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斌《中國樂府詩批評史》出版(附:自序、後記等)
王輝斌《中國樂府詩批評史》出版
(附:自序、後記等)
作者:王輝斌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0月
字數:472千字
定價:99元
裝幀:平裝
lSBN9787307197534
內容介紹:本書是第一部專題研究樂府詩批評的通史著作。全書所涉及的樂府詩批評,由先夏商周而清末民初,其史的跨度凡3000年有餘。本書首次從傳世文獻與地下出土文物的雙重角度,系統地論證了樂府詩並非始于漢武帝“乃立樂府”之時或之後,而是在夏商周早已存在。本書將3000年的樂府批評方法方式,細分為“整理類批評”等六種類別,並以之對3000年間的各種樂府詩批評著作、批評現象、批評理論、批評特點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翔實之觀照與論析。填補了國內無此類著作的學術空白。本書的研撰與出版,獲得了國家哲社辦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
作者簡介:王輝斌,1947年生,字靖華,號竟陵居士。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中國杜甫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李白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文獻學、輯軼學的研究與樂府文學、戲曲論著的批評。已出版《商周逸詩輯考》、《先唐詩人考論》、《孟浩然新論》、《王維新考論》、《李白研究新探》、《杜甫研究新探》、《四大奇書探究》、《明清戲著史論》等25種著作,約1000萬字,並在《民族文學研究》、《文學遺產》等全國160多種刊物上發表論文450餘篇。
自序
我研究樂府詩的歷史,其實就是我研究李白的歷史。這是因為,我在40年前開始研究李白時,所選擇的研究物件即為李白的樂府詩,並因此而撰寫了我平生的第一部書稿—《李白樂府譯評》。其後的1984年10月,在“全國首次李白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我所宣讀的論文—《〈蜀道難〉探索》,也是屬於樂府詩研究的。由李白樂府詩而王之渙、高適、王維、杜甫等唐人樂府詩,再由唐人樂府詩而《唐後樂府詩史》,而先秦樂府(此專指《商周逸詩輯考》中的“前樂府”),直至於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這便是我研究樂府詩的全部經歷之所在。即是說,迄今為止,我在樂府詩的研究之旅中,已然度過了40個春秋,而且所研究之樂府詩,乃是由先秦而清末民初,其時間跨度則有3000年之久。這,就是我40年來的一份樂府詩研究簡史!
我研究樂府詩雖然已有了40年的歷史,但我之於樂府詩的研究,除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外,其餘則基本上沒有涉及到郭茂倩的《樂府詩集》,這在2010年出版的《唐後樂府詩史》中尤為明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歷來認為:對於樂府詩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漢唐樂府”上,而應以其為基礎,分別向上、下兩個方向延伸與擴展,即要對夏、商、周樂府(“前樂府”)與宋、遼、金、元、明、清樂府(“唐後樂府”)進行研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拙著《唐後樂府詩史》與《商周逸詩輯考》出版之前,海內外學術界卻根本上沒有這方面的著作問世(至少我既沒有見到,也沒有聽說)。正因此,傅璿琮先生在為《唐後樂府詩史》撰寫書評時,即特地加上了“唐後樂府詩史的原創研究”這樣一個主標題,以用來揭示《唐後樂府詩史》的學術價值之所在。而傅先生在為《商周逸詩輯考》所寫的書評中,則以“無疑如一枝林中的響箭,使人為之一震”進行比喻,旨在強調《商周逸詩輯考》的學術價值並非凡響。故而,傅先生于文末乃如是寫道:“所以,我期待著此書的出版能推動扎實求實的學風,使古代文史本身研究與文獻考索進一步結合,願更有這樣的著作問世。”[1]據我所知,傅璿琮先生平生是很少寫書評的,我的這兩本書能入先生法眼並得到如此青睞者,實在是令我深感欣慰的。
