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卫士”邀你聆听那些流淌的记忆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江河卫士”邀你聆听那些流淌的记忆”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巴蜀大地上,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2816条。这些河流的总长度为11.17万公里,几乎可以绕赤道两圈半。





这些大大小小穿梭交织的河流,如维系生命活力的经脉,为四川输送营养供给能量。岷江、大渡河、渠江、涪江……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河流,都哺育着共饮一江水的巴蜀人,承载着延绵不绝的乡情。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伴随我们成长的家乡河。它陪伴我们的成长,塑造我们的品格,让人无限眷恋。而那些成长里与河流相伴的故事,也成为无数川人最为珍视和宝贝的记忆。





2018年夏天,“江河卫士”活动继续进行,以期打捞这些与母亲河有关的人文历史。此次活动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合作开展,以“我爱家乡河”为主题,通过“家乡河摄影作品展&环保宣教”、“公益巡河”、“保卫家乡河论坛”三个落地活动,让大家去发现和感受家乡河的美,在公益实践中提高河流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家乡河的美。





打捞记忆自来水桩曾供应城市用水





在老成都人心里流淌的记忆中,大多与水有关。





“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离得开水呢?尤其对于我们这种从小生活在河边的成都人来说。”自打上世纪50年代出生后,蒋玉华就与家人生活在长顺中街。小时候,家里吃水去老井里挑,洗衣到二道河里洗,“夏天天热,孩子们就瞒着家长偷偷去河边,凉快凉快。”





60年代的时候,长顺街开始普及公共自来水桩,用成都话讲就是“自来水桩桩”。其用水泥浇筑,中间有一个小门里设开关,不取水时管理人员就把小门上锁。“每天取水时间固定,一般在早上6点半到10点,下午4点到7点。”蒋玉华回忆,一个水桩要供几条街的人使用,还未到取水时间,就有不少邻里提着水桶前来占位置,往往要排起很长的队。





到了80年代,当自来水管接进千家万户,自来水桩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在生活更加方便了,但还是时不时回味一下以前挑水喝的日子。”退休后,蒋玉华趁着闲暇将记忆中的这些老故事记述下来,多次发布于报刊或者公众号里。同时,她也加入到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组织的巡河以及故事分享活动中,一起打捞属于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





“希望以这种形式让年轻人们能够知晓这座城市的过往,并且意识到水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蒋玉华一语道出了众多老成都人的心声。





系列活动我们一起来凭水话成都





在此次“我爱家乡河”活动中,我们也将邀请到水利专家、水务管理部门,以及关注城市河流的老成都们,与市民朋友们凭水话成都,一起聆听老成都故事。





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支持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也将面向社会公益组织、高校招募“江河卫士”,成立“江河卫士”志愿者联盟,开展大学生护水公益方案征集活动,鼓励公益组织、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河流保护公益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欲知活动详情,请持续关注“江河卫士”活动相关报道或拨打96111来电咨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秦怡罗田怡见习记者杨金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