜水团队目前在这块靠近罗斯海新港的冰架上扎营,然后从这里进行水下考察。该团队有3人来自芬兰,6人来自新西兰。





一名团员说,有两名科研人员注意到冰架下方的海洋生物与前一次探险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芬兰科学家帕特里克·德格曼在发布的消息中写道:“两天前,(两名科研人员)在冰架下方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潜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自2009年上次潜水考察以来海底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短短数年,海岸附近海底生物群落发生了惊人的显著变化。”





德格曼在这次考察的脸书页面“冰下科研”上还说:“第一个潜水员观察到的情况显示,这种变化可能快得出人意料,即便在南极洲这样温度低的地方也不例外。”





德格曼写道:“过去,新港厚冰层下方海底的生物种类非常稳定而稀少。现在,这里丰富多了,生物种类变多而且密度增大。以前这里很少见到的一些物种现在似乎变得比较常见了。”





报道称,这个科研团队在罗斯陆缘冰上扎起两处营地,并将在这里驻扎6周时间。他们正把这次考察发现的情况与前一次考察进行比对。





德格曼说:“这次考察的目的是研究气候变化会如何影响南极洲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这次这里发现的丰富生物物种多半是对近两年海冰断裂——给生态系统带来更多的阳光和更快的繁殖速度——的快速反应。”





南极海底发现了深海海绵、海星、海蛇尾和海参等生物(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研究显示油炸食物也有好的一面:可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参考消息网11月25日报道英媒称,据一些科学家称,油炸而成的油腻食物不仅影响腰围,还在影响气候系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23日报道,健康饮食者或许有理由更加沾沾自喜了。





雷丁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巴斯大学的化学家们发现,烹饪油脂形成的水滴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些水滴所形成的复杂结构会吸引水分并变成云状。





据知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空气中10%的细小微粒是烹饪油脂造成的。研究人员由此认为,油炸食物可能对云的形成以及多雨天气有显著影响。





实际上,这种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对这座星球起到降温作用,由此可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雷丁大学物理和大气化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弗朗说:“我认为这可能在影响云的形成。”





弗朗说:“这些结构很可能对大气中水滴的水分吸收情况造成重大影响,增加活性分子的寿命,并在总体上放缓在水滴内部的输送速度,但由此造成的结果尚未探究清楚。”





弗朗还说:“我们并不是说,做一个更健康的饮食者可影响气候,但目前看来,脂肪确实对云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室试验让盐水和油酸微滴处于空中飘浮状态,油酸是一种与烹饪有关的脂肪酸。





科研人员发现,微滴中的分子会自行排列成类似水晶的网络结构,其作用类似于吸水的海绵。这种复杂结构还有助于上述微滴在大气中维持更长时间,由此增加了它们的催云能力。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只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他们当前希望观测微滴在自然环境下的反应状况。





巴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和材料学助理教授斯夸尔斯博士说:“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复杂结构是由类似的油酸分子组成的。这些复杂结构可大幅影响这种混合物是不透明的还是透明的,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以及该混合物从实验室的空气里吸收多少水分。”





斯夸尔斯说:“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头顶上。这种观点令人兴奋不已,也为理解烹饪脂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边环境提出了挑战。”(编译/王超)





(2017-11-25 00:12:02)





美媒:全球变暖令亚洲冰川大规模消融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美媒称,科学家说,即使全世界设法实现之前设定的目标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本世纪末亚洲冰川中储存的冰仍将损失1/3,进而影响成百上千万亚洲人的供水。





据美联社柏林9月13日报道,在当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篇论文中,荷兰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如果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超过1.5摄氏度会发生什么。他们的结论是,如果完全不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亚洲冰川中的冰有2/3将消失。





带头开展这项研究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地理学家菲利普·克莱延布林克说:“在有些地区,冰川融水是江河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冰川消融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他说:“流经某些盆地的河流(比如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起源于亚洲的高山,有许多人生活在这种盆地中。在这些盆地中,河水用于灌溉农田、饮用和水力发电。”





1.5摄氏度的目标是两年前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设定的,但专家称这需要世界经济模式发生大规模转变。





研究人员总共比较了110个气候模拟结果,发现亚洲的高山冰川的升温幅度一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考虑了覆盖在部分冰川上的碎石对融化水平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存在一些地区差异,但亚洲冰川损失的冰量差不多与升温幅度成正比。





研究人员说:“即使气温稳定在目前的水平,未来几十年冰川仍将继续消融,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2017-09-18 13:19:00)





