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科学传播者丨如何科学地对待微信朋友圈的传言?
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随影相伴。微信朋友圈是我们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渠道,轻轻一点,立即将看到的信息转发给亲戚朋友,我们也时时刻刻收到他们转发来的各种信息。这样的随意转发,对吗?
大家知道,有些朋友圈传言是谣言,这些谣言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也给相关部门,如生产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有时会使生产企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所以,如果不加注意,我们就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那么,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传言,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呢?
一、正确对待传言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面对传言,我们不能不加判断地马上相信,马上转发,这是不科学的态度。首先我们要问:是不是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批判精神和怀疑的态度。“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不是要我们否定一切,而是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这个传言有没有证据、根据?
2、有证据,这些证据可靠吗?是真的吗?
3、这些证据足够证明传言的真实性吗?
4、根据证据证明传言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如果一条传言没有任何证据、根据,可信吗?显然不可信。传言中如果有提供证据、根据,那么,其证据、根据在哪里呢?一般来说,证据、根据的内容就在说明为什么的文字里。如果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条传言就是没有证据的瞎说而已。
例如,2017年7月的一条关于西瓜的传言:“西瓜瓤有筋说明西瓜打过针”。这条传言写道:“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打针西瓜’所注射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打过针的西瓜瓜瓤呈红色,汁液也很‘丰富’,但没有一点西瓜味。所有的添加剂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毒性。”(文字表达都不通顺)
这条传言没有说明为什么“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显然这是一条没有证据的传言,不可信!因为这是作者胡编的,他都不知道为什么,只好用后面的文字来吓唬人。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7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在此千万不能信”:http://news.163.com/17/0729/17/CQHG4H9C0001899N.html)
如果有证据,我们进一步要问:这些证据可靠吗?是真的吗?就是要检查传言所提供的证据的真实性,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虚假的证据,显然这是个谣言。
例如,2017年5月的“塑料大米”事件。微信中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形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实际情况怎样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向一位塑料行业的专业人士求证,这位专业人士观看了视频后表示,这根本不是在制造什么塑料大米,而是塑料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这台设备是一台塑料造粒机。他说,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
可见,微信疯传的“塑料大米”的视频证据就是个虚假证据。
(“网易新闻”——“塑料大米是谣言!各种各样‘塑料大米’谣言全在这”http://news.163.com/17/0507/14/CJRDV09R0001899N.html)
第三,证据是真的,说明证据与传言之间有联系。如果一个证据在总体上不足以证明传言是确切无疑的、唯一、真实的结论,这就说明证据不足,还需要有其他证据。
如果一个传言只由一个或几个不足的证据(或者说,不充分的证据)而得出的结论,这个传言表面上看起来有证据,好像是真的,但由于证据不足(不充分),传言也可能是虚假的,可能也是一个谣言。
例如,2017年5月,朋友圈疯传一段视频,视频拍摄者声称,超市里的肉松蛋糕里面的肉松是棉花做的。有视频作为证据,蛋糕肉松洗出来是白色絮状物,这证据是真的,似乎让你不得不相信这种蛋糕里的肉松是棉花做的,但是,实际上肉松不是棉花,而是用真的鸡肉加工的。所以,这个传言是谣言。
问题出在哪儿?问题就出在证据不足,不充分。蛋糕肉松洗出来是絮状物是真的,但仅凭这一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絮状物就是棉花。
大家都吃过瘦肉,瘦肉在嘴里咀嚼一会儿就会感觉没什么味道,这时,如果把口中的瘦肉拿出来,用手扯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时的瘦肉成了白色絮状物。所以,视频中仅凭洗出来是白色絮状物这一点就得出蛋糕肉松是棉花做的结论,显然过于草率。因为洗出来成为白色絮状物的东西,不只是棉花,有些东西也是这样,如肉松。
后来,安徽省食药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组成一个调查组来到生产企业,在媒体监督下,现场模拟视频,将用鸡肉为原材料做的肉松进行水洗,经水洗后肉松也是白色絮状物。
(“新华网”——“网传肉松面包是棉花做安徽食药监部门辟谣”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5/19/c_1121003936.htm)
可见,面对传言,我们不仅要考察有没证据,证据是否真实,还要进一步思考这些证据是否足够证明得出唯一的结论。如果还可能得出其它结论,说明这证据不足,不充分,以不足、不充分的证据得出的结论(传言)可能是假的,不可信。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对这个白色絮状物证据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这是棉花?证据是什么?你就不会被这个谣言所迷惑。
