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互联网+体育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互联网+体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严福建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光秃秃的球场,破损倾倒的座椅,成群的流浪猫在场馆中央翻找食物,这是里约奥运会结束不到六个月马拉卡纳体育场的凄凉景象。时隔两年再次说起,也不禁唏嘘,一个承载各国运动员梦想、见证他们汗水的赛场,汇聚世界人民坐在一起排列整齐的椅子,赛后遭受了被抛弃的惨痛命运。

奥运场馆是体育赛事的载体,它成为世界的焦点,容纳无数人的尖叫狂欢,见证每一位运动员的巅峰或伤痛时刻,如今却在无人的地方独自荒凉。

二次利用成世界性难题

马拉卡纳体育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之一,1950年巴西世界杯,它诞生了,当年巴西队对乌拉圭队的世界杯决赛在此举行,吸引了20万人到现场共享视觉盛宴。数年来,马拉卡纳体育场一直是全球容量最大的体育场,历史上一共举办了8场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它见证了球王贝利踢进足球生涯的第1000个入球。为了迎接2014年世界杯和2018年夏奥会,巴西可谓煞费苦心,投资超过2亿美元重新为马拉卡纳体育场盖上新装,向现代化球场完美转身。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玛利亚伦克游泳中心

可就是一个集巴西人民心血和历届球赛史诗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在里约奥运之后也逃不出它被遗弃的命运。同样在里约奥运会吸引世人眼球的玛利亚伦克游泳中心,碧蓝澄清的热身游泳池也只是昙花一现,赛后不久却变成了橙黄色的泥池,场馆外巴西艺术家的壁画被撕裂成残缺不全的碎片,在风中吹摆。昔日富丽堂皇的场馆一去不复返,映入视野的是破旧不堪的建筑设施。

在马拉卡纳体育场破烂不堪的原因背后,最棘手的是高额的场馆维护费用,就算勉强运营下去,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像沧海一粟,与前期的维护成本来比微不足道,这是一笔赔本买卖,里约不会冒险去做。

同样的奥运场馆利用难题也降落在韩国平昌,平昌奥运会主体育场在经历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之后就被拆除,加上刚建成时的庆祝仪式,总共仅被使用过5次。在建造之初,平昌冬奥组委的发言人成百柔曾公开表示,这座场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建造的,在冬奥会结束之后,这座场馆将会继续利用,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的建议和希望。可是未能如愿,主体育场难逃厄运,完成奥运使命后被炸药引爆拆除,而建造它的资金达到1.09亿美元。

像韩国这样的举动也不是史无前例的,法国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和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都是在赛后立即拆除了开闭幕式的体育场。多数奥运场馆被遗弃已经成为惯例,这对于前期花费巨资来建设的主办城市属实是一大资源浪费。

奥运超支难脱干系

或是在大多数人看来,举办奥运带来的经济收益从何而去,一个场馆的运营资金都难以支撑吗?可奥运是否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效益,还得回看历届奥运会的经济收支状况。有研究数据显示,自1968至2016年间,奥运会超支的平均比例高达惊人的156%。

细数过往,多届奥运主办城市因奥运欠债,甚至陷入财政危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是加拿大第一次举办奥运会,这届奥运的投入预算为1.2亿加元(约1.1亿美元),可支出达到9.22亿加元,最终,蒙特利尔以及整个魁北克省欠下了近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这笔债务还了30年,直至2006年才还清,包括本金和利息大约30亿美元,这让蒙特利尔成为史上有名的赔钱奥运。

无独有偶,2004年雅典奥运会也几乎面临灾难性的的财务后果,虽然官方宣称财务支出是46亿美元,但实际数字很可能高达150亿,随着最后一名观众的离去,许多奥运场馆再也无人问津,已是杂草丛生,雅典奥林匹亚体育中心周围,路上是暴风肆虐后的残骸,以及一连串生锈紧锁的铁门。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会无疑成为了一项花费不菲的巨资工程,2009年的巴西,申办奥运成功之时是名副其实的“金砖大国”,举办奥运会之年正值巴西经济低迷,46亿美元的巨额承办支出,给当地经济带来危机感。一个城市要举办奥运会,不只是建设比赛场馆就能够满足,更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基础建设、管理费用等多方面,这些都是要投入巨大资金来支撑的。

有了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奥运会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包括奥运涌现出的各种商机,广告赞助、转播版权、门票收入是对举办方最直接的收益体现,潮水般流动的人群更是为当地交通住宿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

