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文在兹|伏羲、神农和黄帝
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是上古传说中的“三皇”。这里的“皇”不仅仅指皇帝,还包涵着古人的一种敬畏之情,如同我们今天说的圣人、贤人。对于“三皇”具体是哪三个人,古代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就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后来因为《古微书》的记载和流传,人们才把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作为上古杰出的帝王。在传说中,这三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相当贡献,甚至古书所载的许多中医著作,都托名为神农和黄帝所作。
伏羲在古籍记载中,存在的年代最早。当时的人们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饥寒交迫,非常可怜。伏羲氏根据蜘蛛结网的道理,教会人们用草绳结网,用网捕鱼;他还发明了弓箭,带领大家捕猎,解决了食物来源,这就是“伏羲渔猎”的传说。
伏羲氏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八卦。八卦就是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三个这样的符号,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分别称为乾、坤、坎、离、震、艮(gèn)、巽(xùn)、兑,每种卦形代表一种事物。八卦的阐释,与阴阳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在《易经》中有详细的论述,而阴阳作为中医朴素的哲学基础,古代医家以此解释中医的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如《内经》中的名篇《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就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农是传说中的人类农业始祖,那时人们虽然已经会打猎捕鱼,但是食物还是少的可怜。根据东晋笔记小说《拾遗记》的记载,一天神农氏正在为大家没有食物发愁的时候,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谷子,飞过他的头顶,谷子掉在了地上,神农氏随手拾起来埋在土里,不久竟长成一大片。神农氏把谷穗放在嘴里嚼,感到很好吃,于是就开始教人们开垦土地,种植谷子。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那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翻山越岭,不辞辛劳,一样样的尝,分辨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哪些有毒,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人们为了感激他,又把神农氏尊称为“五谷爷”。
有趣的是,神农和“茶”还有着不解之缘。相关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神农氏天生长了一个里外透明的水晶肚子,可以将腹中之物看得清清楚楚,他尝百草、辨药性,多亏了这个非同寻常的肚子。一次他尝了一片小嫩叶,发现这叶子落肚后居然到处游动,将腹中秽物清洗得干干净净,就像个脏器巡查员似的。神农氏惊奇之余,将这种小嫩叶命名为“查”,后人转称其曰“茶”。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神农氏采了一包草药,打算在树下熬煮。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叶子在水中翻滚,汤色纯正,清香扑鼻。他舀了点水品尝,只觉回味香醇甘甜,而且人不累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就把这种植物命名为“茶”。因为传说中的神农氏尝遍百草,分辨植物的寒温属性,创立原始医药,“以疗民疾”,因此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
相对于“神农尝百草”,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对医药的贡献更多的是在理论方面,相传他与大臣岐伯探讨病理,作医家典籍《黄帝内经》。同时,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至公元一世纪时,尚存有《黄帝外经》、《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步引》等众多托名黄帝的医学著作。不过,后世得以流传被奉为医学经典的,只此《内经》一部。
关于黄帝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说他生而能言,幼而徇齐,非常聪颖。据众多历史资料,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打败了北方的蚩尤氏,统一华夏各部落,对中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贡献,被后世尊奉为人文初祖。在《黄帝内经》这部书中,黄帝与岐伯通过问答的形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众多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病因学说、诊法、藏象,以及养生、运气等理论基础,因此《内经》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更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三大奇书之一,用三个“第一”给它高度概括:现存中国第一部中医经典,中国第一部养生著作,中国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思想。纵观《内经》全书,载方不过13首,因此《黄帝内经》更多的是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它高屋建瓴地对许多医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如《内经》中的名篇《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等,而其中“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这里的“未病”并不是我们今天白话文所理解的,没有生病的意思。在古代,“病”和“疾”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载“疾,病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明确指出:在古代,疾是病,病是指重病,如果今日不加区别,疾就是病的含义。《易》经的卦辞有“出入无疾”,《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对齐侯说“君有疾在腠理”,这里的“疾”都是指小病、轻病。因此,《内经》所提倡的“治未病”的思想,至少包涵三方面含义:未病防发、既病防变、病愈防复,这里的“病”都是强调大病、重病。换言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医所担负的健康使命也有所改变,在“治未病”方面我们有更广阔的医疗前景。而三者之中,我们可能应把更多的精力着眼在“未病防发”方面,亦即在疾病还在萌芽阶段把它的发展截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现今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中药的调理非常有效;又如在甲型流感防治中,专家明确指出,中医较早介入才能真正发挥良好疗效,等等。
抚今追昔,重温历史,展望未来,作为炎黄子孙,中医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 十堰新增一条纵向高速通道 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洛阳一线连接
- 民间茶谚 你知道吗?
- 湖北神农架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频频露脸
- 为什么都用中药粉做面膜呢?
- 喜大普奔!神农架生态酒荣获白酒行业含金量最高的专业奖项!
- 地表最强中国妈妈:在神农架深处,为孩子造了一座花园般的学堂
- 神农架降下入秋首场雪 湖北大部本周迎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