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工地挖出4尊汉白玉螭首 疑出自圆明园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北京一工地挖出4尊汉白玉螭首 疑出自圆明园”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原标题:北京一工地挖出4尊汉白玉螭首,疑出自圆明园

北京一工地挖出4尊汉白玉螭首 疑出自圆明园

  四尊螭首高90-100厘米不等,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崔毅飞 摄

  近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先生发现,在海淀区清河街道办事处,保存了4尊龙头(也叫作螭首)。专家判断,这些螭首是清代皇家行宫的建筑构件。经了解,这些石构件是从当地一处工地挖出。斑驳沧桑的汉白玉螭首,究竟从哪里来?又为何出现在工地上呢?

  探访

  发现者讲始末,4块“老石头”获保护

  在清河街道办事处内,这4尊螭首头朝上、贴墙摆放,长度从90到100厘米不等,形制基本相同,上吻高抬,硕嘴微张,獠牙侧露,双目圆睁,龙须流畅,额顶上生两角。螭首虽略有残损、疑似挖掘过程中留下的硬伤,却难掩其不怒自威的霸气。

  发现螭首的杜泽宁,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清河人,清河街道办事处的文史顾问、海淀区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地方文史专著《京北畿甸清河镇》。

  在清河街道办事处,记者见到了杜先生。他介绍,发现螭首是2017年2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在清河一处工地上,他远远望见一辆挖掘机旁,散落着4块大石头。他第一直觉判断这肯定是老石头,于是钻进了工地。

  杜泽宁顺利接近大石头,他捡起地上一块碎瓦,将石头上的泥污简单清理,螭首的模样逐渐显现。杜泽宁赶紧拍照留证,并和一旁的挖掘机司机攀谈起来。司机告诉他,在这地下他还挖出过门墩。

  “清河二街路西、清河清真寺向北大约50米。”杜泽宁将发现螭首的位置记下。随后,他找到了清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将螭首装车,运回街道办事处进行保管。还有一尊残缺的石碾也一同被运走保护。

  来历

  材质不寻常,外形与圆明园螭首相似

  关于螭首的来历,杜泽宁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会出自普通百姓家。

  历史上清河曾有一座古桥,杜泽宁曾怀疑螭首是古桥上的装饰物,但查阅老照片发现桥上并无安装螭首的位置。

  “从地表下挖两米多深,并未发现其它遗迹,而且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碾和磨盘。”杜泽宁据此判断,工地并非螭首的原址,应该是二次搬运过来并埋在地下。

  杜泽宁考证,清河虽是古镇,但这里并没有与古建筑相关的记载。

  最后,杜泽宁想到了圆明园。他分析,清河距离圆明园很近,过去从圆明园到清河是有路的。他听说圆明园拆下来的砖石、曾拉到清河售卖。这螭首是汉白玉雕刻而成,材质非常高档,他怀疑是圆明园拆下来的建筑构件。

  记者注意到,圆明园位于清河西南,直线距离不过两三公里。

  看到4尊螭首的照片,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先生首先想到了“方壶胜境”。方壶胜境是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之一,建成于清代,现仅存遗迹。

  据刘阳介绍,方壶胜境上的螭首,最初得有数十个之多,后来大多数遗失。上世纪90年代清理遗址时,还发现过四五尊,和清河发现的螭首相似。但就目前掌握的信息,还不能说杜先生发现的螭首属于圆明园,只能是一种推测。

  专家

  不排除是古建筑备料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介绍说,螭首是传说中一种有角的龙,多用于古建筑的月台上,起到装饰作用。很多建筑上的螭首带有出水孔,具排水功能。例如北京故宫、天坛等皇家建筑,都能看到很多威猛的螭首。

  刘卫东判断,杜先生发现的螭首,每尊重量可达1000斤,应该出自于皇家行宫的月台上。螭首并无吐水嘴,因此没有排水功能,也有可能是古建筑的备料,尚未来得及打孔。

  从杜先生所描述的现场环境来看,发现4尊螭首的工地并非其原址,应该是从别处搬运并掩埋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