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近日,西宁二中的一名男生,因跳蒙古舞课间操投入且动作搞笑,意外走红网络,网友称他“课间操舞王”,并纷纷表示:“不扶墙只服你!用绳命在舞蹈”。老师介绍,这位高二男生因跳得生动有趣,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戳视频感受一下“舞神”风采 ↓↓↓



11月22日10时许,西宁市第二中学迎来了课间操时间,2000多名学生在操场上整齐列队,伴随着极富蒙古族风情的音乐跳起了已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代舞。

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流传我省、内蒙古一代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通过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负责教学生安代舞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西宁小羚羊艺术团团长余萍介绍,这套安代舞是西宁市群众艺术馆的老师们在蒙古族非遗安代舞的基础上,经过稍微改编而成的。“我们希望让孩子在学习之余也能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除了蒙古族安代舞,西宁市第二中学联合西宁市群艺馆,在学校推广回族《花儿与少年》、土族《花棍舞》、藏族《踢踏舞》和撒拉族民族舞等非遗舞蹈。“一年推广一套舞蹈,去年在学生推广的回族舞《花儿与少年》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今年推广蒙古族安代舞。”余萍说,现在西宁市群艺馆正在编排撒拉族、土族舞蹈,计划在下学期推出。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余萍说,原生态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沧桑和记忆,是人类的生命记忆,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它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生动地展现出来,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多的非物质文化正在以不为人察觉的速度飞速消退。对于依靠口传身授这种形式来传承的舞蹈文化来说,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可能就意味着一种舞蹈的灭绝,这也就意味着一笔巨额文化财产的遗失。如果把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引进校园,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让老师和学生一起直接和各种原生态舞蹈传承人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作用,而且还丰富了师生对原生态舞蹈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更好的拓展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同时还帮助编导能够更准确更深入的把握原生态舞蹈的精髓而进行创作。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相比课间操,我更喜欢现在的安代舞,跳起来既新鲜又亲切,还能缓解学历压力。”五年级的一名学生说,从小他就学习跳民族舞,能在课间操跳民族舞蹈,非常新鲜,他们大家都愿意跳。西宁市第二中学体育艺术中心主任舒燕说,教学老师用心的讲解着安代舞的要领,同学们一板一眼、认真的学习着老师所授的内容,在一讲一学中将安代舞的精髓传承下来。

“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舒燕说,现在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和民族文化,通过这种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今后对故乡保留一份家乡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文化,学校每周都安排大课间操让孩子们专业学习棋类、球类、街舞类等教学。师生们更加了解了家乡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体育的绚丽多彩,也为学生“非遗舞蹈进校园”打下了坚实基础。

━━━━━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

记者:纳玉堂

 责编:李占轶  监制:朱西全



课间操跳安代舞,西宁二中培养了不止一个“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