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来源是。

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明天|种地|周树文|陈茂盛|陈楚---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广大农村越来越出现空心化和萎缩的迹象,很多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成立打工、生活,也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才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人口分布,其实是中国城乡资源再分配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阵痛,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的老无所依,青少年儿童的留守,以及新闻中所报道的“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

明天|种地|周树文|陈茂盛|陈楚---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

一个自然村,只有近20户人家有灯火

当前,“鱼米之乡”遭遇的尴尬是: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

根据调查发现,如今务农人员呈老龄化趋势,60岁以上的占25%,凡是有点文化、市场意识的年轻人,都不愿回农村种田。

区政协委员徐春来告诉采访人员,以他老家为例,洛阳镇东部的一个70户的自然村,村里平时住的以老人、外来户为主,本村年轻人一般都住在镇上,条件好的住城里。村里几乎没有企业,以种桃树为主,每户桃田3亩左右,多余的田被外来的种菜和种藕大户承包。

徐春来说:“桃农主力军都是60岁左右的老农。他们的后代,要么不会种地,要么嫌苦不愿。无法想象当老一代农民种不动地,地谁来种?邻村情况更不乐观,同样规模的自然村大年夜只有不到20户人家有灯火,平时村庄绝大多数房子都是铁将军把门,我区其它村庄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明天|种地|周树文|陈茂盛|陈楚---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

农业人才,如何不流失?

深冬时节,我们来到西联乡壶源村,这个牛头山脚下的村庄有一大片连绵寂静的荷塘,残荷的枯枝在水面上保持着凝固的舞姿。这里是武义牛头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宣莲种植基地,在总经理周树文眼里,蓄势待发的荷塘下正潜藏着勃勃的生机,孕育着他创业的梦想。

“去年的宣莲产值达到12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建设荷花小镇。”荷塘边,他正和几个创业青年一起认真地修改自己起草的《荷花小镇计划书》。壶源村是贡品“宣莲”的主产地,当地村民种莲,一家不过三五亩。2011年,周树文一口气承包了200多亩水田,雇了村里经验丰富的老莲农负责种植,又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生产绿色农产品。人工拔草、给莲子听音乐、机器刨壳提效控质……周树文到处学习先进种植理念,通过一系列手段,让自己的莲子提升价值,卖到了每斤超过100元。

“自己创业成功不稀奇,带动更多青年农民致富才稀奇。”2014年,武义成立“创业青年联合会”,42岁的周树文被推举为会长。为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他召集了一批优秀创业青年个人和团队,不定时地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已有360个成员,光去年就举办了4场培训。”周树文认为,单枪匹马毕竟形单影只,抱团发展才能凝成合力。

柳城镇车门村的创业青年蓝仙娥今年38岁,过去在本地种植红茶。“我们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但是因为缺乏推销经验,销路不畅。”蓝仙娥说,参加了一场“创业青年联合会”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之后,现在她开始摸索网络销售平台,效果不错。“今后,我们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辅之采摘游等体验式的营销方式,做大做强自家品牌。”

在楼小云看来,除了要像“创业青年联合会”这样将一批年轻农民凝聚起来,提升其技术含量,更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带动作用。

王宅镇马昂村北面原有一个养猪场,如今,这里被28岁的大学生村官陈楚改成种多肉植物的大棚。“拇指大的生石花就能卖五六十元,都抵上一只猪蹄了!”村民看在眼里,也跃跃欲试。陈楚向村民解释,与养猪相比,种“多肉”既无污染,效益又高。未来,他们将把“多肉园”开发成观光园,与周边的山水相呼应,吸引游客,带领村民增收。

明天|种地|周树文|陈茂盛|陈楚---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十万火急--明天谁来种地?

青年务农,如何更专业?

一个月前,武义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市场部的祝斌凯刚刚卸下了自己的另一个职务——武义县农业局特产站助理。

“每天上午8时30分,提着公文包准时到农业局报到,隔三岔五还要下乡或者出差考察。虽然累,但是收获挺大的。”祝斌凯这样评价自己的半年“上挂”生活。他跟着特产站站长实地考察了临海、龙泉等地的农业企业,尤其是茶叶企业。平时还经常下乡到本地农户的茶叶种植基地勘察秋茶生产情况,直观深入地了解原材料,提升专业知识。

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时髦的格子衬衫,看起来十足的“文艺范儿”,从外形上很难联想到他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做农业,的确也不是他原本的选择。2010年毕业于江苏大学装饰艺术专业后,祝斌凯在杭州从事产品设计师的工作,后来又做了几年的互联网事业。2013年,他回到家乡武义,发展当地引以为傲的砖茶,负责的是自己熟悉的互联网线上销售。“我学的是艺术,回来搞农业本来还挺犹豫的,尤其对专业领域很不熟悉。但是经过半年多来在农业局的系统学习,感觉武义砖茶前景一片光明,更需要我们年轻人把品牌打出去。”

“这半年里走南闯北,接触的人比较多,看到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做事的状态,对我们砖茶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帮助。”祝斌凯说,看了别人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生产环境,回来后,他立即学以致用,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生产环境,准备走出一条工业旅游的路子。

“我们鼓励更多年轻优秀的农业人才到部门去挂职,带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发展。”武义县招才局副局长李旭琴说,2015年6月,全县选取了首批10位农村企业管理人才,到相关部门挂职六个月,了解相关的政策程序,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农业企业。

据了解,为激励农业农村人才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武义县还于2004年启动农村人才津贴工作,11年间拿出150余万元资金,100多位农村优秀人才享受了县政府津贴。

“与领取政府津贴的专家、教授不同,拿津贴的武义农民,他们的创业精神、经营理念、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是其他农民亲眼看到的,可以学习和超越的。”一位参与评选的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农民津贴”的评选进入第四届,大学生村官、农二代等年轻农业人才的入选,表示出津贴的获得者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