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进社区,搭起司法为民“连心桥”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法官进社区,搭起司法为民“连心桥””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近年来,即墨法院扎实开展法官进社区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积极参与打造党委领导、司法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2017年,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9855件,同比下降13.2%。逐步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过夜”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为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条新路。





诉调对接,打造纠纷化解新格局





“兰庭长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我们老两口可能等不到家庭团圆的这一天了……”年近九旬的王大娘老泪纵横地说。





王大娘夫妇育有三个子女,大儿子因怀疑老两口处处偏心弟弟、妹妹,与王大娘夫妇多年“不上门”,逢年过节都不去看望老人,和弟弟、妹妹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王大娘思子心切,将大儿子诉至法院,要求其每周看望老两口一次。该案由即墨法院蓝村法庭庭长兰振福承办,考虑到老两口和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本着“家事纠纷家里化解”的理念,兰庭长找到身兼社区调解员的蓝村镇前白塔村村支书姜福克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调解。为不给当事人平添嫌隙,调解地点选在了位于前白塔村的法官社区工作室。当事人、法官、调解员、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桌旁,在“拉家常”中打开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被告保证日后经常带儿子、媳妇回家看望爸妈,定期给付赡养费,并承诺母亲节叫着弟弟、妹妹一同回家给王大娘过节。老人听到儿子的承诺倍感欣慰,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个案例是即墨法院法官社区工作室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2017年,即墨法院依托即墨区社区建设工作,在党建基础较好的社区设立法官社区工作室,将审判服务下沉到基层社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该院四处人民法庭通过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基层组织沟通对接,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在法官社区工作室设立联动调解室,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基层行政调解有机结合,对于较小的矛盾纠纷,由调解室指导基层组织直接调解;对于矛盾纠纷较为严重,涉及到派出所及其他基层站所的,由调解室牵头开展联合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由调解室指导矛盾双方走诉讼程序。调解室建立以来,已化解社区矛盾纠纷600余件。





“法官经常在社区工作室开庭,村民们有时间就过来旁听,以前我们大都不懂法,旁听了这么多案件,大家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了!”正在旁听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村民马大爷感叹道。





在主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同时,该院将法官社区工作室作为巡回审判点,按照审判庭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布置,定期选取赡养、继承、相邻关系等案件在工作室审理,并邀请群众现场观摩,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风气。截至目前,即墨法院已在法官社区工作室审理案件80余件,多数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促进了案结事了。





“微互动”,指导矛盾纠纷化解





为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即墨法院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组建了“调解员、联络员之家群”“人民陪审员之家群”“站所一家人微信群”等3类社区服务微信群,构建多元化解纠纷“朋友圈”,实现法庭、乡镇、社区、村务“微互动”。





调解员黄义海:周庭长,人身损害赔偿的各项费用有2018年新标准了吗?





大信法庭周建钢庭长:有新标准了。你辖区有纠纷吗?





调解员黄义海:村民因为拆房屋起了点儿小冲突,我正在给调解。





大信法庭周建钢庭长:好的,我马上发给你。需要我们调解的话你通知我。





这段对话截屏来自即墨法院“调解员、联络员之家群”,群成员主要为社区各村的调解员、治安员、网格管理联络员,对于本村发生的矛盾纠纷,群成员及时在微信群中进行信息发布、法律咨询,方便法庭对矛盾纠纷化解进行指导。法庭通过微信群直接指导村委化解矛盾纠纷120余件,同时,该院组建的“人民陪审员之家群”指导化解矛盾纠纷60余件,对于减少诉讼案件具有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还组建了“站所一家人微信群”,成员主要为乡镇各站、所负责人。各站所通过微信群实现互联互通,在同一平台上相互配合,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对于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进行共同研究,制定最佳化解方案,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截至目前,通过该微信群诉前研究、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无一出现矛盾升级。





法官说法,开启大众普法新模式





“全体村民注意,5月27日上午9点在法德讲堂有法治讲座,请想听讲座的村民提前10分钟入场……”前白塔村村委会正在广播通知。





即墨法院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法庭作为基层普法的责任主体,与社区共建“法德讲堂”,每季度举办一次讲座,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实现“精准普法”,通过“走出去,送上门”的方式为社区建设和群众自治提供法律指导和支持,促进依法治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法治手段与乡规民约相结合。法德讲堂设立以来,已开展法治讲座10余次,提高了辖区群众守法、用法意识。





除通过法制讲座、邀请旁听案件等方式外,该院还借助法官社区工作室,与驻地社区、村委等形成普法工作合力,定期在人员密集的集贸市场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现场解答法律问题,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面前。2017年以来,已组织基层联合普法8次,为群众送去法律宣传资料1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问题120余个。





联动互助,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在驻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协调下,建立了多元联动平台,法庭通过法官进社区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争取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积极为驻地中心工作提供司法服务。





“法官社区工作室是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法官进社区更好地走进乡村、融入基层,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是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即墨法院曹伟院长表示。





该院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立足执法办案,加强分析研判,把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司法便民、利民、护民的职能,及时反映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驻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法庭庭长积极参加驻地党委政府的相关会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出意见建议20余条。





法官进社区,不仅给辖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审判服务和法律大餐,也为法庭工作带来了便利,实现了互惠共赢。该院依托法官进社区构建起了协助送达网络,加强与社区党委配合,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及时汇总需送达的案件,充分发挥社区治安主任、调解主任、网格员等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者的作用,协助法庭进行送达,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节约送达时间,提高送达成功率,不少案件实现送达、调解“双丰收”。目前,以协助送达方式进行送达的案件占法庭直接送达案件的35%,缓解了送达难问题。





“法官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法律素养,促进了基层党建,助力了乡村振兴,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即墨区蓝村镇党委书记周遵贤说。





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