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是为学生人生“打底子”的需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本期,他从培养兴趣、教给方法、阅读指导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希望这篇文章能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对读者朋友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类书,基本上不读书,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未能真正进入教学的视野。

我们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因此,语文课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当作头等大事。我在这里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非别出心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课标”)就已经在强调了,其中有一句话最精辟,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读书、读名著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1. 备课要有引导学生读书的自觉

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列出多条教学目标。其中有没有考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课堂哪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或者引导他们自己找书来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读书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或者说缺少自觉。



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读书兴趣、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高明,也更加重要。我们在语文课改方面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改革措施,但最重要的是先想办法去除“病灶”,改变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状况,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到头等位置。只要把读书兴趣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找书来读。

2. 教学要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包括读书的兴趣。

现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致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目的是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略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来实践、尝试、体会。精读课与略读课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然而,如今教师往往混淆了两种课型,不分精读略读,全都设计成精读精讲课。每篇课文都要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语法修辞等,抠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这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学生容易因此产生厌烦情绪,自然也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总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改变,比如增加课堂讨论所占的比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并没有解决课型混淆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位仍然难以提高。

当然,我并非一味反对精讲。课文的分析,有时必须要细、要精、要透,这是毫无疑问的;语文教学也要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好是一课一得。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这种“精”“细”要有意义,即要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3. 更新一些阅读的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有些传统的观念、教学方法很少主动去质疑,或者不会根据条件去选择实施。这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读写结合”当然很好,但并不等于凡是阅读都要指向写作。因为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强制要求,这些很好的方法就会变成束缚,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再如一些教师批评“好读书不求甚解”,觉得这是不认真、不踏实的学习态度,当然也有其道理。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应当容许其了解一个大概即可,不必读任何书都要像课堂上那样“求甚解”。因此,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讲“读写结合”,讲“好读书求甚解”,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1. 阅读方法指导要多样、具体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学生学了那么多语文知识,做了那么多练习,难道不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吗?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么大精力,学生更加喜欢读书了吗?学会读书了吗?事实上,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安排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阅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训练方面做得很不够。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学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出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名著选读的导读中,就不只是介绍作家作品和内容及写作手法,而把重点放在介绍阅读方法上。比如读小说可以采取跳读、猜读的方法,快速把握作品的梗概。

2. 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

对学生来说,名著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所谓“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教师如果能指导一下,甚至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就会事半功倍。这可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之一。

回忆一下我小时候读书,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在老师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读不了多少就读不下去,兴味索然了。我那时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地读下去。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这样很快读完了一整本,整个人也有了读书的信心。后来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等,随着阅读面越来越宽泛,读书的兴趣也有了。

3. 把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

现在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这种状况很严重,我把它称之为“半截子的阅读教学”。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实践”,并不限于课内教学(前面说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功能区分,也包含重视语文实践的意思),也包括课外阅读。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一节专门说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三、阅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课外阅读是有具体指导意见的。比如: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这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课外阅读的指导性建议。教师可以结合课内的学习,并参照教材的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等。不要把课外阅读当作家庭作业来布置,那样负担就重了,但可以给家长一些建议,提供大致适合低年级段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的书目,提倡亲子阅读。现在有些学校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级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在需要童话、寓言的阶段,还是要多读童话、寓言、故事,不能拔苗助长。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允许学生“做梦”,否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因此,叙事性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还要看到,课标对这一学段开始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一要求对课外阅读也是适当的。此外,课标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就把课内外打通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课标又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这就把阅读习惯的养成当作一个目标了。这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要求更高了,课标提到“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标对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提出具体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些既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课外阅读的引导性意见。

课外阅读要受到重视,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关键还要有相应的评价。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用于课外阅读。例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里所说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就包括课外阅读。课标还特别提到“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同时也可以再细化为阅读评价的几个维度。

那么,到底应当如何来落实这些评价?课标建议“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只是一般的建议,具体到教学中,还需根据各自情况,制定更具体可行的办法。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四、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我接触过不少小学生,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老师和家长推荐的书,他们往往不喜欢读,而学生圈子里互相推荐介绍的书,他们读起来津津有味。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我们当老师的是否读过或者知道学生喜欢的这些书?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推荐的经典名著,而偏偏喜欢这样一些流行的所谓闲书?



读书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不同的性别,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读书兴趣。比如男孩的空间感一般比女孩强,可能更喜欢探险、破案、推理类的书;女孩一般比较喜欢故事性强、情感优美的读物。教师应当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他们正在彼此交换阅读些什么,不应当直接粗暴地就要求学生去读名著,更不能简单地制止学生读那些他们喜欢的闲书。要知道,闲书读得多了,对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让学生由读“闲书”到读经典名著,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尤其是现在很多名著与学生是有隔膜的,很难让他们一下子就接受,怎么办?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他们也会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塑造。教师的责任是引导,而不是强制,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接近经典。



现在的小学生从中高年级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阅读交流、博客、微信,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教师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如此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为什么教师总会感到进入不了学生的语文生活,不知道他们的阅读兴趣呢?这跟教师不读或者很少读儿童作品有关。教师要读书,包括读儿童的书,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共同的话题,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五、补充两点建议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最后,我还要补充两点建议,一是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二是语文教师必须当好“读书种子”。这两点看似与学生阅读名著无关,但其实有很大联系。

现在语文课上滥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某次我到河南一所农村中学听课,教学设施很“现代”,黑板没有了,板书用多媒体、“PPT”替代。他们在上初一的“古诗三首”这一课,讲到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教师讲到哪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课文中有“水何澹澹”一句,教师就点到“澹澹”的注释,让学生齐声朗读“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其实这样的教学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教师提示边读边想象登山望海,那种苍茫浩瀚的时空感,让学生体味四言古诗简洁、铿锵的韵味。这才是本课的教学要点。

多媒体虽然很直观,但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好像活跃了课堂,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

此外,多媒体也让教师的备课变容易了,网上轻而易举就可以下载到大量教案和课件。这样备课讲课,不仅教师的个性被淹没,讲出来的课大同小异,更麻烦的是背离了语文课必须靠学生反复大量阅读以增强语感的本义。长此以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无从谈起。多媒体本来是好事,可用得太滥,让教师变懒了、个性消失了,学生的学习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我建议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语文教师还要当好“读书种子”。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是这样写的:“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这条微博说的是家长,其实教师也一样,在读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模范作用。学生读书情况不够好,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据调查,也很不理想。很多教师也不是不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我称之为“职业性阅读”。明后天就要上课了,赶紧找有关材料读一下;或者要评职称了,马上读一些救急的书。教师自己都很少读经典名著,很少读整本的书,怎能教得好学生读书?学生又怎么会乐意读书?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做好学生的“读书种子”。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