而正是因了《商周逸詩輯考》與《唐後樂府詩史》的先期出版,也就有了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的問世。本書所研究的物件,是我以“中國樂府詩批評史”為題於2011年申請獲批的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規定的研撰時間,批文上標明為2011年7月1日—2014年10月31日,但我卻於2014年2月20日已完成全稿並送審,即在研撰時間上提前了整8個月。而且,原計劃全書為30萬字,但實際完成則有50多萬字,即較原計劃超出了約一倍。項目申報之時與本書出版之際,之所以用“中國樂府詩批評史”而不用“樂府詩批評史”者,主要在於欲藉之以強調其3000年的歷史跨度,也即意在表明,這是一部樂府詩批評的通史而非為斷代史。以一人之力,在三年不到的時間裡撰寫了一部50多萬字、且極具“原創研究”特性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這就是我近幾年來的樂府詩研究之所獲。
按照規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時是要附有一份最終成果簡介的。現將我所附送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最終成果簡介》全文抄錄如下,以供參考: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樂府詩批評的研究,幾乎無人涉筆,因而有關這方面的成果就自然空缺。本課題則首次較為系統、全面、完整地對存在於歷朝歷代的各種樂府詩批評現象,各類樂府詩批評家的樂府詩觀與對樂府詩的認識,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一系列關於樂府詩理論建構的內外部條件等,均進行了“批評史”角度的觀照與論析,不僅填補了樂府詩研究與文學批評史兩個方面的各自空白,並且為重新撰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文學批評史提供了諸多可資參考與借鑒的“資料”。而更為重要的是,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還可使人們對樂府詩的源頭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對“樂府詩批評”的系統研究,不僅有利於加強對各種不同類別樂府詩(如舊題樂府、竹枝類樂府、歌行類樂府等)的生成史與發展史的瞭解,更重要的是能對各種樂府詩現象,各類樂府詩成果的理論特色,不同朝代詩人與詩論家的不同樂府詩觀念等,進行更為深入具體地把握與透視。如郭茂倩《樂府詩集》之樂府觀與李昉等《文苑英華》之樂府觀的比較,以及元、明之際以楊維楨、李孝光為代表的“古樂府”理論之建構,明、清兩朝樂府詩批評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這一時期方興未艾的樂府詩批評景觀等,即皆可在本課題的研究之中得以清晰展現。
本課題系統而具體的研究之所獲,不僅可以使人們清晰地認識到“樂府詩批評”自身的風貌與特點,以及對其他類別文學批評樣式的影響,而且還可從中獲得多方面的審美思維,如樂府詩批評家本人對於樂府詩的審美感受、審美經驗、審美味趣,以及他們對於樂府詩所作的種種形式的批評,因此而所獲得的種種成就等。而所有這一切,相對於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的各種各類的“批評”而言,又都可稱得上是別具洞天與獨樹一幟的,因之,樂府詩批評的形式、特色、成就等,之于其他各種文學品類的批評,乃是不無借鑒價值與啟迪意義的。
二、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本課題所研究的主要內容,誠如項目名稱之所示,為“中國樂府詩批評史”。這一具有“史”的特點的研究內容,既屬於中國樂府詩的研究範疇,又與中國文學批評史關係密切,因之,其具有填補這兩個方面空白的學術特點,也就不言而喻。而且,這一項目名稱所昭示的是,本課題所研究的是樂府詩批評的通史而不是斷代史。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中國樂府詩的認識與研究,幾乎都是以班固《漢書·禮樂志》所記載的漢武帝“乃立樂府”為依據的,即認為“樂府詩始於西漢”。這種認識,由於歷史既悠久,而持說者又甚眾,以致成為了一種學界“定論”。