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版】山东高等教育---论文模板

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贾东荣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103)

 

摘  要:山东省省属本科院校近年选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但从运行情况看,存在着对应用型本科认识不清晰、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不彻底、学科专业设置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重理论轻能力、产学研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可从高校的内、外部环境着手,清理纠正不利于转型的政策和环节,完善转型的激励手段,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促使转型顺利实现。

关键词:省属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近年,山东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系列文件,鼓励和支持省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推动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成为省属本科院校的共识,不仅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本科院校也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但笔者调研发现,在大多数院校,应用型本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还存在着许多与应用型本科不相适应的做法;政策层面也存在着一些与应用型本科发展不相适应甚至相互抵触的规定和环节。这些影响着应用型本科的健康发展。本文利用各种公开途径获得的资料,对山东省省属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省属本科院校顺利转型。

 

一、省属本科院校定位应用型本科的原因

 

(一)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部属院校相比,省属院校以服务区域需求为主。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省属院校设立的主要目的。因此,判断其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其能否为所在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已经来临,基于知识创新的产业转型正在展开,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发达国家近年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蓄势待发。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第二、第三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传统工业、传统服务业仍是产业主体,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结构面临着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的要求。山东省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前三位,但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超过第一、三产业的总和,结构明显不合理。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均由中低端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急需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和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的中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相关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能力、拥有较多专门性人力资本的应用型人才。

从人才需求的规律看,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是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或信息社会,从事技术应用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始终占就业人口的大多数,以知识创新为表征的高端创新型人才高踞就业人口的金字塔尖,但总量需求远远低于应用型人才,发达国家就业人口的比例说明了这点。欧洲和美国是世界上知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欧洲国家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比例一般为8:2,美国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比例约为6.5:3.5。这意味着在可期的未来,我国就业人口的大多数仍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在精英教育阶段,多数本科院校自觉不自觉地向研究型大学看齐,政府也重视被视为综合国力重要指标的研究型大学。但在大众化阶段后期和普及化阶段,培养适应社会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多数院校的任务,研究型大学的梦想只能在少数院校成为现实,高校之间的分类与分层成为常态。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网络计量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网络计量学大学排行榜》显示,当今世界20000余所大学中,真正称得上有“知识贡献”的研究型大学约200所,即约占大学总数的10%。以此类推,中国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在10所左右,其他本科院校将以人才培养为主或将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并重,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受资源条件的限制,省属院校很难在知识创新方面做出明显的成绩,应用型本科定位是其必然选择。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强化了社会对人才适用性的要求

从1998年到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0%快速飞跃到30%,年招生数从100万人增到700余万。其中山东省毛入学率超过38%,年招生数超过50万。大批毕业生集中涌向市场,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部分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虽然这种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但市场的信号作用给高校带来了压力,迫使大多数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时,既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学生今后长期发展奠基,又要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近期需求,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人才适用性因此成为多数院校定位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省属本科院校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那些排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前茅的高校也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D·博克指出的:“越来越多的高年级学生和非全日制的学生(甚至是越来越多的大一新生),将职业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职业需求是高等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问题将一直困扰着大学。”

由于缺乏分类指导,我国高校发展呈现明显的趋同化现象,人才培养规格同质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将趋向激烈。省属本科院校资源筹措渠道狭窄,办学基础薄弱,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如果不能明确定位,对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回应不迅速,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无疑将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只有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省属本科院校才能赢得发展空间。这是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在驱动力。

(四)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

山东省省属本科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更是近年来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2011年前,多数本科院校的定位是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甚至个别高职院校也做如此论述。2011年以来,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省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是名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启动,有效地推动了应用型本科的建设,成为省属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主要外在驱动力。

 

二、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省属本科院校对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已经明晰,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已经开始。笔者查阅了山东省61所本科院校提交的《2012年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和学校的官方网站。在58所省属本科院校中,除山东师范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外的高校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学校之间的差别只是具体表述上的差异,如有的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直接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多数院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应用型”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搜索,省属本科院校在2009-2013年均有记录,德州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少数院校的记录超过了50条,其余院校多在10-30条。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多数省属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个别院校的转型尚未真正开始。

