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可能和你想的有点不一样!
2014年我国首次设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的谐音是“要120”,旨在提醒公众“有胸痛,去医院”。为呼吁大家关注心梗,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特推出“心梗救治日”专题报道。
作者丨何金山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临床中碰到不少心肌梗死的病例,各自有着各自的故事,回头细想起来,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故事,都代表着一个人群的想法,在某些时候,这些想法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的及时性与预后,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三例关于心肌梗死的故事。
1
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肌梗死!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病历简
张阿姨今年57岁,之前是中学教师,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最近1年,反复发作胸痛,多余休息时出现,表现为针刺样疼痛,持续几秒钟就自行缓解,平时活动、散步,甚至慢跑时均没有上述症状发作。
因为她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一直担心自己得了冠心病,每次那持续几秒钟的胸痛都使她感觉自己得了心肌梗死,但是胸痛稍纵即逝,每次到了医院,又和没事人一样,心电图和抽血化验也都没有什么异常。
张阿姨不放心,每次胸痛发作都检查跑到医院,反复评估自己到底有没有心梗。医生反复解释其不符合心梗的特点,基本可以除外,张阿姨内心还是存在深深的疑虑。
在前后跑了3次医院后,张阿姨要求医生把能够确诊心肌梗死的相关检查都给她开了,医生反复解释无效,无奈为其开了超声心动、冠脉CT等检查,检查结果不出所料的没有明显异常。
张阿姨接受了自己没有心肌梗死的结果,此后,她的胸痛也没有再发作。
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绞痛,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肌梗死。
?心绞痛有其自身的特点,多位于胸骨后,典型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紧缩感。多数患者表现为难以描述的疼痛,而明确表现为针刺样疼痛,或心前区固定点的疼痛,多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持续时间多在几分钟,持续几秒钟的疼痛不是心绞痛。持续数小时不缓解者,可能为心肌梗死,持续几天不能缓解者,可能为心脏外原因导致的胸痛。
?心绞痛多数和体力活动有关。当快速步行或从事其他体力活动时,可诱发胸痛或导致胸痛加重,而和呼吸机肢体活动无明确关系,如深吸气后出现的胸痛,或活动上肢后出现的胸痛,多不是心绞痛。
说了这么多,核心思想只有一个,“胸痛有很多原因,不是有了胸痛就得了心肌梗死”。胸痛的鉴别也比较复杂,需要充足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作为患者,重要的是相信医生,相信医生在了解你的胸痛特点后,会做出针对性的检查,相信医生综合做出判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正如张阿姨,因为反复短暂“针刺样”胸痛,多次急诊就诊,坚定自己“心肌梗死”的想法,置医生的判断于不顾。我相信,这反复的就诊,已经给她自己和家人,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2
不能保证自己足够幸运,
就努力控制好危险因素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病历简介
小王今年27岁,因为胸痛3小时收到了我们医院急诊,作为心内科住院总,去看小王的时候,他似乎对自己的疾病早有预期。
“10年前的今天,我记得特别清楚,五四青年节的当天,我爸突发胸口剧烈疼痛,我陪他来医院,诊断了急性心肌梗死,当时我就觉得,我会被遗传这种病,估计是躲不过去。所以,后来我运动比较少,体重偏胖,血压高,我都没怎么在意,反正要得心梗的,遗传摆在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节,换成了我胸痛,3个小时都没好,我猜我和我爸一样也心梗了。”
诚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内的很多疾病,都和遗传有关,但不要忘记,这些疾病最终的结果,都是遗传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血压、血糖、肥胖、活动减少、吸烟等这些行为,也会导致心梗的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不可更改,比如小王,父亲是早发冠心病患者,很可能相比其他人,遗传素质较差,但是如通过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加强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很可能后天生活方式改变的作用大于遗传因素的作用,避免心梗至少延迟心梗的发生。
而如小王一样,把所有的责任推给遗传,懒惰得不重视任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肌梗死已是必然。也有的患者,吸烟、肥胖、高血压,当医生教育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将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患者却比以为然,常拿出“著名伟人”长期吸烟、喝酒却长寿的例子做出反驳。
问题是,这和赌博类似,“伟人”是从后人的分析发现了超好的“运气”抵消了大量吸烟的侵蚀,你现在能够保证自己具有这样的运气吗?这样的赌博,你输得起吗?年纪轻轻心肌梗死,将来面临心衰、猝死等风险,你承受得起吗?
如果不能确定自己足够幸运,如果觉得自己承受不起这种赌博的后果,就积极地去改善你的生活方式吧!
3
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神化”支架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病历简介
老李今年68岁,早晨出去晨练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1小时未能缓解,于我院就诊,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绿色通道完善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端闭塞,建议患者行支架介入治疗。
但患者家属却从“网上”得知,医院都是通过放支架大发横财,没有指证也会“忽悠”病人乱放支架,也是家属联系所有联系得上亲戚,不管不是不医生,更不用说心内科医生,来咨询这个支架到底应不应该放。
前后打了1个小时的电话,老李在手术台上躺了一个小时,家属终于同意支架介入治疗。
术后的老李和家属的态度截然相反,老李相信支架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放了支架就是上了保险,他的冠心病已经治好了,出院之后不吃药,还是和往常一样吸烟、喝酒,降压药、降糖药也都放在了一边,支架都放了,这些破东西还有什么用。
半年后,老李再次因为胸痛于我院急诊就诊……
国内的医疗现状很可笑,本来应该是医生和患者协同作战对抗疾病,却常常是患者不信任医生,猜忌、防备,甚至对帮助着自己的医生痛下杀手。支架也是备受媒体渲染的典型,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前降支近端闭塞的患者认为此时植入支架正中医生下怀,这就是医生敛财的方式,一通电话咨询非心内科医生关于心内科医生植入支架是否正确。
还好1小时内做出了决定,时间就是心肌,越早进行再血管化治疗,预后越好,如果商讨了5个小时才做出决定,抑或咨询的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植入支架,后果不堪想象。
信任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是这种信任的缺失,导致了医生想救而不能救,或者想救而不敢救,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患者的利益。
医学知识的普及在国内仍然任重道远,部分人“妖魔化”支架,部分人“神化”支架,放了支架不是进了保险箱,支架解决了局部冠脉的狭窄或者闭塞,但是冠心病还在,心梗病史还在,心梗的底子还在,抗血小板药物还是要吃,血压、血糖、血脂还是要控制,要不然,还会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者再次心肌梗死。
一直强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要性就在于此,急诊PCI扑灭了一次大火,我们需要持续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杜绝火灾风险,防止再次起火,失了火的房子如若再次失火,可能就会屋散人亡。
随着抗血小板药物、溶栓以及PCI治疗的发展,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预后也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死亡率。这些故事都是由临床病例改编,和心肌梗死的救治有着一定的关系,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使更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合适的治疗,拥有更好的预后!
- 以后买房可能要多缴税了!
- 孩子便秘该怎么办?可能是你平时吃东西不对
- 别骂了,催收可能真的不是人!
- 医生警告:如果身体出现这5种反应,你很可能会出现脑溢血
- 【科学漫画】人的寿命取决于什么?
- 男子手指被妻子咬伤肿成包,医生:可能需要手术
- 大骗局传到泗洪了,你老婆可能正在…赶紧阻止
- 大妈在路边卖的这种小吃,吃过的人不多,有些人可能没见过
- 每天 40 克奶酪 远离心梗和中风
- 圣诞主题闪电泡芙,看到这图你想起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