但本課題通過對傳世文獻與地下出土文物的雙重考察後,乃極為明確地指出:樂府詩不僅肇始于殷商時期,而且對樂府詩的批評也源起于殷商時期。並將這一時期的樂府詩首次稱之為“前樂府”(指為漢武帝“乃立樂府”之前的樂府詩),樂府詩批評則稱之為“前樂府批評”。所以,本課題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實際上是以“前樂府批評”開篇的,這對於傳統的“文學批評史”特別是“詩歌批評史”而言,顯然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突破,一種實實在的反判。因之,這一突破與反判,即導致了本課題的“史”的上限為殷商時期(部分內容含夏朝及先夏時期),若將其與下限為黃節《漢魏樂府風箋》成書的1923年合勘,則其間上下3000年的樂府詩批評,即成為了本課題所研究的具體內容。
就批評對象而言,本課題的“樂府詩批評”,主要是指前人對樂府詩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整理與論析等,如於樂府詩的收集、輯佚、選編、題解、評說、述論、品鑒、集考、注釋,以及對樂府詩人詩作的比較,對樂府詩創作經驗的總結,對樂府文學現象的陳述等,即皆在其列。一言以蔽之,凡是文學史上與樂府詩批評相涉及者,諸如關於樂府詩批評的批評現象、批評著述、批評觀念、批評理論、批評形式、批評方法,以及批評家的生平簡況、批評思想、批評特色、批評成就、批評影響等,即皆為本課題所關注的主要內容。而且,本課題對這些內容的系統研究與述評,主要是著眼于“史”的角度將其進行縱向關聯的,並通過對這些批評物件的具體考察與系統論析後,首次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3000年間樂府詩批評的“史”的脈絡與軌跡。
圍繞著對樂府詩批評的研究,本課題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還先後對有關批評家的文學活動與學術活動進行了簡要考察,對有關樂府詩批評專書的版本流傳概況進行了簡要考述,對有關文獻記載中的錯誤進行了具體考辨與訂正等,凡此,均有利於人們對樂府詩批評“史”的正確瞭解與認識。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具體之研究,本課題獲得了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要觀點:
(一)首次提出了“前樂府”與“前樂府批評”這一全新的樂府學概念。所謂“前樂府”,是指漢武帝“乃立樂府”之前的樂府詩,如夏朝樂府、商朝樂府、周朝樂府等,而“前樂府批評”,即是對這些樂府詩的批評。如上所言,本課題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以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兩方面的確鑿材料,將樂府詩與樂府詩批評的肇始期,首次考定于夏商之際,而這一重要結論的獲得,乃將樂府詩與樂府詩批評的源頭,向前推進了1000年左右。這在文學史上乃為絕無僅有者。
(二)以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之所言為依據,並根據歷朝歷代樂府詩批評的實際情況,首次將3000年的樂府詩批評分為六種類型,即“整理類批評”、“選擇類批評”、“題解類批評”、“品第類批評”、“專論類批評”、“注釋類批評”,並對每一種類型進行了適當的屬於概念範疇的界說,而使之貫穿於本課題的全部成果的研究之中。其中的“專論類批評”與“注釋類批評”,直接影響著現、當代學者對樂府詩的研究。此外,本課題還以王輝斌《商周逸詩輯考》、《唐後樂府詩史》之所獲為依據,將3000年的樂府詩批評分為“前樂府批評”、“漢唐樂府批評”、“唐後樂府批評”三大板塊。
(三)本課題通過實證研究後認為:在樂府詩批評的3000年歷史長河中,揚雄《琴清英》是第一部樂府詩批評的專書,並開“題解類批評”之先河;郭茂倩《樂府詩集》雖然是樂府詩批評史上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所代表的是宋代樂府詩批評的最高成就,但其卻存在著許許多多問題,如以音樂分類即為其一,以至於後人如吳萊、梅鼎祚、梁啟超等,多對其進行非議與批評。明、清兩朝是樂府詩批評的繁盛期。這一時期的樂府詩批評,不僅成果眾多,形式多樣,而且還具有較強的理論色彩,如馮班《古今樂府論》等文的出現,即成為了樂府詩批評成熟並完善的一個重要標誌。
