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超美欧之和?这样说的金融人士应该补补金融课!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中国M2超美欧之和?这样说的金融人士应该补补金融课!》。来源是。

中国M2超美欧之和?这样说的金融人士应该补补金融课!。m2|美欧|之和|人士|中国---


前几天有好几个网友都给我转了一篇文章,让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由于题目太过醒目,我也就破例去看了一下。

m2|美欧|之和|人士|中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M2超美欧之和?这样说的金融人士应该补补金融课!

文章引用18年3月中国央行公布的中国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M2数字达到173.99万亿人民币,而同期美国M2余额是13.92万亿美元,欧元区是11.28万亿欧元,两者相加大致相当于27.66万亿美元,也就是比中国的27.67万亿还少0.01万亿美元。

文章还列举了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欧元区五大经济体M2的增长的情况,当然速度和规模是中国第一,文章的潜台词是中国的货币超发已经远远超过美欧总和,这是中国物价飞涨,楼价和股价高企的原因。

看过后我想送作者他一句话----请不要再出来丢人现眼了!

如果有哪个财经大咖也转发或者引用或者和这个篇文章的观点相似,我建议大家立刻取消关注,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是专业的金融人士。

M2这个词这些年来非常流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货币供应指标。

一般而言,世界上用M0到M3根据货币属性以及范围来划分货币供应,全世界统计口径不一样,但是大致来说:

M0是流通中的现金,比如说你拿的纸钞硬币都属于这个范畴。

M1等于M0再加上可交易用的存款,比如说企业的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以及信用卡存款等,这些钱在你买东西进行消费的时候都可以立即拿出来支付。

M2是M1再加上非交易用存款,比如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公司、企业、机构的定期存款,定期不能立刻就拿出来去进行消费支付。

M3是M2加上其他的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比如国库券金融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你只需要记着数字越大的M它所包含的范围也就越大,那么M2大于M1和M0。

因为各个国家的金融状况不一样,货币体系以及央行制度不一样,所以也就造成在各种M的统计上标准和口径不一样。

中国和美国之间在M2的统计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美国的M2包括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小于10万美元)、零售的货币市场基金。

着重要注意,存款里大于10万美元以上的没有算。

而中国的M2包括M1再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和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是企业、机构、事业单位、军队、政府、学校、科研单位等定期存款,只这一个数字就和美国的M2就拉开了非常大的距离,因为企业和机构的存款才是大头,而美国恰恰把这个存款刨除在外了。、

再简单一点说,中国的M2包含了所有的存款,包括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人民币存款和外汇存款。

美国的M2不包含10万元以上的大额存款以及外汇存款。

这就造成了中美之间M2统计上非常大的差异

如果美国的M2也按照中国一样的统计的口径进行计算的话,与现在这个数字至少应该相差十几万亿至20万亿的级别,这还没有计算M3的情况。

所以我们不能够单纯用M2的绝对数字以及它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比另外一个国家货币超发了很多,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话说回来,中国的M2是不是就不呢,应该说确实不低。

这就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中国的M2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的M2包含大量存款,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企业在银行里定期存款。

这些定期存款是怎么来的?

大多数是所谓的派生存款,也就是企业从一家银行贷到款以后,把它存到了另外一家银行,就会变成另外一家银行的存款,企业可以用这些存款作为抵押,再去向银行贷款,把这些贷款再存在第三家银行,又形成了派生存款并可用于抵押贷款……

不断地循环下去,最高可以达到十级,也就是企业通过银行的放贷循环进行杠杆扩张。

我们也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数据来观察这种扩张的倍数,那就是货币乘数,目前中国5.65倍左右,美国4.15倍左右。

中国的M2相当大部分是企业向银行去借钱所产生的,也就是企业的负债。

企业负债是由于经营需、投资需求所产生的。

事实上现实应用中,M2也往往被用来观察投资领域是否会过热或者是过冷----如果M2对于M1的比例过高,那么意味着投资过剩有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如果过低,则说明投资需求不振,需要刺激。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企业负债情况来衡量在相关领域里货币供应情况是怎样的。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的融资结构是不同的。

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金融市场成熟度不同,中国企业负债更多的来自于银行贷款,也就是所谓的间接融资,而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大多数来自于直接融资,比如股票和债券。

债券融资与中国的信贷相似度较高,都属于债权。

美国现在债券市场的总规模是498311.016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呢3189190亿人民币;中国债券的总规模是523180.52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美国约50万亿美元左右的债券规模是中国52万亿人民币债券规模大约6.09倍。

如果按照这个口径来统计,是不是美国又要比中国超发货币超发的多的多呢?

