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北大附中课改的传说历经多年,当我们走进真实的现场,一切又当是怎样的经历?

走进北大附中你会发现,全体教师没有了教研组或者年级组,而是分别集中在四个学院:行知学院基本涵盖了国家课程里的必修和选修;元培学院希望提供一些深入学习的课程,包括跟大学衔接的专门化、高等级课程;博雅学院尝试一些通识教育,提供跨学科的人文教育类课程;道尔顿学院提供中外比较课程,并负责引进国外新课程等。

这也是一所没有班级的学校,120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都分布在八个书院: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等;学校没有班级为单位的教室,实行专用教室即学科教室制,学生每学年自己选择学习科目,自己设计个人课表,每堂课走班到专用教室学习;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上课和作业大多数都在网上进行。

学生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时间:你会看到某一段走课时间,在一个个叫“书院活动室”的地方,有孩子在那里或自习或阅读;当然也可以什么也不干,看手机、聊天也无人干涉。

学校内随意而自由:多个小剧场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咖啡厅是给学生体验创业经历的场所;学校还孵化一个名为“探月学院”的创意学习组织,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教育梦想家,与这里的学生一起去做学习科学的实验……

这所学校的改革,是基于激进的理想还是基于对未来的预见?

《新校长》6月刊试图用文字打开这个“盒子”,与大家一起见证这里的发生和可能。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行政班的消失和书院的诞生

北大附中的改革首先从打破行政班开始。

传统学校最基础的部分是行政班,学生和教师都固定在一个班级里面。

行政班是教育传统结构的原件,学校的制度及管理模式、运转流程都将以此为基础构建。

但是这个体制是否真的最能满足当下的教育和学生的需求?

如果说好的学校教育就是尽可能提供选择性,那么行政班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学生同步而单一地进行着一模一样的学习过程,是完全固定的模式,没有选择性。

如果打破行政班,以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出现,会对教育有怎样的深层影响?

北大附中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走班制”。

所以,很多人说北大附中像大学,在不同的专业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课表去上课。而这里的师生则认为,这里更像一个小社会而不是大学,学生的交往理应不受班级的限制,学习内容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社交圈理应在一个学校而不是一个班级的范围——换句话说,校方更希望学生进入高中后是一个学校人,而不是班级人。

于是所有资深的教育人都可能出现下面的疑问:

1.教师怎样紧密联系学生?

2.家长怎样找到孩子在学校里的关系人?

3.学生的家在哪?

关于第3个问题,北大附中为此设计出一个新的学生组织形态:书院制。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8个书院=8个学生自治社区

书院的原则

:生活与教育融合。

书院的定位

:学生自治单位,目前已经有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新民及熙敬八大书院。

组织形式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被分

开,书院制单纯作为学生取消行政班后的生活集体。

组织结构

:书院自治会是书院的管理单位,

全部由学生选举产生。

管理方式

:书院是学生社区,实行自主管

理,管理要满足多数人的意见,同时又照顾少数人的特殊需求。书院的学生经过选举,构成自己的管理及服务团队,并创造每个书院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管理制度,自主发展和解决问题。

书院的功能

:它很像行政班的某些功能,但又不是。行政班有很强的管理功能,书院基本上自治;行政班没有上下传承,书院有学长制;行政班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书院是在一起活动;书院的规模比行政班更大、更丰富,里面还有很多小型组织。书院比起行政班来,其多样性和丰

富性就表现出来了。

书院的特点

:北大附中的书院跟上课是没有关系的,是上课以外的学生交往、活动、生活在一起的单位,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高低年级混搭,学生在一起生活、切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种自治、活动和学长制的传承是一个新的模式。

书院的建立

:每个新生入学后都要报选其中

一个书院,并要经过书院学长和学生自己双向选择。加入之后参与商议、决定书院事务及活动。所以,招新是书院每年重头戏之一,高二的学生要策划整场招新活动,从设计展示书院文化的海报,寻找契合书院的新生,到出题,建新生群,录取新人,设计破冰游戏。整个过程由书院自己组织。老师只在录取时把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书院资金来源

: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筹。戏剧

节、舞蹈节、篮球赛和足球赛是书院的盛事,赛事奖金是书院主要的资金来源,所以这也就成为各大书院每年重点参与的活动。

书院的换届

:学生进入高三,又将回归到行

政班序列,书院的换届(在学生语境里叫换代)就以公开选举的方式进行,这也是书院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开篇所记录的,我在4月18日,参加了一次正心书院的换代选举过程。对于学生:每一个学生在高一、高二两年都将在某一个书院生活,他们将处在混龄的同学之中,经常来往的一般是选课后一起完成学分的学习小组,或者各种赛事形成的团队,而不是班级。

书院在学生中的地位如何?

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创造自己的书院文化?会有怎样的结果?

