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 优质资产的大牛潜行---对近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思考

投资 | 优质资产的大牛潜行---对近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思考

来源 | 淘股吧

价值投资时代已经来临

经历2015年股票市场大起大落和2016年熔断之后,A股市场波动率大幅缩减,个股呈现结构分化、价值逐步呈强的特征。2017年A股继续体现为结构分化、价值呈强的市场格局,大盘指数环境相对来说处于震荡上行状态,颇有牛市风范。但以题材成长股为代表的创业板仍然低迷,该指数延续去年跌势,目前仍然下跌。市场的这种高度分化,导致很多不重视基本面研究的投资者今年没能获得好的收益。而反之,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今年收获颇丰。

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市场现象看,以企业基本面价值为主要考量的投资方法,正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其主要逻辑在于,经过2015年大幅波动之后,投资者深受题材故事之害,加上强监管和持续的IPO供给,市场对确定性和价值的诉求得以提升。而恰好这样的时间节点,一批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十分优异,而他们又长期被市场所忽视,长期处于估值偏低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公私募和港股通资金中价值风格投资者的持续买入,一场蓝筹革命轰轰烈烈展开了,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以贵州茅台、格力电器、海康威视、恒瑞医药、美的集团,伊利股份等一线绩优蓝筹股为代表的个股,演绎了精彩的价值回归和价值发现的故事,具有重大的市场风向标意义。春江水暖,绩优先知。我们认为这种趋势,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即新价值投资时代的到来。

今年市场的总体特征,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我们认为优质资产价值发现和价值强化趋势特征的延续,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我们发现,上述一线行业龙头为代表的优质公司,具有基本面好转的长期性和稳健性。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与存量经济时代。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长期ROE上升。中国经济的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经过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中速换档过程中的基本面特征。类比美国80年代,经济不温不火,但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企业。80年代初在美联储强力紧缩下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同时GDP也下了台阶,由60年代的年均4.3%降到80年代3.3%;经济结构继续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货币政策偏紧,财政政策着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经济结构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一大批世界级企业涌现,如可口可乐、宝洁、GE、沃尔玛、迪士尼等等,凭借模式创新、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等取得了远远超过当时经济增速的增长和远胜于整体指数的回报。

展望看长远,中国经济正从一个高速扩张的“增量经济”转向优化存量和科技、创新及消费制造升级驱动的“新常态经济”。拥有品牌、资源、技术、规模成本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强者恒强、稳健成长,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中坚力量。

因此,今年蓝筹股的上涨,是获得基本面支持的。从财报也可以看到,一线蓝筹上市企业都呈现利润快速增长或稳定回升的状况。因此,今年蓝筹股行情,主要还是体现为估值回归。而随着一线龙头公司的价值重估,其他被低估或被忽视的优质成长股,也有望被市场逐步挖掘。从而形成越来越多个股依据基本面及基本面预期,进行股价结构重构的过程。

我们预期这种以业绩驱动的上涨行情,将会带动场外资金沿着基本面驱动的逻辑,不断挖掘新的茅台、新的格力。从而带来优质资产的长期投资机会。

资金面方面,从国内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房价趋稳,投机氛围减弱,股票市场获得居民财富和场外资金的配置也将是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当然,市场短期出现震荡调整,及各种短期因素的扰动带来指数的反复。这都是市场生态的一种组成,但我们觉得目前优质资产的长牛慢牛逻辑具有坚强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强化的可能性,是很难被改变的趋势。

部分关注行业的长期机会展望

第一:金融业:

市场风险偏好和风格偏好下,优质行业龙头公司的价值重构在进行中。优质银行和保险估值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国内金融股基本面反转趋势出现,国内优质大行受益于不良率企稳和净息差见底,保险龙头将在较长时间内受益于保障型保险高增长和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

第二,消费属性行业:

长期而言,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升级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低品质消费向高品质消费转变,二是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而从短期逻辑来看,当前时点下消费板块的基本面正在出现显著的边际改善,一是2017年以来已经明显看到了居民收入增速的回升;二是过去两年房地产对于消费的压制开始解除,三是价格上涨从上游到下游已经开始了。

