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李庄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红色文化激活古镇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宜宾李庄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红色文化激活古镇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浙江在线8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岷江与金沙江会合后一路向东,出宜宾大约20公里,在长江南岸便是李庄。





李庄名字里有个“庄”,其实是一个镇。抗战时期,李庄敞开胸怀,为上万名知识分子以及大学生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他三个是成都、重庆、昆明)。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日前来到李庄。夏日的李庄,烈日炎炎,湿热难当。尽管天气炎热,仍不时有游客到访,小镇很是热闹。





漫步老街,小镇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抗战时期的历史遗迹也依稀可见。70多年前那段有关文化救赎的历史,如今大多能在东岳庙、张家祠等展馆中找到脉络,只不过有些故事已消失于风雨中,有些故事却烙印在了时光里。





当地人把记者带到老街上的“李庄古镇书屋”,书店主人左照环的父亲是当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据他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李庄先后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营造学社等文教机构,人口约三千的李庄接纳了上万外来人口。





“李庄和她接纳的这些外来者,其实是互相成就的。”左照环回忆,当年,李庄人为了迎接这些大学者和大学生,将几所庙宇、祠堂腾出来供他们居住、教学。而李庄人也在这样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场现代科学文化的洗礼。左照环的母亲就曾参观过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的展览,看到过甲骨文等稀世文物……





陪同记者采访的一位当地文史学者感叹:当年,尽管条件简陋、生活清贫,但是无数专家学者,却在青灯苦读下作出巨大成就:梁思成在此完成了皇皇巨著《中国建筑史》,童第周发表了“生物胚胎发育极性现象”相关论文……“对学者们而言,潜心学术研究、延续中国文化,这就是他们的抗战。”





在小镇上的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记者碰到几位年轻游客,其中一位是大学历史系大二学生,利用暑假来探访李庄。“看过一些书,对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一直想来李庄看看,亲身感受下大师们那种可贵可敬的精神。”其中一位李姓学生这样说道,这其实代表了许多游客的心态。





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李庄镇,如今正依托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记忆,全力打造宜宾特色文化展示区,谋划建设文创基地、博物馆以及相关配套休闲旅游设施等。





李庄镇镇长曾祥立告诉记者,李庄此前也曾规划过工业园区,建设大型钢厂的基地等,直到五六年前,共识才得以达成:李庄绝不能发展工业。“李庄的未来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搞活经济”。这些年,在同济大学等机构的帮助下,李庄古镇对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引进了一批文创、康养项目。现在,李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50%。





在曾祥立眼里,古镇的抗战文化记忆不应仅仅被视作一种旅游资源。“对文化与历史的挖掘和保护也是一种使命。李庄留给世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气节、精神,是普通民众面对国家兴亡时迸发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我所理解的‘李庄精神’。”曾祥立说。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也在李庄找到了共鸣。他认为,现在我们很重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而长江文化的发掘也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不能把文化狭隘地理解成就是为旅游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文化一定会起到非常独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像李庄这样的古镇,提炼其精神价值,意义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