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陆自贸区“长成记”:企业进口量一年增近20倍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四川内陆自贸区“长成记”:企业进口量一年增近20倍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中新社泸州7月31日电(记者 万淑艳 夏宾)“每月进口量从五六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到近一千万元,出口量从零到几十万元,运营成本降低一半。”从去年11月进驻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后,钟诚收获了满意的“成绩单”。





钟诚经营的四川归途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中德合资)主要从德国进口食品、化妆品、小家电等日用商品,向德国和欧盟出口泸州美酒、干桂圆等四川特产,此前业务主要在重庆。去年4月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成立后,被这里的诸多优惠政策吸引,钟诚决定把公司搬到家乡泸州。





川南临港片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着力打造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和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努力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先行区。





龙马潭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张涌对中新社记者介绍,一年多来,川南临港片区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和开放产业、功能平台、贸易通道建设,形成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等制度创新成果150项,其中,全国首创18项、全省推广10项。





川南临港片区还集聚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等开放平台和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外贸船舶可临时进出泸州港。筹建泸州航运物流交易所,建立“泸蓉欧”“泸粤港”“泸桂新”等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港口贸易、航运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像归途这样的新注册企业已达4301家,新培育进出口贸易企业236家,引进智能终端项目61个,正着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





上述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带来诸多红利。





行政审批更便捷。钟途经营的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2015年刚成立时,因涉及外资进入,企业注册流程颇为复杂,半个月才办完全部流程。进入川南临港片区后,效率大大提升,自贸区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次性提交相关手续集中办理,大大缩短企业注册时间。





龙马潭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刘高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今年4月起,川南临港片区在中国首创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6小时内就可以办结企业注册、开户、缴税等事项。“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法制化、便捷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货物运输周期缩短。“以前从欧洲进货,走海运需要60多天,泸州开设泸蓉欧班列后,通过铁海联运,缩短了20多天,货物一个多月就能运到泸州,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钟诚说。





钟诚说,进入川南临港片区之前,他曾去上海、宁波等地考察,尽管沿海地区配套设施健全,集群优势明显,但企业运营和管理成本很高。沿海城市适合大企业落户,而成长型的小企业则需要寻找政策更为优惠的地区。“进入自贸区以前,物流、清关、税收等运营成本在10%以上,进入自贸区后,在多项政策支持和优惠下,运营成本降到了5%左右。”





不过,相较沿海自贸区而言,内陆自贸区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在张涌看来,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成本较高。“这也是泸州大数据企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他们不需要物流,用一根网线就可以传输。”张涌说,泸州力争优化基础设施,做好城市宜居宜业,吸引更多人才,补齐短板,带动泸州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