三、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本課題的學術價值,要而言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其一,填補了中國樂府詩研究與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兩項學術空白,並以之結束了中國樂府詩長期以來無系統批評與批評史的不良局面。其二,以確鑿的材料與精當的論析,重現了3000年樂府詩批評史的發展概貌與演變軌跡,為人們認識與把握歷史上真實的樂府詩和樂府詩批評提供了極大便利,且有助於對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重新撰寫。其三,首次將樂府詩批評的類型歸類為“整理類批評”、“題解類批評”等六個方面,使樂府詩批評史的真實面目得以較為清晰之呈現,並為對其它文學品類的批評形式之歸類與總結,提供了可資參考的經驗。其四,為學術界所宣導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在本課題中得到了較充分之體現。對3000年樂府詩批評進行較為系統的“史”的研究,如上所言,本課題為第一次,因之,其原創性學術特質之鮮明之強烈,均乃顯而易見。
本課題中的部分內容(成果),曾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分別在《民族文學研究》、《學術論壇》、《江淮論壇》、《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山西師大學報》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l刊物上發表,而這些刊物對本課題之成果(部分)的發表,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影響的真實反映。此外,在所發表的這方面的論文中,有的還為國內一些著名的二次文獻刊物全文轉載或轉摘,如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所全文轉載之《宋人的樂府觀與樂府詩創作》、《夏商周“樂府”考論》二文,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10期所轉摘的《兩漢史家之樂府觀》一文等,即皆為其例。
按照要求,《簡介》將課題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之“研究的目的與意義”、“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三大項內容,已交待得甚為清楚,而無需我在此再作贅述了。此則表明,由課題而變為專著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其實與《唐後樂府詩史》一樣,即其也是一種開山伐林之作。這是因為,樂府詩批評之於樂府詩研究而言,乃為一項空白,而其之于文學批評史而言,亦同樣屬於一項空白,而問世于這兩項空白之中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自然就成為了一份從“荊棘”中走出來的成果。所以,其拓荒性質之明顯,也就不言而喻。
在苦澀而單調的學術研究中,作一件或者幾件前人與今人均不曾作過之事,則苦澀與單調即會因此一掃而光。我在寫《商周逸詩輯考》、《唐後樂府詩史》時是如此,寫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時則更是如此,原因是《中國樂府詩批評史》為我所寫的第一部“通史”之作。這雖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我卻感到有幾許悲傷,因為我在40年的學術生涯中,從“通史”的角度進行古代文學研究者,僅收穫了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所以,在今後的古代文學研究中,我將會加強“通史”的份量的。
竟陵居士王輝斌2015年5月于古隆中求是齋
注釋:[1]以上所引傅璿琮先生為拙著所寫的兩篇書評文章,其題目一為《唐後樂府詩史的原創研究——讀王輝斌〈唐後樂府詩史〉所想到的》,一為《〈商周逸詩輯考〉的學術啟示》,前者載《文匯讀書週報》2013年11月29日第9版,後者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15日B04版。