本轮经济复苏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在10%-11%之间波动,并无明显提升。但是传统消费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却加速增长,非日常消费品收入增速从2015年下半年6%回升至2017年上半年20%。背后的逻辑是,消费升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消费升级,带来了需求的结构性爆发,拥有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的龙头公司更加受益。这一趋势在众多传统消费行业体现的非常明显。

比如酒行业,2017年中报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同比增长25%,然而行业内部分化却非常大。品牌力强的次高端、高端酒最快,然后是有地域影响力、渠道能力强的地方龙头,其他公司收入增长接近于0。在同一公司内部,高端酒的销量也高于其他产品。原因就在于消费升级是本轮行业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大众消费对品质需求提升,推动了高端品牌的销售和品牌集中度提升。根据券商食品研究员调研,安徽省白酒的主流消费价格从80元左右迅速向120元左右跨越。

乳制品行业同样可以看到消费升级的影响。1)三四线城市乳品消费需求上升,三四线城乡液态类乳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近9%,成为拉动乳品消费规模增长的新引擎;伊利、蒙牛在乡县的乳制品销售增速高于公司整体。2)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提升,高端产品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3)强大的品牌力和渠道控制力使得龙头的增长快于其他,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比如伊利股份的常温奶市场份额从2014年上半年26.4%提升至2017年上半年33.8%。

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崛起的基础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2017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仅同比增长1.6%,吉利汽车、广汽集团收入却分别同比增长了118%、56%,带动了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了15%,远超过行业数据。

消费总体将受益于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情况,2017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回升。自2012年以来,我国整体的消费增速一直处于下行通道,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稳中向好,由10.7%持续上升至2017年二季度的11.0%。连续三个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止跌回升对于提振居民消费具有很大的边际影响。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7年以来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的幅度更大,因此我们看到了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数据中,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行。

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未来收入信心水平明显提升。根据央行调查显示,居民的消费意愿自2016Q3以来迅速提升,达到了阶段性历史高点,而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从2017年开始也出现了缓慢回升。消费意愿和收入信心的非同步上升说明了在恩格尔系数即生活必需品支出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消费意识的变化,最有可能的就是消费升级带动下的消费结构变化。

综上所述,一方面消费水平总体提高将受益于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的意识也在不断引导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

除了日常大众消费品可以关注外,中长期而言,汽车、电子、医药医疗等行业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2014年至201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35万辆、55万辆、77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3%,预计未来两至三年内,将继续维持40%以上高速增长,2017年、2018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将分别达到100万辆、150万辆,行业将继续保持高成长趋势。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行业进入常态化发展,前六批推广目录累计已有1983款车型入选,全年新能源车产销量有望实现70万辆的较快增长。

我们看到,海外各大车企加速新能源汽车规划布局。全球各大传统车企均开始加速新能源车的布局规划,并相继公布产销规划。为实现《巴黎协议》,近期多国先后公布禁售燃油车计划。特斯拉凭借ModelS和ModelX已在全球建立起高端、前沿的良好品牌形象与口碑,激发其他企业加速追赶。

在这种“鲢鱼效应”的刺激下,已布局的自主品牌将在短期内加速自身成熟,推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还未布局的自主品牌将加快布局,以抢占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拥有极其丰富的产业链条,下游是各类车型销售,包括商用车和乘用车;中上游主要是汽车的制造材料,涵盖钴资源、氢氧化锂、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锂电设备、电机电控等。

从行业基本面看,行业大部分环节都处于降价通道,龙头的成本与技术优势将更为凸显。未来能在行业内长远发展下来的,必将是技术开发、成本管控能力最强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同时满足市场对“技术变革”以及“高性价比”的要求。

碳酸锂全球供给量为20万吨/年,需求量也在20万吨左右,整体增速约为10%左右;碳酸锂供需处在弱平衡状态。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酸锂需求将达到30万吨,行业整体增长将达到50%。其中电池级碳酸锂需求将由目前8万吨快速增长值19万吨左右;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仍然是难得的需求高增长行业。钴全球供给量约为10万吨,预计供给量短期不会发生变化;需求目前为10.3万吨,增速大约为7%;

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1.7万辆,对应动力电池出货量为30.5GWh。预计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400万辆左右,且新能源汽车对搭载电池的容量有更高需求,按照70%的产能利用率,保守估计2020年动力锂电产能需求为360GWh。