所以关于货币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需要非常深入细致地去剖析才对。

那么用什么数据来去衡量某个国家货币存量是多还是少?

如果按照前面的思路,大多数的货币供应是来自于对于投资需求的负债而产生的,那么可能国家整体债务占GDP的比例来去衡量这个水相对来讲更科学一些,这样可以体现债务和现金流之间关系。

美国的整体债---政府、非金融企业、家庭----债务占GDP的比例大约是在280%到300%之间。

而中国的这个数字大约是256%左右,或者接近280%(统计口径不同)。

也就是说中美这两个数字半斤八两,谁比谁都不差,经济增长速度就很重要了。

一些官方和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观察CPI尤其是核心物价水平来确定通胀水平,如果这样看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很低只有1.8和美国是一样的,看起来通胀很低。

但在过去的这几十年中,我个人认为通货膨胀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并不是实体经济实物消费方面,而是在资本品方面,为重要的当然就是房子。

美国和中国都没有把房地产价格记入CPI,显然是对真实的物价水平给予了掩盖的作用。

房子已经不像物质生活还不么发达的时候是一个投资品,实际上变成了我们每一个家庭必需的大宗消费品。

而且这个商品在我们的整体收入里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所以货币供应、整体通货膨胀不考虑资本品的通货膨胀是非常不科学非常不合理的,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我们可以通过实体消费物价、工资收入增长及房价上涨幅度来衡量这一变化的结果。

先看美国:

1980年美国CPI价格指数的基数是76.9,当前是328,也就是说消费物价增长了3.5倍左右;

非农业工人的工资80年是每小时6.57美元,现在是22.59美元,也就是增长了3.43倍;

工资增长稍微落后于消费物价增长,但差的不多。

房子就不一样了。

1980年美国一套新屋中位销售价格是6.26万美元,而现在是32.8万美元(话说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不到200万实在太便宜了),增长幅度是5.24倍!涨幅远远高于工资和消费物价的上涨幅度,也就体现房子这样的资本品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

再看中国:

中国长期可查数据不多且不可靠,截取一段相对可靠的数据来去观察----

2003年的CPI基数是433,现在是627,也就是15年时间物价水平上涨了69%,这个数字并不高,可以说是比较温和,但我想和大家的真实感受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不管怎么样,相对来讲比较低的。

2003年平均工资是14040元人民币,现在是68993元人民币,也就是工资水平上涨了4.9倍。

2003年我举一个非常确切的例子,这是我自己知道得非常清楚的数字---二三环之间的房子可以去作为北京房价的一个风向标,当时属于中档的一个房子的价格平均是7800元一平米,现在是12万到15万的一平米!也就是说15年时间实体物价涨幅还不到百分之、工资收入涨幅接近五倍、而房价的涨幅至少是15倍!

这还只是统计了03年到现在的的数据,如果从80年代到现在相信实体物价涨幅会更高,工资涨幅和实体物价间的差异会缩小,而房价相对于两者之间的涨幅会是相当之巨大的一个水平,也就是剪刀差将是令人震惊的!

换句话说,03年到现在的15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啊在实体经济方面发展得非常之缓慢,而资本品----房子发展却非常的迅速。

因为这段时间里面我们都在大搞房地产、大搞基建,企业借的钱、银行的信贷,大多数都投入了基建房地产。

经济过度依赖这两个这个领域,我们的收入来源当然也会是从这两个领域里边来。

但是居民收入大多数都被锁死在钢筋水泥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我国消费领域的成长一直是不温不火,反而在近几年增速开始明显的下滑,以前都是在10%以上,现在都已经跑到10%以下了。

钱都还了房贷哪有钱再去消费?

因此中国经济消费服务业占比在提升,是因为制造业、投资、外贸增速在下降下来了,消费领域占比提升是被动提升,而不是主动提升。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平衡、货币供应过度集中在某些领域、杠杆过高、金融风险集中,是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两年来,管理层反复强调的是金融风险、去杠杆、严监管、调结构、抑制资产泡沫……

所以中国经济领域金融领域货币领域并不是没有问题,应该说呢问题还不少,问题还不小。

所以,货币闸门的松紧度流向要管好,货币政策要有定力,财政政策呢也要有定力,因此去杠杆一定会继续的持续下去。

在经济达到平稳过渡软着陆的状况之前,我相信政策不会有特别大的转变,也就是说很多人都盼着再去放水稳定经济,我不这么看。

更多的违约甚至破产清算会继续得出现。

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让经济脱虚向实,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让经济发展变得健康可持续,否则,迎接我们的将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