幾點說明
一、本書中的“中國樂府詩批評”,所指為西元前1562年—西元1923年之間3000餘年的樂府詩批評,並將漢武帝“乃立樂府”前的樂府詩及其批評,分別稱之為“前樂府”與“前樂府批評”。其下限時間之所以截止於西元1923年,是因為黃節《漢魏樂府風箋》乃成書於是年。同時,本書所批評之樂府詩,還參照拙著《唐後樂府詩史》,即將西漢至唐五代的樂府詩稱為“漢唐樂府”,北宋至清末的樂府詩稱為“唐後樂府”。為敘述上的方便,又依《唐後樂府詩史》將所涉唐後樂府詩,依次分為舊題樂府(即唐人所說的“古樂府”,明、清人所說的“擬樂府”或“擬古樂府”)、即事類樂府、歌行類樂府、宮詞類樂府、竹枝類樂府(後四者均為新樂府之屬)等。
二、本書以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之所言為依據,並根椐各個歷史時期的樂府詩批評實況,將樂府詩的批評形式,依其產生與發展之先後,分為六種主要類型,即“整理類批評”、“選擇類批評”、“題解類批評”、“品第類批評”、“專論類批評”、“箋釋類批評”。在具體的研撰過程中,凡最先涉及某一類型的“批評”者,即首先對其進行簡要的定義,然後再以之作具體觀照與論析。這樣的分類論述,有助於對各個時期樂府詩批評的具體認識與把握。
三、本書所涉及的樂府詩批評,以“文”為主,“史”則次之。“史”中的樂府詩批評,主要集中在《史記》、《漢書》、《宋書》三部著作上,其後的公私家史書不再作專章專節之論,即如杜祐《通典·樂典》、鄭樵《史通·樂通》等也不例外(有關章節在內容上涉及者不在此列)。而“文”之所指,主要為歷代的樂府詩總集、詩話類著作、詩人別集中的序跋等,這是本書“樂府詩批評史”研究的重點所在。
四、本書各章節所稱之“《四庫全書》本”,所指均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的《欽定四庫全書》。凡引用“《四庫全書》本”某種樂府詩專書之文者,除注明作者、書名、卷次、篇名外,還依次於注釋中標明“第××冊”、“第××頁”之字樣,以便檢核。如本書第九章第一節的一條注釋為:“[9]梅鼎祚《歌》題解,《古文苑》卷三十五,《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第1395冊,第385頁。”
五、本書所重點論述的各類樂府詩專書,為便於讀者瞭解與把握,均進行了簡要的版本介紹,凡有排印本(含白文本、標點本、校注本等)者,乃儘量使用之;無排印本者,則以影印本為依據;無影印本者,則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刊本而為,並標明“國家圖書館藏本”的字樣。所引排印本的文字,如存在著斷句、衍文、脫文等方面的錯訛,儘量予以改正,並於注釋中加以說明。
目錄
自序(1)
幾點說明(1)
第一章 “前樂府”批評(1)
第一節 “前樂府”的文獻依據(1)
一、漢初“樂府”的史料複按(2)
二、先秦出土的“樂府”實物(5)
三、商周樂舞職官之文獻記載(7)
四、樂府詩源於先秦的被認定(12)
第二節 “前樂府”的創作實況(15)
一、“前樂府”的界定問題(16)
二、“前樂府”的三種類別(20)
三、“前樂府”的創作實況(23)
第三節 “前樂府”批評面面觀(27)
一、“前樂府”的整理類批評(28)
二、“前樂府”的選擇類批評(32)
三、“前樂府”的題解類批評(36)
第二章 漢代樂府詩批評(36)
第一節 兩漢史家之樂府觀(40)
一、《史記》與“前樂府”(41)
二、《漢書》與本朝之樂府(45)
三、馬遷與班固的樂府觀(49)
第二節 蔡邕與《琴操》題解(51)
一、三種《琴操》與真偽之辨(52)
二、蔡邕《琴操》與題解批評(57 )
三、蔡邕的“前樂府”認識觀(62)
第三章魏晉樂府詩批評(65)
第一節 曹氏父子的樂府觀(65)
一、曹操與四品樂的關係(66)
二、曹丕對四品樂的改制(69)
三、曹植與樂府雜曲創作(73)
四、曹氏三父子的樂府觀(75)
第二節 《荀氏錄》與《古今注》(78)
一、《荀氏錄》的樂府學貢獻(79)
二、《古今注》與題解類批評(85)
三、荀勖與崔豹樂府觀比較(90)
第三節 東晉詩人的樂府觀(92)
一、曹毗等與宗廟歌辭(93)
二、張駿等與相和歌辭(93)
三、楊方等與雜曲歌辭(98 )
四、東晉詩人的樂府觀(101)
第四章 六朝樂府詩批評(105)
第一節沈約與《宋書·樂志》(105)
一、沈約與齊梁之音樂文化(106)
二、《樂志》的題解類批評(109)
三、《樂志》的整理類批評(112)
四、沈約樂府詩批評的影響(117)
第二節智匠與《古今樂錄》(120)
一、智匠之前的兩種《技錄》(121)