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致强热带气旋增多





新华社东京9月14日电(记者 华义)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说,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包括台风和飓风在内的强热带气旋更加频繁地出现。这再次印证了此前科学界的相关观点。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候杂志》新一期上报告说,他们借助日本超级计算机“京”进行了气候模拟,对1979年至2008年的现代气候和2075年至2104年的未来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指通常发生在热带、亚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西太平洋一带被称作台风,在大西洋上被称作飓风。





研究显示,与现代气候相比,在全球变暖的未来气候条件下,全球每年平均出现热带气旋的次数将减少22.7%,但强热带气旋出现的次数反而将增加6.6%。也就是说,强台风和强飓风出现的可能性会上升。





近来飓风“哈维”和“艾尔玛”在北美肆虐,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强飓风出现更频繁,破坏力强的飓风本世纪会越来越多。





(2017-09-14 20:34:55)





日本团队研究:全球变暖将使台风强度增大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日媒报道,本月14日,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美国气象学会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使得台风的强风圈扩大,台风强度增大。





据报道,研究人员采用超级计算机“京”对于此前研究较少的全球变暖导致的台风大小变化成功做出了预测。





该团队对1979年至2008年的现代气候与全球变暖进一步发展的2075年至2104年的未来气候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模拟和比较。在同等中心气压的台风发生的情况下,未来气候下平均风速15米以上的强风圈半径将扩大10.9%。





报道称,全球变暖使台风的云体在高处变得发达,云体生成时释放的热量增加。空气被加热后,云层下方的气压下降,使得强风圈范围扩大。





报道还指出,预计台风数量未来将减少约23%,但最低中心气压在945百帕以下的强台风的发生反而会增加约7%,台风导致的降水量也将增加约12%。此前的研究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但此次的精度更高。





(2017-09-14 15:56:16)





外媒:研究称全球变暖致飓风更强更频繁





参考消息网9月11日报道外媒称,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7日在柏林表示:“学术界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飓风风力越来越强,与气候变化有关。”他警告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不落实巴黎气候协定,这样的事件会成为新常态”。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8日报道,该研究所的学者安德斯·莱韦尔曼也认为,极端天气的强度将增加。他说,尽管无法确认飓风“艾尔玛”、“哈维”等个别现象与气候变化存在直接关联,“过去也有强飓风”,但明确的是地球变暖使更多能量和湿度进入大气层。





莱韦尔曼表示,湿度的增加可以通过强降雨来释放,比如今年在南亚造成严重洪水的雨季。飓风的能量则来自水体表面。“当大气变暖,海洋变暖,飓风就从中获得毁灭性的力量。”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9月8日发表文章探讨飓风是怎样形成的?





1.飓风是什么?





飓风是一个被称为热带气旋的风暴家族成员——风暴围绕一个低压中心快速转动,产生暴雨和强风。如果其中一个风暴的最高风速持续达到每小时119公里,并且出现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那么它就是一场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类似风暴称为台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分级体系将飓风分为一至五级,五级飓风代表风速大于每小时252公里的飓风,没有风速上限。任何三级及以上的飓风都是一场“严重”的飓风。





2.飓风怎样造成破坏?





飓风能够以三种主要方式造成破坏:风、雨和风暴潮。8月底给美国休斯敦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严重损失的“哈维”飓风事实上是通过在城市上空徘徊,并且向其“倾倒”下数万亿加仑的雨水造成破坏的。2012年,虽然飓风“桑迪”在袭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时已经减弱为后热带气旋,但是风暴潮在这些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普林斯顿大学的气候学家加布里埃尔·韦基将之比作来自海洋的一面“水墙”的现象是由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其中包括将水推向海岸的巨大风力。





3.如何预测飓风的路径——如何做到准确?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学者汤姆·克努森说,飓风的路径较之其强度更容易预测,后者往往更不规律,变数更大。每年,飓风追踪水平都有所提高。追踪的效力取决于采用谁的模型:2012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预测,飓风“桑迪”将转向新泽西州,而美国国家气象局却没有预测到这一结果。





4.气候变化使飓风变得更强还是更频繁?





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因为现代飓风科学只能追溯到气象卫星的诞生,仅有数十年历史。气候变暖必定会导致海平面温度上升,这可能会更规律地延长飓风季节。今天,用于研究大气层表现的全球气候模式通常不能提供很多关于飓风的明确内容。加拿大气候模拟与分析中心的内森·吉勒特表示:“随着我们未来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我们将能够在我们的模型中使飓风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加确定的是,气候变化将意味着飓风带来的降雨量增加,以及因为海平面上升将给沿海岸线地区带来更严重的风暴潮。





(2017-09-11 13: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