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烧钱大战”后的行业垄断

你要看的是不是《警惕“烧钱大战”后的行业垄断》?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张砥





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安全的。在完全开放的经营领域,避免一家独大是基本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不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领域,更需要“你追我赶”的竞争压力来确保市场活力与供给质量。





近日,一篇名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司机走投无路 乘客也无路可走》的文章刷爆网络。文中截取多个场景,渲染着滴滴深夜停运后,乘客打车难的无奈和黑车司机漫天要价的贪婪,有意无意地营造了一种“人们根本离不开滴滴”的感觉。由于滴滴本轮深夜暂时停运恰是在联合调查组进驻之后,不少人疑虑,如此奇怪的整改做法是否有“挟舆论逼宫”之嫌?





有没有打“逼宫”的小算盘,只有当事方自己心里清楚。但在舆论风口浪尖这样行事,多少会给人一种祸水他引的既视感,以为停运是官方要求的结果。但据报道,滴滴此举不仅有关部门不知情,连专家也无法理解,并且认为未提前通告就“想停就停”涉嫌违规。更吊诡的是,有媒体发现,滴滴这边“痛下决心”不惜全线深夜停运让乘客无车可打,那边却“依然故我”,在白天正常运营时段继续给没有资质的司机派单。如此这般,到底是要整改还是拒整改?





滴滴的整改态度不甚清晰,社会舆论的反馈却愈发明朗:虽然深夜打车不易,但许多人已渐渐由起初的“想它”转向“随它”“怼它”。因为虽然只是短短几天,人们却真切地发现,网约车服务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将刚性出行需求毫无保留地寄托在一家有野蛮生长之嫌的企业之上,会是多么脆弱。恰如有人分析,滴滴此番“停工多夜”的“撒娇式整改”之所以备受差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在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下,处于绝对优势的企业掌握着整个行业的议价权与控制权,消费者乃至监管者都成了“弱势群体”。





事实上,早在滴滴、快的两大巨头合并之时,市场担忧就已存在,及至其后来收购优步,更让忧虑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化为现实。曾经的高额补贴瞬间不再,“任性加价”“随意派单”等问题接踵而来。虽然这些年舆论对滴滴的声讨一刻没有停息,但对业已坐大的“行业霸主”而言,口水显然已经没有了杀伤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态势并不局限于某个行业、某家企业。观照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状况,其实不少企业都在跑马圈地,经由各种“烧钱大战”后形成行业“巨头”,以至于“寡头”。如果这些企业统统碰不得也改不了,否则就停摆的话,那么今天是这家企业下线整改导致“打车难”,明天会不会那家企业关闭测试引发“通信难”?





市场经济实践告诉我们,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安全的。在完全开放的经营领域,避免一家独大是基本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不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领域,更需要“你追我赶”的竞争压力来确保市场活力与供给质量。一旦有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减少消费者福利,我们就要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关部门主动作为,而国际上也不乏这样的例证。1984年,鉴于AT&T公司长期垄断长途和本地电话市场,美国司法部依《反托拉斯法》强制令其拆分,让美国电信业重新进入竞争时代;2001年,因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强制捆绑销售”IE浏览器,微软被司法部指控违反《谢尔曼法》,最终被要求与第三方公司共享API。这种反垄断的坚决态度和决心,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生产者、经营者才会有动力与压力去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管理效率。由此审视,滴滴此番“深夜停工整改”着实给全社会敲响了“反垄断”的警钟。我们期待有更多便捷安全的出行选择可以让公众“用脚投票”,届时,相关企业自然会将重视消费者安全视为第一责任,而非讨价还价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