二、《古今樂錄》的題解特點(125)
三、智匠古樂府與今樂府觀(130)
第三節《文心雕龍》的樂府論(133)
一、“樂府”是一種文體(134)
二、對漢魏樂府的批評(136)
三、對齊梁豔歌的批評(140)
四、劉勰樂府論的得失(144)
第五章 唐代樂府詩批評(148)
第一節唐人題解與《樂府古題要解》(148)
一、唐人題解類著作掃描(149)
二、《要解》的大致概貌(154)
三、《要解》的批評特點(159)
四、《要解》的批評價值(164)
第二節 李白“古樂府學”及其要義(169)
一、李白古樂府的創作概況(170 )
二、李白“古樂府學”的內涵(172)
三、“古樂府學”的批評史意義(179)
第三節 新樂府詩派的樂府批評(184)
一、“因事立題”與“即事名篇”(185)
二、“病時”特質與“五為”方向(190)
三、新樂府的認知與寫作規範(193)
第四節 唐代其他詩人的樂府觀(197 )
一、盧照鄰“樂府雜詩”論(198)
二、韓愈樂府觀的三個方面(201)
三、元稹的“樂府古題”論(203)
四、皮日休“正古”樂府論(206)
第六章 兩宋樂府詩批評(212)
第一節劉次莊《樂府集》與題解批評(212)
一、北宋時期的兩種《樂府集》(212)
二、劉次莊《樂府集》之題解(218)
三、劉次莊題解類批評的意旨(222)
第二節《文苑英華》編纂者的樂府觀(227)
一、20卷樂府與“諸人文集”(229)
二、20卷歌行與樂府的關係(234)
三、李昉與宋白等之樂府觀(240)
第三節 周紫芝及其新樂府觀(242)
一、周紫芝與《古今詩家樂府》(243)
二、《竹坡樂府》的宋人樂府論(247)
三、周紫芝樂府觀的鮮明特點(251)
第四節 郭茂倩與《樂府詩集》(254)
一、集大成的樂府詩總集(255)
二、郭茂倩與專論類批評(259)
三、郭茂倩與題解類批評(264)
四、音樂分類的若干問題(269)
第七章 金元樂府詩批評(273)
第一節 金代詩人的樂府詩批評(273)
一、初中期詩人的樂府觀(274)
二、金晚期詩人的樂府觀(278)
三、元好問與品第類批評(282)
第二節 左克明及其《古樂府》(285)
一、《古樂府》非“蹈襲”辨(286)
二、左克明與《古樂府》編撰(290)
三、《古樂府》的題解類批評(294)
四、《古樂府》對後世的影響(298)
第三節 楊維楨的古樂府認識觀(301)
一、楊維楨及其鐵崖古樂府(301)
二、楊維楨對古樂府的革新(305)
三、楊維楨對古樂府的體認(309)
第四節 元代其它詩人的樂府觀(313)
一、方回的樂府詩創作與樂府觀(313)
二、黃景昌的“古今體樂府”論(317)
三、吳萊對《樂府詩集》的批評(321)
四、李孝光的“古樂府”認識觀(324)
五、周巽的擬古樂府與“擬序”(328)
第八章 明代樂府詩批評(上)(331)
第一節 李東陽的擬古樂府觀(331)
一、李東陽的樂府創作實況(332)
二、李東陽的擬古樂府理論(337)
三、對李東陽樂府詩的批評(341)
第二節 徐獻忠原樂府之考釋(345)
一、徐獻忠及其《樂府原》(346)
二、《樂府原》的考釋特點(349)
三、《樂府原》存在的問題(356)
第三節 王世貞與《藝苑卮言》(359)
一、王世貞兩著《藝苑卮言》(360)
二、《藝苑卮言》的樂府詩論(363)
三、王世貞樂府觀的前後變化(369)
第九章 明代樂府詩批評(下)(374)
第一節梅鼎祚及其《古樂苑》(375)
一、梅鼎祚的“前樂府”觀(378)
二、《古樂苑》的題解批評(383)
三、《古樂苑》存在的問題(387)
第二節 胡應麟的樂府批評論(389)
一、歌行與樂府關係論(391)
二、近體之絕句樂府論(393)
三、歷代作家樂府比論(397)
四、樂府詩之作法綜論(400)
第三節 胡震亨的唐代樂府論(404)
一、具有經典性的新樂府論(404)
二、賅備詳細的音樂詩樂論(410)
三、切中肯紊的作家樂府論(413)
第十章 清代樂府詩批評(上)(418)
第一節 馮班及其古今樂府論(418)
一、錢謙益對馮班的影響(419)
二、馮班的古今樂府之論(425)
三、馮班與錢良擇樂府論(430)
第二節 顧有孝與樂府詩箋評(434)
一、顧有孝及其樂府認識觀(435)
二、《樂府英華》箋評舉隅(437)
三、《樂府英華》價值所在(442)
第三節 朱嘉徵與箋釋類批評(445)
一、朱嘉徵與《樂府廣序》(446)
二、《樂府廣序》的序本意(451)
三、《樂府廣序》集考掃描(456)
第四節 朱乾的《樂府正義》(459)
一、朱乾編《樂府正義》的動機(461)
二、《樂府正義》之“原樂”論(464)
三、《樂府正義》的題解類批評(467)
四、《樂府正義》的箋釋類批評(471)