也许只有看到那些书院的标志,才会感受到这些高中生所呈现出的疯狂创意和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表达方式。就像学生们为书院设计书院盾一样。仅以熙敬这个书院为例,因为这个书院是最年轻的书院,成立于2016年。

一个以虎鲸为图腾的学生自治团体,他们会有怎样的风格?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孩子们自己定义的熙敬标签

我们由衷地为这些“00后”的孩子们喝彩,他们的在校生活方式,学习经历,独特的话语体系,在每一个书院都蓬勃地滋生着。

这些平常穿梭于各种专业教室的学生,因为

组织参加各种赛事,书院全体成员就要聚拢在一起,研究和分配角色,并形成类似于项目式的团队,从各个环节统筹和组织准备参加各大学院的名誉竞争比赛,当然也会获得奖金激励。

贯穿北大附中全年的四大赛事,搅动起来的互相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也成为这些书院的孩子们所感受的集体生活和同伴意义。

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2个问题:

1.教师怎样紧密联系学生?

2.家长怎样找到孩子在学校里的关系人?



学生的伺服系统:四中心 + 导师制 + 学长团

学校给予每一个孩子极大的自由度,但同时学校的支撑和监护系统该如何运行?在北大附中,学校层面的机构设计更像是一个基于用户的“伺服系统”:四个中心+导师制+学长团。

一、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40门艺术课,每天都有艺术课可选择

3.学分制:2个月为一个学段,6个学分即可完成毕业

4.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编写自己的教材,形成课程群

5.活动:全校每年的舞蹈节和戏剧节,8个书院都要参加,8场8天

北大附中把舞蹈、戏剧都纳入课表;把原来的美术和音乐,引申为视觉与表演。视觉艺术就是美术、视觉设计、影视制作;音乐、戏剧和舞蹈就作为表演艺术。围绕这六个领域,然后去开设多种课程。

教师以戏剧节和舞蹈节这样的赛事活动作为驱动,去设计课程,并让学生通过选课,参加到这些赛事之中。

北大附中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的负责人王冰说:“学生参加学校的两大艺术节,就自然进入了课程群。举例来说,我们的舞蹈节,它虽然说是分剧组去呈现舞蹈,但书院之间要进行比赛,要在剧场里进行展示。需要做服装,就有服装设计课;需要卖门票,就有平面设计课、海报设计课;需要打灯光,我们必须要提供课程,所以说我们也开设灯光课;同时还有一些编剧课、导演课等。所以,一个舞蹈节,周边就形成了很多课程去辅助,就形成一种课程群的模式。”

作为学校方,给予学生的支撑就是:第一,学校重视艺术的这种展示性,修建了多种专业剧场;第二个就是师资方面,外聘来自于北影、中戏、北舞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老师,并与他们合作开设这种专业课程;第三,小班化教学,最多是 20人,最少是10人,教师关注度和学生的展示机会,就可能会更多。

二、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20门专项课程

3.金字塔课程:基础课程,赛事课程,俱乐部课程

4.学分制:4个学段,9周课,16个学分即可完成毕业

5.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编写自己的教材,精细化教学

6.活动:每年的篮球赛事和足球赛,8个书院都要参加

学校建立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也是把学校体育课及体育教科组重新解构和定位,核心还是:基于学生需求,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现在学生需求多样和个性,于是学校增加了很多体育特色课程,比如飞盘课、击剑课、柔道课、旱地冰球等20多门专项课程。

同时,学校鼓励体育竞赛精神,还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金字塔式的课程架构,底层是基础类课程,中间是赛事课程,最顶端是俱乐部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必修课,针对学校的篮球赛事和足球赛事,开设赛事课程,俱乐部课程是培养学生代表学校对外去交流比赛的荣誉课程。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三、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

2.选课制:十余门模块课程

3.学分制:4个学段,9周课,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得2学分

4.教师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做教学设计,精细化教学

5.俱乐部:组织同学们参加多项科技制作活动和比赛

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个方向的课程和活动,涉及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开源硬件、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电子控制技术、创意设计、机械工程、建筑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十几门课程。

技术领域课程旨在提升兴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课程整体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强调合作,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中心为更好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术能力,成立了信息学、互动电子、创意设计与制作、 Flash动画、APP设计、机械传动等俱乐部,组织同学们参加多项科技制作活动和比赛。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的北大附中科技节、期末作品秀等活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创意、技术理解与创作的平台。这些社团、活动、比赛能开阔视野,增加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体验,增强对未来科技的向往,从而更加激发大家的学习与创造热情。

四、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

1.定位:活动类课程及项目

2.课程目标:公民教育

3.课程设计:公益与实践课、创客与创新教育

4.学生成长:指导书院自治及学生成长

北大附中的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更像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处、德育处等整合,目前学校把成长辅导处与综合实践处进行合并,并增加了创客与创新教育部分。

第一部分是

“书院和公民教育”

书院是公民教育的一个核心载体,学生在书院中自治,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治文化,以及对机制建立的指导等。

第二部分是

“公益和实践体验”。

学生的实践和公益其实是在服务社会,也是践行自己的一个目标和价值,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体验,在真实的项目中去反馈反思,这里面包含了考察探究、职业规划体验、社区服务。

第三部分是

“学生成长辅助”

