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成都考古40年 “窝叔”王黎明:“挖到宝贝当然很兴奋”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亲历成都考古40年 “窝叔”王黎明:“挖到宝贝当然很兴奋”’,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考古曾是“守摊摊儿”





1978年,19岁的王黎明被分配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管处,那是成都考古队的前身。7个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那时考古在外人看来是“守摊摊儿”,接到什么线索就挖什么,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主动发掘。不过,对于刚入行的窝叔而言,一切很新奇。一接到线索,他骑上自行车,一口气就能赶到目的地。不忙的时候,他熟读中国通史,熟悉每个时期的墓葬。





工作之后,他接触的第一个重大遗址是蜀王陵。当时,石灵公社为扩建中学,平整坡地时,一辆推土机差点落进深坑,坑内满是积水。公社安排几台抽水机抽了一天一夜,才看清底下有墓地,碑文记载是明代僖王朱友壎墓。





初次参与大型遗址发掘,他既兴奋又紧张。而一到现场,他就傻了眼,除了洛阳铲,同事们拿着锄头、铁锹,和农民别无二样。





发掘过程“相当枯燥”





窝叔所在的先遣三人组,率先进墓勘测。从找封门砖、墓道,到清理墓室、绘图、照相、拓片,他挨个学习了一遍。





那是成都第一次发掘到蜀王墓。他清楚记得,6米高的墓穴里全是积水淤泥。抽水机抽了40多个小时,他们才把墓门推开,进入墓室清理。虽然凌乱的墓穴一看就惨遭盗窃,他们还是手握铁铲,一点一点清除淤泥,生怕遗漏文物。





“挖到宝贝当然很兴奋,但发掘的过程相当枯燥,军用铲、洛阳铲换着清淤。”窝叔告诉记者,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是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一不小心就可能与千年历史失之交臂。





意外发现“十二桥文化”





早在1950年代,青羊宫窑址尝试发掘,但窑址区内如何分布,大家一无所知。1983年,青羊宫窑址重新发掘。作为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窑场,这一发现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





参观考古成都展,看到他参与发掘的文物被展出,窝叔倍感自豪。“我亲手清理出了窑炉、作坊区,这一发现让我们弄清楚青羊宫窑烧什么材料,分布范围有多广。”后来着手发掘青羊宫窑址作坊区的时候,窝叔他们意外发现了十二桥遗址。





1985年底,成都市干道指挥部修建自来水公司,在地下约4米深的地方挖到许多陶片和乌木。成都考古队立刻派人赶来发掘,窝叔忙完了青羊宫窑址,又马不停蹄赶到十二桥。





三星堆文化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十二桥文化”,年代大约从商代晚期延续至西周。以十二桥遗址为中心的十二桥文化,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