第十一章 清代樂府詩批評(下)(476)
第一節 朱彝尊與作家樂府論(476)
一、公允的明代作家樂府論(477)
二、言簡意賅的樂府詩品鑒(482)
三、對有關樂府錯誤的訂正(485)
第二節 陳沆與“樂府比興箋”(489)
一、《詩比興箋》的樂府詩概貌(490)
二、“樂府比興箋”的箋釋特點(493)
三、“樂府比興箋”的批評價值(498)
第三節 清末民初的樂府批評(502)
一、劉載熙的樂府綜合論(503)
二、朱庭珍與樂府作法論(505)
三、張山與樂府詩題材論(507)
四、梁啟超與漢魏樂府論(510)
五、黃節與漢魏樂府風箋(512)
本書主要引用書目(515)
後記(523)
後記之二(525)
後記
這既是一份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又是一本樂府詩批評的通史。
從立項之初到清樣校對之時,其間已六年有餘(2011年5月—2017年7月)。在這六年多的時間裡,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卻依然是在面壁中討生活。雖然,其間也出版了幾種著作,如《商周逸詩輯考》(2012年)、《李白研究新探》(2013年)、《四大奇書探究》(2014年)、《明清戲著史論》(2016年)、《孟浩然新論》(2017年)等,但令我時時牽掛的,卻是這本《中國樂府詩批評史》的出版。這是因為,在我整40年的學術生涯中,本書不僅是我唯一的一本通史著作,而且也是我文學史研究打通關的收筆之作。而現在,我的這份牽掛,終於因了這清樣校對的完成而結束。
作為項目成果,本書的申報順利,研撰順利,結項順利,但出版卻一波三折。先是,有一家我並不熟悉的出版社,托北京的友人說項,希望能出版本書,但那時我只寫出了不到五分之一的書稿。繼之,是一位自報家門的責編,給我寫來一封言詞墾切的信,說該社領導很想出此書云云;一位元出版社的社長也親自打來電話,說特想出版本書,並許以優厚的條件,如出版上下冊精裝本等等;幾家與我關係不錯的出版社,也時時打來電話詢問相關情況。而更有趣的是,臺灣的一家出版社也來湊熱鬧,並對我提出的條件全部答應。一時間,本書稿竟成為了出版界的“洛陽紙貴”。而且,這些與我聯繫的責編、社長等人,據我所知,他(她)們是互不認識的,其之所以知道拙稿的“大名”,主要是從國家哲社辦的網上獲知的。這應該說是好事,但好事卻“多磨”,其直接的後果,是使得拙稿遲遲進不了印刷廠。最終,我以快刀斬亂麻的態勢,才與武漢大學出版社簽定了出版合同。之所以選擇該出版社,一是該社此前曾出版過我的幾種著作,二是一份資料顯示,該社在全國高校出版社中排名第四,聲譽不錯。而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就是武漢大學出版社的一份出版成果。
2007年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我人生之旅的70年與學術之旅的40年之紀念年,均在是年。為表示對此雙紀念年到來的紀念,我特地於《中國樂府詩批評史》問世之前,出版了《孟浩然新論》與《唐代詩文論集》,連同此書,共為三書,凡130萬字。這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的人生之旅與學術之旅中,不可能再有一個70年與40年了。
我有位忘年交朋友,現已80多歲了,身體與精神均佳,走起路來比我還要快,其自70歲始,即加入了“一日三十”的行列。所謂“一日三十”,是指“每天走十裡路,工作十小時,十元錢的生活費”。據說,這是一種新式工作日與素食主義的完美結合。所以,我時時在想,我是否也應該如我那位朋友一樣,加入到這“一日三十”的行列之中的,或許,其對於我正在進行的一項古籍整理,當不無助益。因為,我實在是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正因此,我特別羡慕那些終年在悠閒中討生活的人,然而,以我的自身條件論,也只是“徒有羨魚情”而已。
王輝斌2017年8月14日于古隆中求是齋
後記之二
正當本書稿在進行清樣初校之際,有朋友傳來了一條與為項目成果“中國樂府詩批評史”相關的消息,標題為《王輝斌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術影響力湖北第1名、全國第20名》。消息的全文為:
