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飞行

9

个小时后,飞机缓缓降落在莫斯科谢列蔑契娃机场,从基辅到北京再到莫斯科,从欧冠决赛到家中小酌,再到畅游俄罗斯,不过是一个月的光景。你对我说想看看克里姆林宫的样子,还和我说想看看圣巴西尔大教堂,以及教堂中带着魔幻色彩的洋葱头圆顶。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人生对莫斯科的第一印象,便是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起二战的历史故事,讲起斯大林在红场阅兵,还有那句名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于是我与你最终来到了这里,站在我曾经向往的克里姆林宫面前,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历史的荟萃之处,它后面就是曾阅兵的红场,而沿着石板道走到尽头,则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和我第一次去首尔、悉尼、伦敦不同,莫斯科给我的初印象有些忙碌。高中时地理课上老师曾讲过,俄罗斯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但在街头放眼望去,并未有如此的观感。莫斯科街头如中国北京的春运般惊悚、拥挤的令人绝望。而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拥挤在八车道马路上,全部动弹不得。国土总面积超过

1700

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有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挤在这

0.25

万平方公里的城市里,这座古城成为交通的地狱便也不足为奇。

曾读过一本书,有人形容堵在莫斯科的车阵中,就好像

20

世纪

80

年代在国营店铺中等待面包般令人沮丧。当时读来发出会心的嘲笑,现在终于明白他的含义。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对于俄罗斯,对于莫斯科。在一段很长的历史岁月之中,

等待

便是日常生活的同义词,不是摇号,而是登记。你要买车的话,必须得先登记,而且这个

等待

便是等个十多年,然而你最后拿到的,却只是一辆款式过时又问题重重的的拉达国民车。

在苏联解体后

10

年,俄罗斯的经济终于有了转机。在现在的莫斯科,你只需要带着信用卡走进闪亮的新车展示中心,十多分钟后,任何人都可以开着跑车拉风上路。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过度的限制制约了未来的发展,而无节制的自由则导致平衡崩溃。

突然经济解禁的结果,便是造成了路面交通的瘫痪,拥堵的莫斯科交通便是铁证。而为了躲开地面上车子龟速的重重窒碍,我便遁入地下,进入莫斯科华美绝伦的地下宫殿。

我随着莫斯科群众的脚步走向国家博物馆后的地铁站入口,向俄罗斯历史博物馆高耸的红砖尖塔告别。在尖塔上,帝国金鹰依旧正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与日常搭乘的北京地铁不同,俄罗斯的地铁扶梯

,而他的速度和惊悚,若非亲身体验,绝对难以理解。

我在猎户商行站的玻璃售票厅买了车票后,第一个挑战,就是搭乘像云霄飞车一样的电动扶梯。莫斯科拥有全世界最快最深,也最惊悚的电动扶梯。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以胜利广场站为例,这座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深入地底

84

米,电动扶梯总长

126

米,阶数为

740

级,游客需得踏踏实实地搭乘上

3

分钟,才到得了地底。而扶梯飞快输送乘客的速度,几乎与过山车无异。绝对会让初来乍到的乘客吓得不敢直视下放,赶紧转过身去。莫斯科人和我说:

搭乘地铁是辨认本地人与游客最好的区别方式。

莫斯科的地铁是世界上上转运量第

4

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仅次于东京、首尔与北京)。莫斯科日常时段的载客量有多达

700

万人次,而在节假日的高峰时刻,更高达

927

万人次,一年的总转运量更有

23.9

亿人次之多,目前这个搭乘数字还在逐年不断增长。游客若想参观莫斯科的地下宫殿,心中要先有个底,在任何时段,乘车的旅客都不会少。

而与地面上的拥堵不堪不同,在地下我则感受到了

集体

的力量。

月琦专栏|从基辅到莫斯科 我确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