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柳叶刀子刊: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来源是。

柳叶刀子刊: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柳叶刀|年龄|子刊---


医脉通导读

本项研究显示,年龄增加是抑郁症病程不良的高危因素,且在多个病程转归指标(随访2年时仍满足抑郁诊断标准、迁延为慢性、获得治愈所需时间、抑郁严重度改善)上均得到了体现。

此外,很多明确的抑郁症预后不良高危因素(如共病焦虑、孤独、共病躯体疾病等)并不能充分解释上述现象。

目前,老年抑郁患者的治疗指南与年轻患者基本相同;然而,临床中可能需要针对老年患者开展不一样的抗抑郁治疗,如更多的维持治疗,以及多学科协作及高度结构化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证据显示,相比于中青年抑郁症患者,老年抑郁症(MDD)患者的病程倾向于更差,而与年龄相关的病程差异可影响抑郁症的优化治疗。然而,既往研究往往存在方法学问题,如样本量较小、受试者年龄范围较为局限、缺乏持续评估等,进而影响了结果的外推性及可信性。

研究简介

日前,来自荷兰的一组研究者使用了荷兰抑郁焦虑研究(NESDA)及荷兰老年人抑郁研究(NESDO)基线及随访2年时的数据,旨在纵向探讨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尤其是明确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病程是否更差,并明确哪些因素在其中发挥了潜在作用。

研究对象年龄18-88岁,基线时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并在随访2年时接受了一系列经效度验证的评估。研究主要转归为基线后2年内的抑郁症病程,包含以下四个指标:

1. 随访2年时满足抑郁(抑郁症或恶劣心境)诊断标准,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评估;

2. 抑郁迁延为慢性,即2年的随访期内存在抑郁症状的时间比例≥80%,使用生活年表晤谈(Life Chart Interview)评估;

3. 获得治愈所需时间,即基线至首次连续≥3个月无抑郁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的时间,使用生活年表晤谈评估;

4. 抑郁严重度变化,使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IDS-SR)评估。

研究者使用多变量分析探讨了作为连续变量的年龄与上述抑郁症病程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了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如共病焦虑)、社会(孤独及社会支持)、健康(如体重指数、疼痛、慢性病)等因素对各年龄组病程差异的影响。

本项研究于6月7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 · 精神病学》(影响因子 11.588)。

研究结果

研究共获取了2004-2012年间来自NESDA(n=832)及NESDO(n=210)队列研究的1042名受试者的数据,其中690人(66%)为女性。

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与上述全部四个抑郁症病程指标不良显著相关。如表1,调整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后(Model 1),患者的年龄每增加10岁:

表1 年龄每增加10岁对各病程转归指标的影响(Schaakxs R, et al. 2018)

柳叶刀|年龄|子刊---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柳叶刀子刊: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

1. 随访2年时满足抑郁诊断标准:OR 1.08(95% CI 1.00–1.17, p=0.0406);

2. 抑郁迁延为慢性:OR 1.24(1.13–1.35, p<0.0001);

3. 获得治愈所需时间:Kaplan-Meier生存曲线,风险比[HR] 0.91(0.87–0.96, p<0.0001);

4. 抑郁严重度变化:回归系数 1.06(p<0.0001)。

柳叶刀|年龄|子刊---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柳叶刀子刊:年龄与抑郁症病程的相关性

图1 各年龄组四个病程转归指标的比较(Schaakxs R, et al. 2018)

如图1,抑郁症病程的恶化与年龄呈线性关系。相比于作为对照的18-29岁患者,年龄≥70岁的患者上述四个病程转归指标最差,随访2年时满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风险升高1倍以上(OR 2.02, 95% CI 1.18–3.45),抑郁迁延为慢性的风险升高2倍以上(OR 3.19, 1.74–5.84),随访期内抑郁的改善程度显著更差,获得治愈所需时间也更不理想。

重要的是,在调整一系列临床、社会及健康因素后(Model 3),上述趋势虽有轻度减弱,但大部分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述因素并不能充分解释与年龄相关的抑郁症病程差异。

结论

本项研究显示,年龄与抑郁症病程转归呈线性关系,年龄增加是抑郁症病程不良的高危因素,并在多个指标上均得到了体现;很多已经被确定的高危因素,如共病焦虑、孤独、共病慢性躯体疾病等并不能充分解释这一现象。

对于临床实践而言,上述发现提示,基于患者年龄的个性化抗抑郁药治疗似乎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目前,针对老年抑郁患者使用的治疗指南与年轻患者大致相同。然而,本项研究提示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维持治疗。初级医疗保健中,多学科及高度结构化的治疗,包括更密切地监测治疗效应,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老年抑郁患者的转归。

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探讨其潜在机制,如认知损害的潜在效应,并最终力争减轻抑郁症对老年患者群体带来的沉重负担。

文献索引:Schaakxs 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ge and the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2-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ne 7, 2018. http://dx.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166-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