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 呦呦鹿鸣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走进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 呦呦鹿鸣”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本报记者 吴勇摄影报道





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就是“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温克驯鹿人。他们曾经以狩猎和驯养驯鹿为生,游荡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他们也被称为鄂温克猎民或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寻鹿





又到了该去森林里找驯鹿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布冬霞和丈夫肖良库早早起床吃过早餐,就徒步进山了。





“驯鹿的主要食物是苔藓,依靠自然放养,找驯鹿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看看有没有走失的,再补充一些食物。这些年来观赏驯鹿的游客多了起来,有游客来也要把鹿找回来。”肖良库边走边说,“冬季找鹿容易,林子里雪厚,顺着脚印就能找到。夏天可就不一定了,有时候要翻山,三五天才能找到鹿群,还要在野外露宿。”





找鹿是个辛苦活儿,通常由鄂温克男人完成。7点钟出门,肖良库踏着厚厚的积雪,寻着驯鹿的脚印,在林间艰难前行。两个小时后,远处的密林中一阵光影晃动,传来一丝清脆的铃铛声响。他知道鹿群就在远处,立即用手撑在嘴边,喉咙里发出“欧、欧、欧”短促而有力的呼叫。





驯鹿闻声而来。“这是知道,我来叫它们回家改善伙食了。现在这个季节,山里的野兽多,前几天,一头驯鹿被猞猁咬伤了,耳朵都快要掉了。”肖良库拉过一头驯鹿,略带惋惜地说。





驱赶着鹿群,回到宿营地,已日上中杆。听见外头传来阵阵铃声,布冬霞起身走出帐篷,笑看着鹿群从密林深处向自己跑来。她要开始为驯鹿准备伙食了。





喂鹿





驯鹿的冬季食谱十分单调,因为不能像夏季那样采食蘑菇、嫩叶等,只能刨食被白雪覆盖的苔藓,所以补充营养变得更加重要。





布冬霞把储存的豆饼倒入盆中,又掺加一定比例的盐,用手细细搅拌均匀。





“盐分是驯鹿生长必须的,每次回来必须喂一些盐。平时驯鹿自己在林子里,也会自己找有盐分的食物吃。”布冬霞一脸幸福地看着自己的80多头驯鹿,“其实驯鹿特别聪明,吃野蘑菇时自己就能分辨有没有毒,驯鹿受伤了还会自己在山里找草药吃……”





从小生长在山上,中学毕业后,父母希望布冬霞找一份工作,可是她偏偏喜欢在山上生活,喜欢和驯鹿在一起。她进山和姑姑一起养驯鹿。一养就是20多年,驯鹿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大部分。





最早降生的驯鹿叫老大、一出生就顶了布冬霞一个跟头的叫铁头、个子的最小叫小布丁……布冬霞给鹿起好听的名字,平时对鹿说话、为鹿唱歌,还在鹿脖子上挂上亮闪闪的铜铃,对待每头鹿都如同孩子一般。“我现在已经离不开我的驯鹿了。”她说。





转场





记者每次到布冬霞家,地点都不一样。“我们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逐鹿而居。”布冬霞说,驯鹿喜欢干净的环境,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要找一片干净的森林。除了驯鹿自行迁移,每年5月驯鹿产崽季节前后,还必须进行2次迁徙。“每年4月要给驯鹿找一片干净的林子产崽,产崽之后因为血腥味重,容易招来野兽,又要必须马上换地方。”





驯鹿繁殖季节是最繁忙的,养鹿人选好宿营地后要立即在森林中点火放烟和燃放鞭炮,吓走附近的野兽。小驯鹿都是在野外降生,除了日夜不停地巡护,还要抓回小鹿,去除小驯鹿的野性。“新降生的小鹿要圈养一个月左右,才能逐渐去除野性,不再害怕人。”虽然劳累,但布冬霞将这个繁忙的季节形容为“特别有意思的时光”。“漫山遍野追鹿,抓它的时候要趁着母鹿喂奶的时候,先抓住母鹿,再抓小鹿。母鹿为了保护小鹿,经常把人顶个大跟头。小鹿崽降生两三个小时就能在森林里奔跑,这个时候母鹿也特别警觉,不让人靠近。挨个栓好,再赶紧迁徙。”





迎客





作为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随着敖鲁古雅越来越被外界关注,每年前来观赏驯鹿,感受民族文化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凭借接待游客,以及向游客出售驯鹿制品和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品,布冬霞和肖良库的家庭收入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每到旅游旺季,布冬霞夫妇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待两三百名游客。她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自家出产的鹿茸、鹿皮、鹿心血等样样货真价值,市场也不错。





原本机警聪颖的驯鹿,也因为见过的游人多,变得不那么害羞了,温顺、呆萌的驯鹿经常被游客搂着脖子合影。如今,布冬霞和肖良库为了照顾游客,即使在锯鹿角的季节,也会专门留下几头驯鹿的鹿角,供人合影。





小贴士·体验驯鹿文化





目前,内蒙古根河市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的集中聚居地,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民点共有14个,都在驯养驯鹿,全年接受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