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来源是。

《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公公|哲学|处世|《琅琊榜》|皇上|郡主---


“只不过是加赐给景桓两个王珠,越氏和太子的脸色,可是难看的很呢。你可看见了?

这两个孩子(太子和誉王),也够让朕操心的。听闻他们两个(凑近高的耳边),昨日都派出了心腹,不约而同地备上了厚礼,到廊州去了。

最近,有言官上奏,说誉王涉悬镜司和私炮坊两起大案,朕仅是将他削珠幽闭,责罚的轻了。你觉得呢?

祥嫔的身份,只有你知道,朕这些年,对景桓的偏爱与忌讳,也就只有你能懂了。这个秘密早晚会随着你我消失。”

说这番话的人,并不是寻常之人,而是大梁国的皇帝陛下。倾听这番叙诉的,不是权重大臣,不是亲生的王子,更不是宠爱的嫔妃,却是宫里的太监总管高湛高公公。

从皇上的“你可看见了?”“你觉得呢?”“只有你懂得”,并凑近高公公身边,以及那个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样嫔”秘密。足以证明了,高公公在皇上心中,非同一般的地位,以及皇上对他表现出的不仅是信任,更是信赖。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能让皇上如此知心的倾诉,这个高公公也绝非等闲之辈。

“誉王身负圣命,带陛下巡视江左14州,历时数月,劳苦功高,得了赏赐也是应当的嘛。----这个奴才不知道。”

讪笑着,似有愧疚之意,很傻的样子。他敬畏皇上,正是爱护自己。他洞如观火,却从不在皇上面前显露——谁不知道,皇上如此的抬举誉王,就是为了牵制太子的嘛。

“你窝在宫里当然不知道。他们去争一个什么麒麟才子,据说得之便得天下。不过就是江湖的一介白衣,朕的天下,岂是他说拿就能拿的去的,你说是不是笑话?”

太子和誉王党争这么多年,他们此去廊州的目的——夺嫡,地球人都知道呀!但绝不能开口问询,更不能说知道。以皇上多疑的性格,会认为自己和前朝有瓜链,给自己招来祸患的。话从皇上嘴里说出,是对自己的信任,若从自己及嘴里说出,那就是僭越了,请皇上说出两人如此做的目的方为上策。祸从口出,在宫里生存,管好嘴巴是法则。

高公公的怪笑,是为了逗皇帝开心,更是为了掩饰自己目的已达到。而且,高公公敏锐的捕捉到了,皇上对太子和誉王,释放出的厌烦之意。谁不让皇帝操心,谁就前途无量呗,谁呀?留心观察。

“静妃配的这个甜汤,甚有效用,朕的精神真是清爽多了。”

“静妃娘娘有心,太医们也有功,可最要紧的是陛下,您有福分哪。你瞧瞧这点小病,两三日就好了。”

难怪皇上称赞:你这嘴巴倒真甜。

高公公知道越是受宠信的人,越不要树立强敌;王公亲贵、权重大臣,甚至这些人的左右亲近之人,因为这是一条绝路!皇上的信任,是柄双刃剑,不仅不能用,反而还得广结善缘,

“朕费这么多心思为她择婿,就是想让她婚后能够安定一些。可她倒好半点也不肯留情。文试后,把余下的候选人逐一击败出局,分明就是要拒婚的意思,最后写一道请罪的折子,算是把朕给打发了。”

他看出皇帝的失落和不高兴了,他可以取悦并顺着皇上的话茬:“郡主的确做得不对,皇上替她招亲,多么大的荣耀和面子,她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哪。上一道请罪折子,糊弄一下圣上就算完了呀。”事实就是如此,虽然做法小人,但也无可厚非。

可他却这样说:“郡主也知道辜负了圣恩,所以才特意上书请罪的呀。哎(叹口气),谁让陛下这么宠爱郡主呢。再怎么抱怨,日后该操心的不还得操心吗?”然后又是怪笑。

与私,天底下,没有父亲不宠爱女儿的。陛下呀,郡主这个样子,不就是你娇惯的嘛。如果皇上有慈父之心,郡主就是在撒娇。与公,郡主乃一方诸侯,朝中重臣,是常年为国戍守边疆,且军功赫赫的朝廷支柱哟。与其因为这点小事和郡主闹得不和,那以后边境有事你不更得操心呀!

