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巡检员罗红:每天步行20公里换“1公里”的安全
《共享单车巡检员罗红:每天步行20公里换“1公里”的安全》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滴!”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一辆“小黄车”被打开——事实上,这个声音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共享单车已经改变了很多成都人的出行方式。然而,解锁这辆共享单车的人并不是它的用户,而是共享单车巡检员罗红。转动脚踏,正常;试用刹车,正常;查看轮胎,正常……罗红满意地转身去巡检其他车辆。身后又一声“滴”响,刚刚被巡检合格的车,被一位年轻小伙子熟练地扫码骑走。一旁的罗红,露出了笑容。
每天上午8点出门,下午5点到家,中间9个小时,罗红几乎都在户外和自行车上度过。这位去年3月入职的ofo巡检员每天的巡检区域达16平方公里,步行距离更是超过20公里。我们常说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罗红正是每天通过自己“20公里”和他人“1公里”之间的代换,犹如这16平方公里“领地”内共享单车的“守护天使”,确保每天为市民提供最好的共享单车使用体验。
巡检:“这是份‘体力活’但也要靠高科技”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指挥巡检员合理调度车辆,几乎每天都要在骄阳下走上20公里
共享单车这一新兴行业虽然诞生才两年左右,却在迅速扩张中走向了下半场。除了铺投更多车辆、进入更多城市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细化的运营维护,有序停放、故障检修、高峰期用车难都是其运维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高科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是共享单车运维的“大脑”,那么巡检员就承担着“手脚”的功能。
2017年3月,家住石羊场的罗红结束了自己的家庭主妇生活,正式入职ofo成为一名共享单车巡检员。“选择这份工作不仅因为共享单车的行业前景好,更因为这份工作在户外作业,比较自由。”罗红告诉记者,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户外巡检,把违规停放的自行车搬到划定的停放区域;根据后台的数据提示进行车辆调度,合理分配流量;对车辆进行故障排除,寻找用户报障的车辆,进行简单的检查,并将故障车标记出来送去维修。
“这是一份‘体力活’,但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罗红一边向记者展示手里的巡检设备一边告诉记者,“这个手机般大小的终端设备叫‘ofo引擎’,集成了车辆监控、区域调度等多项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她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实时运营数据,指挥巡检员合理调度车辆。同时,利用它扫描一辆单车,还可以查看该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历史数据、是否有用户报障、24小时内的使用情况等。“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前端和后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主要负责高新北的1至4号区域,大概位置就在石羊场附近。”罗红告诉记者,如果每个区域按4平方公里的面积计算,自己负责的就有16平方公里。每天都要把这个区域内的停车区全部巡检一遍,有些热点区域还会巡检两遍以上。“日常工作还是挺辛苦的,需要根据后台的指令一直在外面跑。工作最忙的时间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这段时间用户对车辆的需求很大,我们调度的压力也会比较大。”罗红说,尤其是这两天,成都在雨后迎来了连续高温,几乎每天都要在骄阳下走上20公里。
责任:“我想让共享出行变得更完美”
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我想用自己的力量,让技术去更好地服务市民出行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停车……2017年,“共享”成为成都人出行的新选择。而共享经济在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勃勃生机,为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
事实上,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和个人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下,越来越多的像共享单车巡检员这样的“小而美”的新职业应运而生,赋予了社会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多元的价值存在,而越来越多的个体也通过这些新职业“闪闪发光”。
外观车辆有无明显损坏、扫码查看历史数据、解锁试用有无障碍……工作效率极高的罗红早已总结出一套效率最高的巡检方法。全部流程走完,一辆车不会超过1分钟。她告诉记者,“以前在超市上过班,也在家里做过全职家庭主妇,但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在大街上搬自行车。”但看到自己巡检维护过的自行车被人一辆一辆扫码骑走,她充满了自豪感。
罗红告诉记者,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还让她略微感染了一些“强迫症”,即便是在下班时间,看到路边有违停的单车,她也会去将它们摆好。“摆得整齐不仅美观,而且方便用户直接取用。我们是共享单车技术的受益者和使用者,但我也想成为它的一个改变者,让它变得更完美。”罗红说,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了力量。“我想用自己的力量,让技术去更好地服务市民出行,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共享单车出行体验。”
记者了解到,ofo把在成都运营的区域划分为许多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有固定的运维人员进行日常巡检、维护。在成都,ofo拥有近700位像罗红这样的一线巡检员,而维修师傅也有两三百人。正是这1000人以自己的力量服务着这座城市800万ofo注册用户,让他们在出行高峰期有车可用,有好车可骑,得到最好的使用体验。
本报记者 孟浩 刘金陈
摄影 胡大田
- 共治共享 “回天有我”
- 中国—东盟聚焦区域气象灾害的监测与信息共享
- “滴滴式”家装服务:共享工人服务专业性参差不齐
-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打造全面开放新平台
- 战略合作休戚与共东博盛会共享共赢
- 共享单车侵占盲道
- “烧钱”变“勤俭” 郑州共享单车竞争升级
-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新思维:任何“蛋糕”都要共享
- 把握好三大关系让边疆各族群众共享美好生活
- 不差钱的萧山老板偷共享单车,原因竟是“扔着蛮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