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坐地收钱”时代过去了吗

金融业“坐地收钱”时代过去了吗

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提出,中国金融业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外延式扩张的模式已至末路;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结构性失衡存在。

11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2017天府金融论坛上,李扬表示,金融业通过制度性利差“坐地收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金融发展都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而不再是获得制度性的利差。

他认为,当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金融业可能比实体经济更快发展,但是当经济增速下滑时,金融业极大可能比经济下滑得快。现在是经济下行期,产能过剩长期持续,更使得金融业面临缩水的长期风险,所以质量优先、效率至上、内涵式发展成为发展新模式。

李扬表示,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具有垄断地位,获得了制度性的利差,坐地收钱。“以前要想发展金融,就搞一个机构,批一个产品,现在搞一个机构、批一个产品也不容易挣钱,因为有挑战了。所以,要回归金融的服务业本质。”

李扬说,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的三个失衡,首先是实体经济失衡,然后是金融业自身失衡,再接着是失衡的实体经济和失衡的金融循环不畅。首先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才导致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恢复实体经济的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所以要跳出金融的狭隘眼光。

对于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李扬概括了三个方向:第一是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第二是金融创新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第三是科技改造传统金融。

他说,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向是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的基本定位,金融业尤其如此。但是金融业历来都是特许经营行业,因而存在制度性利差,可享“坐地收钱”之利。即使在传统经济下,社会都会要金融业履行其社会责任。

“本轮全球危机以来,公平、平等和可持续问题凸显,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渐成世界潮流。”李扬表示,在中国,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和强调,都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他认为,金融创新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不能偏离实体经济需要,不能搞规避监管的“创新”,尤其要防止庞氏骗局。下一步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完全要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来展开——实体经济要什么就做什么。

李扬表示,客观讲,传统金融是嫌贫爱富的,准确来说是传统科技条件所形成的成本效率的限制,以及商业可持续的前提条件,使得金融产生了脱实向虚的倾向。如今,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这一前提条件。

数字技术的迭代速度,使得使用新技术的各种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平民化和规模化的可能。移动互联网在深刻改变金融触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也就是信息、算法和算力的结合,深刻影响了解用户、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

“更加有意义的是,它带来了不需要信任的信任。整个经济是信用经济,信任是第一条。要取得信任的传统渠道就那么一些,但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的数字技术,使得不要信任能得到信任。”李扬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碎片化、规模化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极大降低了金融成本和进入门槛。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

金融业“坐地收钱”时代过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