“就你知道的多。云南王府毕竟是举足轻重,虽然这一次,没能让霓凰安安稳稳的嫁到京城里。但是朕决不能由着她,轻轻松松的回到云南。”

从皇帝嗔怪的语气中,他的话说到了皇帝的心坎上,气门芯成功的拔出,皇上的气没了。他立马附和皇上说:“是呀,西南重镇,南楚一向潜藏野心,郡主久未返回主事,实在让朝中难安哪。”亦是提醒皇上郡主的重要性。

他深知霓凰郡主只有回到云南,兵权在握,才是最安全的。对于皇帝,霓凰是缺一不可的将帅。既劝慰并使皇上放下了戒心,又替郡主开解脱困。

郡主不仅是功臣,而且更是善良正直之人,帮助郡主其实也是帮国家,更是帮自己,值得为郡主出份力。

公公|哲学|处世|《琅琊榜》|皇上|郡主---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

谨慎回答皇上问题的高公公

太监来报,靖王觐见,太子不耐烦的说,没看见陛下正在忙吗,让靖王等着。

一旁的高公公眼神里流露出不忍,眉头紧皱。因为,在他内心是敬佩和同情靖王的:靖王风尘仆仆,换防而回,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你们就忍心让这么的戏弄他,难道他不是你们的亲兄弟?没有他的护家卫国,你们能在宫里舒舒服服的争权夺利吗?没心肝的东西们。心疼靖王,是他的良知和善行。但他又不能明目张胆的替靖王抱屈,那会一下子得罪面前的三个人。怎样才能既替靖王说话,又不会让他们起疑?

一边收拾着书画,一边漫不经心的:“陛下,靖王还在宫外候旨呢,您不宣他吗?”

他似轻描淡写的告诉皇上,靖王在宫门外等了一个多时辰了(现在的2个多小时),而且靖王非得今天觐见陛下你,还不是因为上次换防回京时,他见驾之前先回趟府,就被你给罚到皇陵前跪了三个月的嘛。

他知道靖王是块金子,凭着仁孝德厚,赤诚忠勇,早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果然,不久之后,靖王就被皇上委派主理庆国公一案。

他亲自来传旨并指点靖王:“殿下,敕封亲王乃是重恩哪,殿下领旨后,须拟谢恩表呈交中书院,礼部已为殿下准备好了新品冠服。明日殿下,必须穿着新品冠服上朝,接受陛下所赐的金银宝册,之后先到宗庙行礼,再去正阳宫见过皇后,最后才能回到芷萝宫。记住这礼仪规程切莫乱了次序”。

高公公对待靖王的态度,证明他很良善,没有趋炎附势,是非分明。

“高湛,你有没有闻到一股清新的药香?”

对于皇上的问话,他可以这样的回答,药香哪有花香怡人呐,转移皇上的视线,引到其他的地方。但他的机敏,让他抓住了这个让静妃,重新走进了皇帝的视线中绝好的机会。

“闻到了。陛下,墙那边就是静嫔娘娘的芷萝宫啊。那儿有一片药圃,想必这香气就是从那边飘过来的。”

皇上果然似有所动。他成功地让被冷落多年的静妃,重新获得了宠爱,而且日盛一日。此后,但凡皇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他都会不失时机的将皇上带到静妃宫中,而静妃也没有令人失望,紧紧的抓住了皇上的心。

“这两个逆子就是来讨债的。在朕的面前,不是争就是吵,都快闹翻天了。

“陛下,您保重龙体呀。两位殿下,为了国事争吵,那是自然的事,您居中裁决就是了,切莫动怒伤身哪。今儿是静妃娘娘的生辰哪。静娘娘今年晋了妃,位位份不一样了,您不过去看看?”

静妃进宫这么多年,且又是生辰之日,皇帝认为应该过去看看,并重新备上礼物。最后,皇上还不忘征询般的问高公公:这样可好?

显而易见,皇帝对高公公有多么的信任和依赖。在庙堂前,他们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君王,一个是低贱低下位卑使唤奴才。可在庙堂之外,高公公则是皇上无话不说,缺一不可的男闺蜜。

“高湛,你觉不觉得今天的事,真是有些太巧了,武英殿上审问靖王,后宫里皇后就像静妃出手了。”

与其说:皇上呀,他们这是策划好的哟。不如继续装傻,但也得提醒皇上:“您是说,静妃母子今日命里犯冲吗?”

“糊涂东西,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高公公的怪声,我怎么不懂?这不就是夏江和誉王合伙,给靖王母子下的套嘛。我不懂又有什么关系,陛下你懂就OK!

“这老臣有一事不明啊,你说这什么毒,它怎么就能牵扯到当初这个逆犯林殊的身上呢?”他在皇上面前急躁而失态了。

“有什么不明白的,此毒离奇,要有烈火,有暴雪,还要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那就是梅岭的雪疥虫。如果真有一个中了火寒毒的人,他又到咱们大梁的京城来了,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把这搅得是风云变色,天翻地覆,你还会认为这是巧合吗?”

