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弃笔从戎”戍边19年 余永顺用青春践行誓言

《语文老师“弃笔从戎”戍边19年 余永顺用青春践行誓言》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工作中的余永顺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通讯员 张林志吴娟娟)他当过语文老师,被抗洪抢险中战士们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弃笔从戎”,从省城来到了边关一守就是19年。他就是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马关大队都龙边防派出所正营职干事余永顺。从警至今,余永顺用实际行动关爱帮扶弱势群体,用青春践行着戍边卫国的誓言。





“失散25年,我想让他们团聚”





2017年春节刚过,远在广东省英德市的王女士和丈夫到云南马关县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王女士年幼时就与亲人失散,加之语言表达方面有缺陷,寻亲线索很模糊,20多年来她曾几次回云南寻亲都无功而返。夫妻俩已准备放弃此次寻亲,得到当地群众提出寻找边防官兵求助的建议。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夫妻俩来到都龙边防派出所。余永顺接到消息后,根据王女士提供的零星线索通过户籍人口信息平台比对查询,对历年来的失踪人口档案进行了调阅,但都没有找到类似的人家,寻亲又一次陷入僵局。





“失散25年,我想让他们团聚。”余永顺说,靠不了高科技,就用土办法。根据王女士提供的线索,余永顺带着王女士对都龙的25个边境村寨逐一实地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在都龙镇茅坪村小组找到了她的两个哥哥和弟弟、妹妹,25年的思乡之苦,在余永顺的帮助下终于画上了句号。





“他已经老了,我要让他有做人的尊严”





都龙边防派出所民警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岁的四川籍男青年胡某随建筑工程队来滇务工,后在马关都龙镇与当地侯姓女子相识,经过短暂相处,胡某入赘到了侯家做女婿,并在都龙镇生活至今。因为生活贫困,他与妻子结婚不到一年,妻子就离开了他,远赴省外后一直没了音信,胡某靠打零工一个人在都龙生活了30多年。





2012年,胡某收养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父女俩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生活。因为胡某与养女没有常住户口,尽管生活极度贫困、却享受不到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像胡某这样因历史原因造成无户口的群众在边疆地区很常见,这也是边境群众最为关心,最急盼解决的问题,但因补漏户口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调查取证难、操作起来风险大等因素,很多群众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补不了户口。





“他已经老了,我要让他有做人的尊严。”余永顺得知这一情况后,到多个村寨、到胡某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实地走访调查取证,证实胡某的身份并协调马关县公安局户政科和政府相关单位依法按程序解决老胡的户口补漏问题,最终让胡某上了户口。今年,老余又协调民政和社区将胡某纳入国家救济范围,胡某和养女现在终于上了保险,有了低保,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





近五年来,余永顺完成了走访调查笔录上千份,为数百名无户口群众解决了户口补漏和居民身份证办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