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娃”怎能是家庭教育“正确打开方式”
《“手机带娃”怎能是家庭教育“正确打开方式”》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天津北方网讯: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上下班的路途成了上班族的“烤验”,许多人对孩子们的暑假充满了“羡慕嫉妒恨”。那么,孩子们到底有个什么样的暑假呢?
日前,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后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
如果说“手机带娃”是留守家庭无奈之举,那么生活节奏更快、压力更大的城市里是个啥样子呢?微博上一则“亲妈佛系带娃”视频触发笑点的同时,又刚好戳中了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带娃不能简单粗暴“图省心”
许多家长有过这样的抱怨:“我们家孩子成天就知道看手机,只要不给他,就开始撒泼”。咋看之下,这是孩子不懂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些“熊孩子”呢?家长们恐怕应该先进行一下自我反省。
如今,智能手机的功能愈发强大,对生活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和全面,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其产生了深度依赖,几乎达到了“机不离手”的程度,而部分人恰恰是目前主要、数量最庞大的父母群体,更有甚者,许多人带娃的时候为了“图省心”,只要孩子不哭闹,便对其玩手机的行为听之任之,哪怕孩子整天不撒手也浑然不觉。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任何举动都会引来子女的效仿,对于天然具有好奇心的孩子来说,从出生就身处这样的环境,如何能够不对手机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占有欲?长此以往,孩子们又岂会不对手机产生迷恋?
孩子无法分辨网络的“鱼龙混杂”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电视甚至电脑,改用手机手机购物、追剧、直播、打游戏……而且,这一群体业已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小学生队友”更早已经是大家熟悉的吐槽梗。此外,当下十分火爆的网络直播更是聚集了大批低龄受众,由此产生的给游戏充值、进行网络打赏甚至遭遇网络骗局的新闻更是频繁见诸媒体。
在这些“熊孩子“里,有的孩子享受到了“人民币玩家”的快感,也有的孩子上当受骗。有媒体报道,一名11岁的男孩因为轻信“一毛钱可以买1000游戏币”的谎言,被骗走了800元钱。客观来说,这笔钱并不算多,但是这种经历对一个仅有11岁的孩子却过于残酷,对他日后的成长又会产生什么样恶劣的影响?难道不是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吗?
“手机带娃”“佛系带娃”都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也许,有的家长“有钱有闲”,可以随时带着孩子周游世界。但对于更多的上班族而言,暑假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不说,也不放心他们自己在家。所以,不少家长选择了给孩子一部手机打发时间。这种简单粗暴却看似“有效”的方式,其实暗藏着很大的隐患。根据教育部首次公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不得不说,“玩手机”对这样的结果恐怕有很大的“功劳”。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长的终生课堂,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对许多人来说,的确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手机带娃”更是留守家庭的无奈选择。然而,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最好的“伙伴”只是一部手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也没有和同龄人的交流,那么他的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要知道,几岁或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更是缺乏足够知识和正确认知的“危险时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却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又会形成怎样的“三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孩子而言,最深情的爱是成长中的陪伴与守护。也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与他们时刻相随,但作为心意相通的至亲,如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挂念,岂不是能收获更美好的未来?(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 菏泽家庭教育专家揭秘:孩子的三道使用说明书
- 叫我怎能不爱你
- 《最公平的是你投入教育的诚意》转发给所有关注家庭教育的人
- 养猪场污水怎能乱排
- 中青报刊文: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 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 媒体广告也“骗”人?传媒公信力怎能为骗子背书
- 家校合力·共育翘楚 | 天士力中学携手新东方共建更好的家庭教育
- 缺乏家庭教育长大后形成偷窃癖 “百案盗贼”悔悟
- 溺爱不等于挚爱 | 家庭教育,家长不容错过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