在皇上面前,他总是一副卑弱的样子,讲话吭吭哧哧,让皇上觉得他笨。但皇上问他如何看待火寒毒,怀疑梅长苏就是当年的林殊时,他在竭力的试图干扰皇上的思维,断然的否定说:“那不大可能吧,不不,这老臣都糊涂了。陛下您这都是猜测,这不能确定呀。”关心则乱,他直接和皇上怼上了,这是第一次。

皇上口谕,在没确定之前,不能让梅听到这个风声。此时的高公公已经迫不及待的建议皇上,传旨御书苑,今日闭门,不得有人出入。他可接着传旨的机会,告知靖王或者静妃等,做好应对的准备。然而,皇上却传旨,召梅长苏进宫。

“你不知道他有多狠,当年不是没有人喊冤,可是他不听,不听,晋阳姐姐,宸妃,祁王景禹,当我看着他们死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下了这世上最狠最毒的决心,---你不明白,这是他心中最大的逆鳞,谁要敢去碰,就等同于要推翻他高高在上的威权,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你想想看,黎崇老先生、太傅、英王叔,哪个不是名传天下,举足轻重,可是结果呢,谁也拗不过一颗冷酷的天子之心。”听了莅阳长公主的这一番话,就可以理解高公公此时的心情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静妃派人来给皇上送冰镇百合汤了。高公公心领神会,静妃打探消息的举动,让他得到了传递消息的机会。他马上面露喜色的大声说:“哎呦,这大热天的,静妃娘娘真是有心哪,姑娘也辛苦。”

他这么做既是让皇上感念静妃,更是分散皇帝的注意力,让他才能在接过食盒时,急促的低声叮嘱说:“告诉娘娘,苏先生不能不得入宫。”迅速地将消息传递了出去。

高公公已经顾不得忤逆皇上之罪了:“陛下,酒已经备好了,这杯是苏先生的”。提醒苏先生和景琰,酒中有毒,一个难题迎刃而解!

公公|哲学|处世|《琅琊榜》|皇上|郡主---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

高公公隐晦的提醒皇上

他做了一件,对皇上、太子、蒙挚、誉王,尤其是对靖王最有力的事情。

“要说桂花,还是东宫那里开得好。那日朕见越贵妃面色憔悴,太子的神形也有些萎靡,想必已经反省过了。太子啊,到底是储君,虽然犯了错,但朕冷淡了他这些日子,也该去安抚安抚他。”

高公公怎么也没想到,芙蕖虽谢,撺掇皇上去郁桂园欣赏金桂的,谁知,歪打正着,却让皇上看到了太子的丑态。

“太皇太后丧期不过半年,朕的寿宴都不敢有一丝演乐之声,他倒是真孝顺,难怪刚才那个太监,吓得魂不附体,原来里面竟是这般胡闹。”

“陛下龙体方愈,纵然是太子做错了什么,诏命太子三师训斥就是了,切莫动气。”表面上是劝慰,实际上是拱火和激将,他知道皇上最是爱面子的,尤其是在蒙挚这个外臣面前。

“你让朕怎么不动气?这个逆子,本就已经德名浅薄----”

皇上听到太子怨怼自己的话,拔出蒙挚的佩剑剑,就要破门而入,高公公立马伏地哀求:陛下三思---

既然已经让皇上愤怒发火了,为什么还要阻止呐?高公公敏锐的认识到,如果太子现在被废,而靖王如今还没有站稳脚跟,承继者恐怕会是誉王,这时机不对。而且,皇上的迟疑:“若是朕现在进去,这个丧期演乐大不孝的罪名,他能受得住吗?你真会给朕出难题---”

“今日之事,严令不得外传,暂时先隐下来,即日起封禁东宫。”

皇上的这个决定,与其说与高公公的心意不谋而合,不如说知皇上者,高公公也!

他只用“起驾、回宫”四个字,防止了皇上因愤怒而造成国家动荡,尽量的缓解了对太子的冲击。毋庸置疑的,太子输了皇上的圣心,但是按照皇上的处置来看,却并没有马上废黜太子,说明他还没有拿定主意。所以,高公公才决定阻止皇上,事实证明他做的是对的。

阻止蒙挚继续犯错:“请陛下恕罪,幽禁太子事体重大,请陛下赐圣旨诏书----我每次一开口,那个高湛就把我给打断了,害得我现在只能凭着一道口谕,在那儿硬撑着。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打算的?”