2015年作为电解液中核心电解质的六氟磷酸、2016年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铜箔以及电解液、2017年动力电池首选的湿法隔膜都曾一时供给严重不足而价格飞涨。未来投资的重点或许仍要继续关注供需不匹配的投资机会。

第四、5G带来的投资机会:

从今年的移动大会来看,5G已经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国际芯片制造商巨头高通今年也公布了5G芯片的研发计划。依据以往经验,芯片研发进度滞后于协议标准制定大约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因而预计5G芯片最快于明年即可问世。5G的加快发展是为了快速适应目前垂直化应用的广泛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物联网、车联网、无人机、智能穿戴等,这些应用场景对5G通信的需求不仅旺盛,并且呈现多样化,要求带宽高、信号稳、速度快、延迟低。从上游的标准制定到下游的应用需求,都推动着5G产业发展的不断提速。业内预计2020年前后5G可实现商用,而2019-2021年将是5G建设的高峰期。

5G带来的变革在哪里?从网络运营商角度来看,移动互联面临新一轮的降费提速,网络流量收入将难以覆盖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而各家运营商积极转型平台化,纷纷发力大数据项目,致力于从未来爆发式的连接数据中挖掘信息价值。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随着市场重心的迁移,蛋糕有望重新分割。对于相关的基建行业和终端设备制造商来说,商机是显而易见的,移动网络的更新换代将带来巨大的替代市场,其中包括光通信、天线/网络、移动设备等产业。而相比之下,受5G影响更深远的其实是下游的应用领域。如果说3G提供了文本和图片的传输、4G实现了视频的体验,那么5G将承载起“智能”的力量。随着5G应用的推广,带宽、时延、速度等瓶颈将被逐一突破,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物联网等应用场景有望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相关产业未来市场有多大?根据业内运营商的研究预估,随着5G的应用推广,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同时上下游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将出现逆转,即下游应用市场的空间将逐渐超过基础网络服务市场。以2014年为基点,预计至2020年,基础网络服务的市场空间将由11500亿发展至15000亿,而下游应用市场的空间将由3000亿快速扩张至20000亿。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IT产业也将由9000亿发展至16000亿的规模。

投资机会在5G通讯设备、光通信、物联网等板块中真正受益且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的品种。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无线/传输设备作为5G投资占比最大的板块,将充分受益于5G投资幅度的大规模增长。根据市场预测,国内三大运营商5G投资总额将高达1800亿美元,较4G增幅整体高达48%。在资本开支逐步提升背景下,相关公司的利润、估值有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物联网作为通信领域成长确定性板块,基站建设/芯片成本正加速优化中,芯片/前端模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同时相关物联网支撑平台成长弹性巨大。

第五、人工智能时代的投资机会: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常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实生活中,机器人的雏形其实已经出现了,例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这些都属于人工智能。从定义上来说,人工智能就是人为的让机器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能程度。

人工智能涉及到广泛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1)大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并分析海量相关数据;(2)数据挖掘,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构建模型,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3)深度学习,机器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通过学习快速进化;(4)模式识别,从大量样本中寻找稳定的模式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试验快速发展,谷歌研发的alphago连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柯洁,预示着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当下,人们很快就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逐渐被推广,包括:语音识别(将人们说的话迅速准确的转换成文字)、语义识别(让机器理解人们说话的含义)、智能穿戴(自动记录人体的行为和身体状况信息,并与人进行交互)、智能安防(自动识别区域内的异常情况并报警)、无人驾驶(自动识别各种交通路况并计算最优路径或方案)、智慧医疗(对病情自动诊断并提供最优建议)、智能教育(构建知识图谱和专家系统)、智能投顾(通过计算提供投资方案或投资建议)等等。

从本次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到,在未来十多年中,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达到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必然将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除了给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外,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具体到A股市场的人工智能概念板块,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宣布相关布局,但我们认为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在短期内尚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产业或难以快速踏入行业门槛,因此需要在未来长期发展中有一个证伪的过程。

特别提示:以上关于大市和行业的观点,相关数据来源于券商研报,仅代表一家之言,供研究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谢谢!

END

投资 | 优质资产的大牛潜行---对近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