近日,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特別委託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學術影響力評估”的階段性成果《中國文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統計分析研究》一文,已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7年7期發表。該文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發佈的1991年—2014年間的3332項中國文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研究物件,共對其進行了四大類16小項的分析與評價。其中,在“中國文學基金項目學術論文高頻作者”的影響力排名一項中,依序選取了前50名作者的排序頻次,以突出其在“中國文學基金項目學術論文高頻作者”影響力的學術序位。湖北省共有兩所高校的3名作者上榜,第1名為湖北文理學院的王輝斌教授,全國排序為第20名;第2名、第3名依序為武漢大學的王兆鵬、張思齊教授,其全國排名分別為第43名、第44名。
王輝斌教授2011年5月獲批的《中國樂府詩批評史》,2014年11月結題,評審通過,評定為良好等次。《中國樂府詩批評史》成果50多萬字,即將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湖北文理學院校園網2017年7月3日版)
而就在這條消息發佈了兩個多月後的某一天,又有朋友傳來了一條消息,標題為《王輝斌上榜“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消息的全文為:
近日,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發佈了2017年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報告》。報告顯示:湖北文理學院上榜一人,上榜者為王輝斌教授,湖北文理學院在全國排名第348位。
報告介紹,2017年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報告》,其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排名,是以20個一級學科為單位遴選的,上榜學者3150人,上榜單位496個。湖北省上榜單位依序為(括學內數字為全國排名序號):武漢大學(6)、華中師範大學(11)、華中科技大學(20)、華中農業大學(92)、湖北大學(121)、武漢音樂學院(159)、武漢理工大學(160)、湖北文理學院(348)、武漢交通科技大學(357)、武漢大學工程研究所(358)、三峽大學(392)、湖北民族學院(415)、湖北農學院(439)。湖北文理學院在湖北省排名第8位。
王輝斌教授專注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治學嚴謹,著述頗豐,上述排行榜表明,湖北文理學院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水準具有相當影響。
(湖北文理學院校園網2017年9月25日版)
這兩條消息對於終年面壁的我來說,多少是一點心理與精神上的安慰,故趁本書即將印行之際,特以“後記之二”的形式記載於此,以為一種對逝去歲月的留念。
竟陵居士王輝斌
2017年9月28日于古隆中求是齋
(感謝王先生惠賜!)
- 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进校园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站
- 《口述申纪兰》《西沟口述史及档案资料》正式出版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出版
- 《向阳花开——内蒙古驻村扶贫工作纪实》出版发行
- 蒋东明 | 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四个着力点”
- 乌海荣登《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内蒙古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
- 民族乐队交响化刍议
- 围棋生存之道:基础死活题
- 吴仲义、蒲慕明:现今学术出版走上的错路 | NSR专栏
- 特别推荐 经济金融前沿译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