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

//《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的文章是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傻大方摘要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今日介绍称,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郭燕红说,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傻大方摘要结束


下面进入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今日介绍称,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实现连续3年下降。

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

(图):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8日上午就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情况举行发布会。郭燕红首先介绍了医疗质量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的提升情况。

郭燕红说,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去年《柳叶刀》杂志曾报道我国医疗质量进步的情况。去年是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行了报道,从1990年到2015年25年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它是使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就是HAQ指数排名进行计算。我们国家从1990年的第110位进步到了2015年的第60位,进步的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这是在去年《柳叶刀》杂志公布的情况。

近日,《柳叶刀》杂志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的HAQ指数排名又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们在一年间跃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进步,是中等SDI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成绩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在医疗质量提升方面,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医疗质量管理多元共治机制,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健全规范标准、完善质控体系、科学精细指导和推进质量公开等具体举措,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变化趋势来呈现。所谓“四升”,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

二是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从专科层面看,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大家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明显。而从重点病种和手术层面看,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监测的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其中,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三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以抗菌药物为例,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细菌耐药趋势总体平稳。

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2016年分别下降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

“一降”是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实现连续3年下降。我们用这样“四升一降”体现我们国家医疗质量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资源供给的持续提升。

在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方面,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

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代表我国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发挥行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倾斜力度,平衡优质资源区域布局,通过专科建设发挥横向联动、纵向带动作用,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疾病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

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

(图):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图片来自互联网与傻大方资讯无关。

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仅“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就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各省也加大了省域内和县级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持续的支持和建设,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

“两平衡”,一是区域间技术能力更加平衡。区域协同能力得到增强,专科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中西部地区和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并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到15000多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治疗手段。

二是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麻醉、重症医学、病理等平台专业和儿科、急诊、精神、康复等薄弱专业快速发展,专科间技术能力差距明显缩小,专科协调发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儿科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我国儿科重症、小儿消化、小儿呼吸、新生儿、儿童口腔和小儿外科等专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儿科专科能力有效提升。

郭燕红说,“四提升”,一是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相关专科开展医疗服务覆盖的病种数量有所增加,治疗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水平普遍增高。疼痛科、口腔颌面外科、康复医学和器官移植等专业病种数量平均增幅超过10%,其中康复医学和器官移植专业平均增幅超过20%。神经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烧伤科和疼痛科等专业CMI指数(病例组合指数,代表收治病种难度)平均增幅超过10%,其中烧伤科和疼痛科平均增幅超过20%。

二是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各专科共申请各类专利7789项,产生了一批代表我国甚至国际最高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开展临床应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中长期心室辅助“无泵可用”的困难局面,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

三是专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医疗行业的“中国声音”不断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3812人次现任或曾任本专科主要国际学术组织、期刊、杂志的委员或编委以上职务,340人次牵头或参与制定了本专科国际指南、规范、行业标准。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关于消化道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相关指南的唯一依据。

四是重大事件医疗救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烧伤科等专科在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燕红表示,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郭燕红表示,下一步,坚持不懈地做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

郭燕红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一方面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的支持,加大短板专业的技术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和专科间发展的差距,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郭燕红还表示,要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本文中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呈“四升一降”趋势。由网友'[独角兽]'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