具体而言,山东省省属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应用型本科认识模糊或不清晰

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探讨始自1988年。但初期集中于专科层面,应用型本科探讨的高潮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而出现。2003年以来,围绕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学术界对应用型本科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较多探讨。潘懋元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从人才培养上看,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 从专业设置上, 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 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他从发展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七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进行了界定,并强调指出: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基本厘清了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和外延。但总体来看,这些探讨以新建本科院校为对象,很少涉及传统本科院校转型。

山东省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没有对应用型人才或应用型本科给予明确的内涵界定,却容易给人一种应用型本科代表着层次高低的印象。这体现在《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中。该文件明确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按照应用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遴选部分高校进行重点建设。该文件没有对应用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做出明确界定,应用基础型名校和应用型名校的申报条件基本一致,区别只是层次和水平的高低。如在办学思路上,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的要求是“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发展规划符合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核心竞争力强”;应用型特色名校的要求仅将应用基础型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强”改成“有较强的竞争力”。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应用基础型名校的基本条件要求是“建设成效显著,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组成的学科专业群。”应用型名校的要求是“具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或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有多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组成的优势专业群。”其他方面的条件要求也呈现出层次和水平的高低。这样的规定只能带给院校和社会两者不是类型差异而是层次和水平高低之别的印象,无形中引导着省属院校继续攀高,达到应用型名校之后再成为应用基础型名校,成为应用基础型名校后再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社会和广大考生也会形成应用基础型名校比应用型高校层次高的看法,最终会导致高校分类指导和省属院校转型流于形式。

(二)观念和行为方式仍沿着惯性思维进展

对部分省属院校来说,对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似乎更多地是对政府政策的回应,而非自发的追求,因而转型仓促。这在传统本科院校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在2010年之前,除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6校有10余篇论文,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有7篇论文外,传统本科院校很少论及这应用性本科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余仅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的校领导涉及过相关问题探讨,其他论文多是立足学科专业或具体教学方法,且绝大多数论文发表的刊物档次较低,缺乏社会反响。以这样的基础来建设应用型名校,或在短时间内将学校运营从传统的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追求上拉回到应用型本科,显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消除原有定位的影响和在观念转变上下大功夫。新建本科院校对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的探讨较多,但受大环境的影响,多数院校在日常运营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与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合的政策与机制,形成了偏向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定位的风气和认识。从这个角度上说,新建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观念转变和行为方式转变的问题。

此外,无论是传统本科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前期的探索多属于教师的“自发探索”,尽管有转型的愿望,但缺乏突破口,加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办学中基本沿袭了传统本科的办学思路,要在行为方式上扭转这种态势,急需在政策、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引导,使其认同应用型本科并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需求脱节

尽管政府多次以文件或其他形式要求和引导省属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学科专业。但多数省属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缺乏特色或特色不足,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差,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或准确回应劳动力市场的信号。

导致专业建设现状的原因有五:一是专业建设有延续性,已有格局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传统本科院校和以师范专科学校、行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专业建设有几十年的历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确立的,专业设置有较高的雷同性,特别是一些基础性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些专业往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或匹配度不高。二是现行专业设置政策的限制。现行政策对目录内专业实行备案制,目录外专业实行审批制。进入目录的专业多为开设较多且较成熟的专业,目录外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每年新增专业的数量限制使多数高校优先选择目录内专业,较少选择目录外专业,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可能性增加。三是专业设置的困难使得高校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专业,即使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小,也不愿放弃,导致学校内部的专业结构调整难以进行,所谓的专业结构调整更多地是增加专业和各个专业在招生数量上的调整,取消和减少专业的情况很少。四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的深入研究,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导致部分专业与区域社会需求脱节。五是招生计划性使得高等教育难以准确回应劳动力市场的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减弱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动力。

(四)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其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追求计划体制下大一统课程设置的情况下确定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虽然多数院校在转向应用型人才定位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但这些修订多数是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并非是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多数课程设置和课程大纲趋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仍很明显,无法做到与相应专业领域和岗位匹配。另外,在现有“本科教学工程”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导引下,多数院校使用教育部评出的“规划教材”,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差别不大,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定位几乎都是“宽口径、厚基础”,缺乏区域特色、行业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导致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沦为硕士预备班。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

