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芈月传》谈起,“本宫、哀家、臣妾”全是骗人的!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从《甄嬛传》《芈月传》谈起,“本宫、哀家、臣妾”全是骗人的!》。来源是。
从《甄嬛传》《芈月传》谈起,“本宫、哀家、臣妾”全是骗人的!。哀家|臣妾|本宫|《甄嬛传》|《芈月传》|谈起---
从2011年起,《甄嬛传》《芈月传》 《步步惊心》《锦绣未央》这些描绘古代宫廷贵族女性生活的”古装大女主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大热剧种,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宫廷剧那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称谓也因此深入人心。
比如皇帝必自称“朕”、太子必自称为“孤”,太后必自称为“哀家”,皇后、嫔妃、公主等宫廷贵妇,必自称为“本宫”,对上位则必自称为”臣妾“,那么,真实历史中当真如此么?
哀家|臣妾|本宫|《甄嬛传》|《芈月传》|谈起---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历史上,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
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如果看到喜欢这么写的作者,多半没什么文化。
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
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
【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
比如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时,向顶头上司、司空曹操大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糜夫人和妾室甘夫人,就可以说“臣妻糜氏、臣妾甘氏”,曹司空见之大悦,曰:「玄德公勿忧,若有不测,汝妻子吾养之」……
哀家|臣妾|本宫|《甄嬛传》|《芈月传》|谈起---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至于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平等,或偏低的人,则一般很自然地自称“我”或者“吾”。即使是皇后、公主、妃嫔这些宫廷贵妇,同样也是如此。如皇后和公主,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一般自称我、吾,对皇帝则谦称“妾”;公主对父皇,口语称“儿”,上奏称“妾”;嫔妃对皇帝则谦称“妾”或“奴”。特殊情况下亦有例外。
明朝有两个例子,一是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和孝康皇后张氏,他们平素相处如民间夫妻,一同起居,因此张后对丈夫就很自然地自称“吾”;
明孝宗弘治帝皇后:张氏
哀家|臣妾|本宫|《甄嬛传》|《芈月传》|谈起---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张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孝宗)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另一个例子是1615年,梃击案发生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寻王皇后商量,此时已满50岁的王皇后自称“老妇”,而郑皇贵妃则向皇帝、皇后赌咒发誓,非己所为,自称“奴”和“奴婢”。
明神宗万历帝皇贵妃:郑氏
哀家|臣妾|本宫|《甄嬛传》|《芈月传》|谈起---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先是,张差事发。神庙即诣中宫。王皇后迎见曰:“皇上何缘得见老妇?”上曰:“有事相商。”遂坐语其故。后曰:“此事老妇亦不敢知。须与哥儿面讲。”哥儿者,东宫也。少顷,东官至。后问之。东宫曰:“必有主使。”神庙色变。而郑贵妃徒跣指天自誓曰:“奴婢万死,奴家赤族。”神庙勃然废席而起,骂曰:“此事朕家亦了不得,希罕汝家。”】——史敦《恸余杂记》
中国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但同时亦以孝治天下,皇太后对皇帝当然是不能用谦称“妾”的,因此除了自称“我、吾”外,书面语诏书上也称“予”。当然还有年长妇人的通用自称,“老身”或者“老妇”。
汉朝时,后权犹重,皇太后更有对应朝廷九卿的独立属官,如长乐卫尉、长乐太仆、长乐司马等,因此也可自称“朕”,和被敬称为“陛下”。
魏朝建立后,从曹丕开始抑制后权,严禁后妃干政,太后就不再自称“朕”,和改称“殿下”了。两宋时期,皇太后即使临朝称制,通常也是不称“朕”的。极端例子是南宋末代太后杨氏,因为是国难当头,一路逃亡,由嫔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的,本身又性情懦弱,因此面对百官仍谦称为“奴”。
【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 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当然,一些威权犹重、摄行皇权的皇太后,或是在塞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自称为“朕”,被众臣称为“陛下”,都很正常。如北魏摄政太后冯有,契丹摄政太后萧燕燕,武则天称制时期,都是如此。
到了清代,情形又有所不同。即使慈禧太后摄政近半个世纪,口语中也不曾称“朕”,但是《清实录》中,却将孝庄太后的口语书面化后,令其自称为“朕”,事实上这位蒙古老太太一生抗拒汉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而民国政府给清末代隆裕太后的国书,同样敬称其为“陛下”。
【太皇太后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清圣祖实录》
【在寿日那天,袁世凯派了秘书长梁士诒前来致贺,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溥仪《我的前半生》
通行的古装影视或古言小说,以为皇帝必“朕”、太子必“孤”,大王必“寡人”,太后必“哀家”,皇后嫔妃公主必“本宫”,各自特殊称谓不离口,连个“我”字都不会说了。其实这都是病,得治。真正的古人才没这么装腔作势呢!
- 《甄嬛传》敬妃无孕其实和其他人无关,这把黑色凳子说明了一切!
- 《甄嬛传》祺嫔死后,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幕,真令人心寒!
- 甄嬛传:她是智商最低的女子,为什么甄嬛和皇后却都拿她没办法?
- 你没见过的《甄嬛传》:甄嬛垂垂老矣,听到有人喊姐姐竟泪湿眼眶
- 甄嬛传:舒太妃为何会赞成允礼与皇帝的女人在一起?原来另有原因
- 甄嬛传:大结局时,甄嬛训导青樱,谁注意到敬妃的表情了?
- 甄嬛传:眉庄刚去世,皇上就做出这么恶心的事,难怪甄嬛不原谅他
- 甄嬛传:祺嫔侍寝后,甄嬛为何要赏一壶糙米薏仁汤给她?细思极恐
- 《甄嬛传》皇后丧子一直不孕,原因与华妃截然相反,颂芝一语道破
- 《甄嬛传》甄嬛到底有多狠毒?竟对老年的宜修说出残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