高公公阻止蒙大统领,几次恳请皇上明发谕旨。因为他知道,如果皇上应蒙挚所请,由中书朝阁明发谕旨,幽闭太子,不管找什么理由,都不会是个小罪过,不废也得废了,所以蒙挚恳请皇上的这道谕旨,就是废黜太子的诏书了。

帮助蒙挚逃过一劫:蒙挚在內监被杀一案,誉王曾替他求过请,那么在皇帝的心目中,他就是倾向誉王的,以皇上多疑的性格,多少都会这么认为的。而在这个时候,蒙挚又极力请求明发谕旨,置太子于死地,确实不妥。

高公公打断蒙挚的话,确是一番好意,是一份人情,蒙挚真应该备一份厚礼去好好谢谢这位高公公呐。

没能让誉王得了便宜:“景桓,天资聪颖,从小就争强好胜,人人都说,皇子中就数他最像朕。其实,朕何尝不是这样觉得。就怕他向他的生母,偏执不化。---当初,之所以升他为七珠亲王,除了有制衡太子之心,朕也确实想看看如果他的德行,能够超越太子,这天下也就未尝不能交到他的手上,择贤而立呀。”

“誉王何德何能?别看他现在一副贤德的样子,可是他内心一样狠毒,一样的寒石心肠,向他的父皇一样的凉薄。”这是言侯爷对其的评介,高公公可谓洞若观火,慧眼可鉴。

为靖王规避责任赢得机会:东宫处于皇城,现在宫内的防务暂时由禁军接管,关外还是巡防营,就算朝局再乱,东宫不能乱。一旦乱了,就会引发意外,到时候这可都是蒙挚和及靖王的责任。

在皇帝面前,他守卑示弱,恭谨慎言。在王公权贵的面前,他是非分明,广结善缘,他为郡主解困,扶持靖王母子等位,襄助梅长苏。

对待太子和誉王,他没有趋炎附势,选边站在他们任何一方;太子不修德行,违背圣人的先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的教诲。他的母亲越氏,更是僭越、张扬、行为不端,这样的母子何谈未来?而且赤焰之案,早晚会被平反的。因为那根本就是皇上的猜忌,继而被人利用所致。林帅、祁王根本不可能谋逆,他和他们是一起走过来的。

公公|哲学|处世|《琅琊榜》|皇上|郡主---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琅琊榜》高公公的处世哲学

总管高公公

更不落井下石:“陛下胸怀宽广。陛下的决定,自然有陛下的深意。誉王现在被削珠幽闭,想来他不会再存承继王位之心了。陛下小惩大诫,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懂得适时收手的。”将天下交给一个被你灭族后代的手上,是够宽广的。

“朕是宽广了。可是你看看他,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和太子争斗了这么多年,蝇营狗苟,斤斤计较,事事皆以自身的得失为首,有几次真正是为朕分忧的。

天下就交给他,你说,朕能放心吗?咎由自取!”

高公公,正是凭借着机敏的反应,准确的判断,让他在皇上的左右服侍这么多年,始终恩充不减,所以,在这个世上他是最了解皇上心思的那个人。

高公公深谙处世之道:卑微的人不要玩弄权术,因为人们轻视他。受宠信的人不要树立强敌,因为这一条绝路。他从来没有恃着皇上的宠信,而仗势欺人且放纵自己,反而尽力的不显山不显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帮助他人。人最大的善行是没有痕迹的,但是恩惠是实实在在的,他做到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他能够担当总管之职,这么多年,必定聪明过人,然而皇上不忌惮愚笨的人,而是忌惮聪明的人——祁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再者,皇上为什么要用誉王来和太子相抗衡,那是因为誉王太过张扬且聪明外露,让皇上不信任和心生猜疑,被利用却不被信任。殊不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高公公的聪明从不外露,他经常显现的是愚蠢。所以皇上认为,如果他不蠢,怎么会自残而去做“断子绝孙”的太监,正是这一点才不让皇上心生忌惮,反而十分的信任与他。

他用了尊奉皇上这个强者,显示自己的弱小和愚笨这一招,就让皇上自损,自乱,失去良好的判断,产生疏漏,他是抓住了皇上的弱点的弱者。

他有原则的应变,让他的为人圆通且有别于圆滑。

高公公一介太监,人们同情他,正是他难得的动力,也能为他迎来机遇。印证了能导致胜利的东西,未必是人们所说的优势。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却自残入宫,的确是个愚蠢之人。但是,愚以愚胜,它是愚人成功的途径,高公公给予它完美的诠释。

高公公和静妃,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然而,他们的处世为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