但以上案例表明,很多奥运主办城市获得的直接效益难以与筹备奥运的支出相抗衡,导致奥运赛后财务数据并不好看,奥运超支严重。赛后奥运场馆被抛弃的命运,奥运超支成为一个重大原因。

运营模式扑朔迷离

大多数奥运会并未给主办城市直接带来效益,它们很难继续承担维护场馆费用的经济压力,很多场馆被闲置,或将其拆毁空出土地资源另寻他用。

当然,在奥运会上能够利用独特商业模式盈利的主办城市,能更好的运用奥运场馆带来长期收益,至少他们可以利用盈利资金充当运营场馆费用,可这对维护费用昂贵的大型场馆来说,并非长远之计,举办方必须在筹建之时未雨绸缪,在赛后更需打造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大型场馆的长期收益才能一直延续。

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作为世界性难题,也有举办城市作出了很好的解答。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规划者把大部分奥运场馆修建在市区南部的蒙锥克山上,在山上就可以俯瞰全市的面貌,可以说是先知卓见,加上市区东部两座非常扎眼的高层建筑,如今也成为商务住宅,巴塞罗那将场馆充分融入奥运村当中,成为比赛兼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场馆,开辟奥运村赛后利用之先河。

● 2000年悉尼奥运会赛后,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奥林匹克管理局,整体管理奥林匹克公园并承担一部分场馆的运作,如今,这个公园成功转型,举办各种体育和文化活动,也成为悉尼的著名旅游景点。

● 在我们身边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最鲜明的便是它具有观光属性的外形,奥运之后成为了旅游景点,近年来也承办一些商业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等活动。“鸟巢”如今展现了不错的自我造血能力,可是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国家体育场“鸟巢”

“鸟巢”是利用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建造奥运场馆的典型,在近32亿元的总投资建设中,由中信集团、城建集团、金州控股集团三家组成的中信联合体出资42%,其余58%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市政府出资,双方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鸟巢”的投融资和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然而,这种模式很快就失败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不到一年,北京市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公司改造:北京市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持有的股份改为股权,主导“鸟巢”管理工作,中信联合体放弃30年经营权,改为永久股东身份。PPP模式的失败很大程度在于社会资本方缺少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经验,重新主导“鸟巢”经营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使“鸟巢”现金流逐渐实现平衡。

去年10月,COLISEUM大型体育场馆国际峰会在鸟巢文化中心召开,来自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专家、企业家和体育场馆管理者共聚一堂,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岳鹏向国际推广“鸟巢”运营模式,“鸟巢”成为奥运赛后场馆运营的典范。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凯迪拉克冠名五棵松体育馆为“凯迪拉克中心CADILLAC ARENA”

作为08年奥运会篮球、棒球比赛场地的五棵松体育馆,在奥运之后走上了私企运营模式道路,奥运结束后两年间,五棵松体育馆谢绝游客,闭门进行内部场馆设施的改造,毕竟奥运场馆并不适合商业性的演出,五棵松体育馆同时也在摸索自己的运营之路。2011年五棵松体育馆更名为“万事达中心”,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商业冠名的北京奥运场馆,与此同时,五棵松体育馆开拓自己的合作伙伴,当时赞助商支撑了五棵松体育馆近九成的收入。此外,五棵松体育馆将场外15000平米的空地打造为一个篮球公园,供篮球爱好者使用,在周边也发展餐饮业务。

五棵松体育馆成为了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奥运场馆,并且独自运营得很成功,这不管对国企运营还是私企运营的奥运场馆来说都是有经可取。

如今,愿意为取得奥运会主办权争得“头破血流”的城市似乎少了热情和勇气,去年9月,布达佩斯、罗马、汉堡和波士顿等城市相继退出2024年奥运会的申办,一时陷入尴尬之地的国际奥委会只能让剩下的巴黎和洛杉矶分别接盘2024年和2028年奥运会。

阻碍这些城市申办奥运会的绊脚石,筹备奥运巨额的投入是一大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赛后奥运遗产能否带来长期收益,奥运场馆二次利用固然成为首大难题,如何探寻适合市场发展规律并符合国情的大型场馆运营模式,至今仍是步履维艰。

— END —

附:“体育经理人”培训与能力测评项目 | 招生简章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体育经理人》招生信息

精彩文章回顾

体育经理人等级培训与能力测评项目| 全国首期班招生 | 程绍同:全球视野下的体育经理人有多重要?

 |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张发强:体育属于消费性服务业

 | 

体育经理人是如何炼成的?

 | 

智美体育董事局主席任文专访:详解“奔跑中国”背后的生意经

 | 

直面行业痛点 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启动“体育经理人”培训与能力测评项目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

奥运场馆宿命,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