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子住成家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把房子住成家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我喜欢那些把精致带到日子里的人,她们把房子住成了家的样子。

家的样子与钱没有半毛关系,温暖,静雅绝不是物质能堆积出来的,每一件物品它要散发自己和主人的味道,那才是家的样子。


把房子住成家

作家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开始新生活的时候,租到的房子在一个小镇外的坟场区:


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上面没有再涂石灰,砖块接缝地方的干水泥就赤裸裸的挂在那儿。


抬头看看,光秃秃吊着的灯泡很小,电线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墙左角上面有个缺口,风不断的灌进来。打开水龙头,流出来几滴浓浓绿绿的液体,没有一滴水。


没有钱,她就靠到家对面的垃圾场拾破烂,拾出了“全沙漠最美丽的家”:


用旧的汽车外胎,我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也抢着坐。


深绿色的大水瓶。我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


不同的汽水瓶,我买下小罐的油漆给它们厚厚的涂上印地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


骆驼的头骨早已放在书架上。我又逼着荷西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


快腐烂的羊皮,拾回来学沙哈威人先用盐,再涂明矾硝出来,又是一张坐垫。


三毛十分自豪:“ 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的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三毛把一间沙漠坟场区的房子,住成一个文艺而浪漫的城堡。

把房子住成家



一间房屋的状态,会反应出住的人的精神状态,有时候没钱、没时间、没精力是借口,没心思才是真的。


生活的神经已然很粗糙的时候,我们来看看日本女作家森茉莉的《奢侈贫穷》。


森茉莉年轻时两次婚变,晚年清苦,从名门得宠千金,沦为廉价公寓的房客。


在这短篇小说里,她变出一个叫“魔利”的分身,几乎赤贫,却最热衷于改造她位于破陋楼里的那间六铺席的斗室。


哪怕收入微薄,也要挪出一星半点来布置房间,攒着稿费买退了色的地毯和饰品,家里很多画和书都构筑了她的精神世界,虽被周围邻居嘲讽,她却渐渐同情那些嘲讽她的人。

把房子住成家


“她的房里的鲜花和玻璃壶,尤其是那一只饰有紫罗兰浮纹的白色陶器,随着光影的变幻而隐隐泛着温润的光”;


“台灯虽是用便宜货常用的二模灌组方式制成,整体呈现出意大利的美术馆里展示的铜板画的色泽”。


这些句子哪像是出自一个廉价的公寓......


读着这些句子总能感受到作者在黯淡的生活里,体会到“生命中妙不可言的喜悦”。


我喜欢林徽因这个民国女子,深深记着一个细节,战乱来袭她迁至昆明,一副病体却依然能活出精神气。


她亲手营建自家小屋后,给美国友人写下流露喜悦的句子:“我们正在一个新建的农舍中安下家来。邻街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


我看书的时候就觉得那个意境美极了,有人特意去找她的那个小屋。结果很失望,失望到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房子不对外开放,周围的地面上有积水滋生蝇虫,旁边有打麻将的,摆小摊的,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仔细想想,心里的失望也该退了,当年的条件应该也不尽如人意,但林徽因夫妇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并参与建造了这座房屋。


其实房子本身不是风景,是居住者把它变成迷人的风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就是那句话“给你多少资源,你拥有多少钱,你仍然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把房子住成家



什么样的人能把房子住成家的感觉,是那些有创造力,有审美力,有动手力的人,是那些不管生活怎样对他们,他们都要好好生活的人。


这样的人表面上花精力维护着居住环境,其实上更在于内心感受的塑造。


无比敬重把房子住成家的人,因为他们热爱所有,有着由外而内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