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院长的焦虑:假如失去记者,中国将会怎样?(好文力荐)( 三 )

我相信,我们将用4年时间达成共识。

我同样相信,许多人对此表示悲观。

这样的悲观可以理解。传统媒体式微,仅2017-2018年,中国有数百家报刊关停,大量在职采编正在艰难的告别和转型,曾经让新闻界引以为荣的调查采访人员更是不足百人,如珍稀动物般游走和固守,大量的优秀采访人员开始走向社交媒体自立门户、或者转型公关公司、投身电子商务等泛互联网领域。复杂因果,导致了报纸、杂志、广电的商业前景黯淡,人才流失触目惊心。

以移动互联为载体的新媒体同样不乐观。各类信息平台,只有不到5%的ID发布与事实有关的原创信息,评论越来越多,但是鲜见一手素材,权威信息源越来越少,真相变成了稀缺资源。

道听途说当道,“洗稿”变成了一种明目张胆的产业,抄袭成为司空见惯的“美德”,只要能融资,只要能变现。谣言满天飞,为了流量,为了迎合庸众,有目的造假、沉迷于煽动情绪、刻意低俗甚至反人类、反社会更是屡见不鲜,10万+可以刷量,主播可以出台,负面信息可以被用来讹诈,粉丝可以用来哄骗,平台和头部的原罪比比皆是……不仅仅是“娱乐至死”甚嚣尘上,更有大行其道地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平安权的网络暴力,媒介法律法规失位不说,基本的伦理都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