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举报补课被劝退的少年何日重归校园?

摘要

 中青评论

从教育部门对校方的正确处理姿态上看,似乎刘文展和他的举报取得了“胜利”;但是从他本人现在的境遇和当地舆论对他的评价来看,刘文展输得很彻底。

今年9月,16岁少年刘文展举报自己就读的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违规补课,被校方和班主任劝转学。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轩然大波,校方代表向刘文展道歉,该校执行校长和让刘文展转学的班主任被解聘。

一声叹息!举报补课被劝退的少年何日重归校园?

照理说,事件处理算是有了个理想的结局,当地教育局和于都实验中学都欢迎刘文展返校学习,家长也希望刘文展尽快复学。但是,刘文展本人依然拒绝返校,他一方面担心返校会遭到报复,另一方面觉得上大学“没有出路”。

姑且不评价刘文展的这种选择是否理性,毋庸置疑的是,学校将举报补课的他劝退,以及随后而来的舆论纷争,在其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错误可以纠正,责任人可以被严肃处罚,但事件造成的影响难以完全消除。当前这种局面不仅在短期内影响刘文展的学业,打击他对接受教育的信心,甚至可能影响这位16岁少年的一生。

学校教育之所以为全社会所重视,不仅在于其是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的主要途径,还在于其相对的不可逆转性、不可重复性。多数人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就那么十几年。一个人是否能够接受完善的学校教育,不仅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教育资源供给是否充分,还在于其接受教育时期能否获得稳定的环境——像被劝退这种意外的变数,无疑让一个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一声叹息!举报补课被劝退的少年何日重归校园?

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可以返工,但教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返工。刘文展事件中,涉事学校鲁莽地劝退学生,除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全,更折射出一种错误的教育观。于都实验中学董事长杨开胜的话就是那么振振有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谁不想自己的学生多考一点?学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教育好这些小孩。”

多年以来,教育部门的“禁补令”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因为分数作为教育效果最重要衡量手段的基本面没有变,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舆论认同并助长着补课的氛围。包括刘文展的同学在内,很多人都反感刘文展举报补课的行为,甚至有同学说,“刘文展所谓的正义,就是用我们改变自己人生道路换取的”。

事已至此,一声叹息。在错误的教育价值观主导下的教育环境,即便出现了一两个“反叛者”,也会在众口铄金的批判下被迫噤声。从教育部门对校方的正确处理姿态上,似乎刘文展和他的举报取得了“胜利”;但是从他本人现在的境遇和当地舆论对他的评价来看,刘文展输得很彻底。这样的失败,在广大正在或曾经受教育的青少年群体中,又岂止一例?

一声叹息!举报补课被劝退的少年何日重归校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解聘的于都县实验中学原执行校长为自己开脱时,强调刘文展平日“表现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还说“按照学生管理条例,我们早就可以开除他了,但我们并没有这么做”。可以说,责任是追究到位了,错误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纠正。无论刘文展平时在校表现怎么样,他有没有举报学校违规补课的权利,跟这些都没有关系。这种“成绩好即正义,成绩差即无理”的思维,又有多少教育工作者下意识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客观地说,刘文展不是什么英雄,如果换到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也未必能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受教育者,他只不过用正常的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而已,他不过是说出了很多人不认同的常识而已。仅仅是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却触发了众怒,导致他至今不能安心继续学业,可能还会留下影响其一生的记忆疤痕,整个社会都应该好好反思。

文/王钟的

一声叹息!举报补课被劝退的少年何日重归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