省属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着重学历重理论水平、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明显倾向。在选择新进教师时,考虑的主要是应聘者的学历、毕业院校、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很少考虑应聘者是否有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导致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行业或专业实践经历,基本没有专业实践能力或专业实践能力不足。2005、2006、2007、2011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新增教师分别为12030人、12963人、9363人、6729人,其中校外非教师调入仅699、1246、319、1224人,占总数的8%。这8%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即使是这8%,也不是都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对在校教师来说,日常考核和职称评审侧重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关注的是教学课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与成果、教科研经费等,很少或基本不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从事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愿望。另一方面,高级技术人员因为制度限制和政策限制,无法进入高校任教;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处于低端状态,高校教师无法真正深入或融入企业、行业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无法通过产学研结合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因素导致高校的实践教学处于低端水平或无法获取实际效果,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打破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同时,使大多数高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校企合作关系并没有同时建立。这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省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研究方向选择存在偏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无法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适用的科研成果。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山东省14所公办新建本科院校(不包括新批的山东管理学院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中,除山东交通学院发表的应用性论文是基础性论文的2倍,山东女子学院两类论文基本相等外,其余12所院校发表的应用性论文均低于基础性论文,两者比例1.3:1到6.3:1不等。传统本科院校中,基础性论文所占比例更高。加上多数研究是重复性低端研究,难以吸引行业企业的注意力。二是省属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效能低,无法得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这从省属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区域、范围、深度和程度上均有明显表现。三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制度与激励政策,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桥梁纽带,高校不愿在校企合作上投入太大,企业也缺乏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

 

三、加快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对策建议

 

省属本科院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主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主导因素。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也必不可少。

(一)加强应用型本科的理论研究

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涉及人才培养和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是高校分类和分类指导的核心领域。从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视角看,应加强对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和外延、应用型本科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推动省属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应用型本科的发展。

(二)引导省属院校转变办学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传统定位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转型过程中,既要重视观念转变,也要重视行为方式的转变,两者缺一不可。首先,运用会议、研讨、政策引导、宣传灌输等方法,向省属院校的教职工传输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引导省属院校的教职员工转变观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确立为社会树人、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实现院校办学理念和育人观念的真正转变。其次,引导省属院校改革内部运营体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内部资源投入机制,引导教职工转变行为方式,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办学。

(三)完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投入是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必然路径。在现有教育财政体制下,可通过财政专项如名校建设工程、骨干学科实践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加大投入,改造实践教学条件。也可通过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和社会的直接或间接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具体包括:鼓励企业承接在校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或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自然人向高校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学研结合中各个环节参与者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教育的政策,等等。

(四)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已经提出多年,迄今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其原因是诸多障碍和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有:职责不够清晰、激励政策不够、机制不顺畅等。可在政府统筹下,清理纠正不利于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限制性因素,健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具体包括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产学研机制、基于市场的高校与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等。

(五)清理纠正不利于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设置内部机构、确定内部收入分配、管理和使用人才、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与经费的权力,这些自主权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其次,梳理和清除不利于应用型本科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从合理性管理转向合法性管理。再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建立适应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学科建设评估制度、专业认证制度、专业评估制度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考核制度。此外,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需状况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来并形成信号也是必要措施。

(六)清理纠正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内部因素

改革高校的内部运营方式,使其向着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发展的方向转化。关键是师资队伍的优化。首先,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外出进修、产学研合作、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增加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次,引进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应用型服务人员;再次,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实现人员的交叉任职;复次,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使那些实践能力强、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获得平等的晋升机会。此外,要梳理和清除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等方面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05).

[2].[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方红,张立青.应用型本科研究的历史嬗变及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4].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itional Provincial Colleges

Jia Dongro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ection,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25010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colleges of Shandong Province choose the transition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imed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ut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unclear understanding, incomplete idea and action transition, disjointed disciplines and majors, more-theory and less-practice talent cultivation, more-theory and less-ability faculty and unthoroug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e could proceed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screen and correct policie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links improve incentives for restructuring, transform ideas and action way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smoothly.

    Key words: provincial colleges; transi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实践的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20125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东荣,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