第四,要思考一下,由证据得出结论的证明推理过程是否遵守逻辑推理原则,也就是说,说明、证明过程是否合理、科学。违反逻辑推理原则的说明、证明而得到的结论就是狡辩、诡辩,就是虚假的,是谣言。
二、用生活常识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上述四个问题就是帮助我们用科学批判精神、怀疑的态度鉴别传言是不是谣言的有用问题,这样的判断鉴别是科学的、严谨的。这样的证明过程有时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知识,所以,为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高科学素质。
除了这些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常识性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初步判断和鉴别。
1、看发布信息者的权威性。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这类谣言没有一个是从真正的国家政府科研教育卫生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所以,一般来说,不是国家政府科研教育卫生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最好不要转发。
2、用日常生活常识进行判断。我们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常识,大部分常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常识初步鉴别传言的科学性。例如,“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之类的传言。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一定的谣言。常识告诉我们,塑料是不能吃,是嚼不烂的,怎么还能吃出米香、紫菜味和粉丝的筋道来,还能咽下到肚子里,填饱肚子。如果真有这样的东西,那也太神奇了,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再如,2017年7月下旬,“摩拜单车会自燃”的传言引起公众的恐慌:“上海莲花路地铁站南广场上,摩拜单车轮胎发生自燃”。如果是真的,谁还敢骑共享单车呢?但你仔细想想,以前你听说过汽车自燃,但听说过自行车自燃吗?如果你能进一步了解引起汽车自燃的原因,你就发现,主要原因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故障(绝缘层软化、老化、裂损等)、电路负荷过高、漏油、汽化器回火等,与轮胎一点关系都没有。轮胎燃点超过350摄氏度,在常温下不可能发生自燃。
3、亲眼看看,或者自己动手做实验。眼见为实,事实是客观的,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帮助我们鉴别传言真假的试金石。通过实验,我们就能够看到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如传言如说的那样。这就是科学的实证精神,用事实说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做实验,即实践,我们就可以用事实来检验传言的真假。如果真有“塑料大米”,你买回来煮一煮,看能不能煮出米饭,如果真的能煮出香喷喷、能填饱肚子的米饭,那真是奇迹!
4、向权威人士求证。当有些传言我们不能鉴别其真假时,我们也不能盲目相信,可以求助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国家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请他们帮助我们进行鉴别。
例如,2017年7月有的一条朋友圈传言:“红灯不许掉头”。这条传言写道:“以后红灯时千万不要左转掉头,安闯红灯录入,绿灯时在掉头,原来可以掉头,现在不可以了,切记。”(错别字好几个)这样的传言是交通规则,我们可做个实验:在红灯时掉个头,是不是被录入了。但这样的实验还是不要做好,这可能触及到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的问题。怎么办呢?很简单,问一下交警不就清楚了。河北保定公安交警支队回复:“红灯不许掉头”系谣言,只要道路设置了掉头区域,且不超过停车线,红灯绿灯均可掉头。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7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在此千万不能信”:http://news.163.com/17/0729/17/CQHG4H9C0001899N.html)
再如,“雪糕反复冷冻会产生毒蛋白”,这是个很高端的问题,一般公众无法判断和通过实验来检验,只能求助专家帮助解决问题。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教授杨雪峰,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蛋白质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通常不具有毒性……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谣言,专家一点就破!(“网易新闻”——“7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在此千万不能信”:http://news.163.com/17/0729/17/CQHG4H9C0001899N.html)
当然,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求每个公众都具备判断各种传言真假的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这样的机构,帮助公众鉴别传言的真假,以消除公众由于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心理不安甚至恐慌、恐惧,帮助公众能够更加安心、安详地生活、学习和工作,让社会更加和谐和安定。
文章供稿:闽南师范大学
图片来源:网络
- 地理快讯|刘彦随研究员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
- 【黑科技】科学家用软件模拟蠕虫大脑 然后控制机器人移动
- 【科学漫画】人的寿命取决于什么?
- 北京大学2017“网络新青年”候选人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曾亮
- 北京大学2017“网络新青年”候选人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
- 看《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带你来一场最美的科学之旅
- 受萤火虫启发 MIT科学家培育出发光植物
- 外立面设计不科学!业主气疯,直接“门窗封阳台”!
- 吃素营养不均衡?这样吃素才健康 科学饮食让你远离疾病
- 早餐牛奶配鸡蛋并不科学,这6类不健康的早餐你也经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