在学生自治的状态下,学校的作用是提供机制,例如书院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事情需要向学校汇报,什么项目需要审批,这些基础层面必须为学生搭建好。例如书院一些活动经费的预算使用,就要通过中心进行审批;书院召开议事会需要在中心这里报备等。

中心对于学生的关注似乎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和自治

,就如该中心的一位老师所说:“不管是设立学生自治会,让学生参与公益,鼓励学生为自己做职业规划,甚至细致到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创新和创意的发挥,都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去充分体验校园生活。”

导 师 制

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指导,北大附中在建立一种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新系统,他们称之为“导师制”,目前设置有学业导师和专职导师。

专职导师

:北大附中鼓励学生自治,自主成长,导师更想扮演的是建议者和制度设计者的角色,现在学校重新组合而成的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也在不断探索自由与规诫、支撑与引导相辅相成的导师新方式。

例如,他们规划了新学期的导师培训工作,将重点放在研究性学习结题指导、教育心理学和生涯

规划的学习和研究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案分析和行动指导能力,在形式上主要通过首席导师带领的小组讨论、专家培训与讲座、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

学业导师

:主要由学科教师承担,尽可能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导师深入的关注,并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最大的保障。

例如,对于不会规划时间,放开玩起来影响了学业的学生,每次考试后就会被导师请去详谈,学业出现严重问题的教导处也会介入,了解其中缘

由,辅导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学长团

:高年级的学生,有义务成为新生的

“学长导师”,同时也是他们吸纳新的伙伴加入书院的必要步骤。这一切从新生军训时就开始了。军训时学长团的同学参与进去,协助新生了解军训,并在军训期间,全程关爱、呵护学弟学妹。新生军训结束后,又进入5天的入学教育,而北大附中并没有统一的入学教育课程,完全由每个书院自行安排,学生自己去做。

学长团此时就要充分发挥作用,比如说入学的仪式,学长就要设计一个有各种仪式的模拟环节;比如选课指导,理论上你通过5天的入学教育,可以基本适应网上选课;学长团接着还要带领学弟学妹完整了解北大附中生活和学习,以及各种尝试体验。最后新生在学长团的引领下,融入到书院之中,并与学长们一起参与书院的一切。到了下一个学期的招新生,这些学生就成为新一代的学长团成员。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教学及课程实施:学院制

学生没有行政班级,上课根据自选课程走班,那么,教师如何实现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与能力培育如何设计?高中阶段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多元?这让我们不得不去了解北大附中的四大学院体系的整体设计。

北大附中的学院是根据不同发展方向提供多元化学科课程的管理实体

,目前有四个学院。

行知学院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英语等六个学科的国家必修和国家选修课程。面向国内高校升学。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数学必修8学分,化学、生物、地理必修各4学分。英语,物理必修6学分。英语高一以英文文学原著阅读为主,分初、中、高三级。高二年级开设以上六科的国家课程选修系列一的所有课,主要落实国家必修课程。

博雅学院

:开设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文、历史、政治课程,开设校本必修写作、文化研究选修等课程,同时开展人文俱乐部。各年级混选,学生需依照国家规定必修学分修满相关课程。学院课程强调阅读与写作,以线上课程保障学生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并强化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以线下讨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元培学院

:强调深入学习、批判性思维及跨学科视野。强调课程的选择性与差异性,建立荣誉课程体系,开设知识理论、综合科学实验等专属课程,以俱乐部方式开展学科竞赛。学科深度延伸,提供学科竞赛和自主招生方向。

道尔顿学院

:作为北大附中中外合作项目,是学校对外教育合作开放交流的基地。道尔顿学院开设英文课程和中外比较课程。学院借鉴道尔顿制的模式,倡导学生任务驱动型学习,促进自主学习探究的发展。此外,更多特点体现为:小班化(15人以内)教学,外语授课及中外文化比较课程。

以行知学院为例,院长李冬梅解释了学院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方式。

行知学院主要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工作围绕落实国家的课程标准,保证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并为高考奠定基础。目前,对应新的高考改革,行知学院以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六个科目来组建教师团队,没有了年级组和教研组。行知学院只有院长这个行政管理岗位,对校长负责,学院内再没有其他的管理岗位。

李老师说:“学院虽然没有教研组,但是我们教研工作也必须保证进行,目前主要是通过教师自组织方式进行的学科教研活动。我们一般指定的都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负责一个学科和学科团队的建设。” 

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改革,只能称之为点状创新,这里借鉴一点,那里拷贝一点,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没有系统设计,没有科学步骤,缺乏整体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勇气。而面对学校体系高度结构性依存的现实,王铮校长始终坚持做系统性结构化改革,这也是北大附中的独特意义所在。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校长只有书:这所台湾小学为阅读搭了一套这样的行政架构

家校关系需要一场“浪漫主义”

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育,这所学校做到了极致

作者 | 刘泱

来源 | 据《新校长》杂志2018年第6期“现代学校治理”封面报道删减编辑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独家:北大附中,这所最像大学的中学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 头条

▼ 点击「

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