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来源是。

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霸王餐|饭店|姓名|黄永胜|陈赓|开国上将---


向敬之

1627年八月,没有子嗣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其十八岁的异母弟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

新皇勤于政事,“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江日昇《台湾外记》卷二),给后世的感觉是“千古圣主”“中兴令主”的形象。他上台后,不露声色地干了一件大事,解决了盘根错节、体系庞大的阉党一号人物魏忠贤。

魏阉树倒,党羽作猢狲散,罪愆难逃。

内阁首辅、建极殿大学士黄立极,天启四年靠以“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促魏忠贤于半夜诬杀熊廷弼,被魏阉以同乡给予重用。其他阁臣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木普>,也是魏阉的忠实粉丝。

崇祯帝托名山阴监生胡焕猷,弹劾黄氏内阁:“身居揆席,漫无主持。甚至顾命之重臣,毙于诏狱;五等之爵,尚公之尊,加于阉寺;而生祠碑颂,靡所不至。律以逢奸之罪,夫复何辞?”(《明史·施凤来传》)黄立极无奈,引咎退休。

崇祯帝命施凤来组阁,引进涉阉人士来宗道、杨景辰入阁。没过几天,御史罗远宾再次举报,施凤来等相继请辞。

霸王餐|饭店|姓名|黄永胜|陈赓|开国上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

《绣春刀·修罗战场》金士杰饰演魏忠贤

崇祯帝决定抽签组织新内阁。李标为首辅,前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周道登、少詹事刘鸿训等,都封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第一个被抽签的钱龙锡,出任次辅。他极力推荐魏阉革职的袁崇焕,出任辽东关宁军统帅,巩固边防。

复出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开心地召见。在最高领导人亲切的慰问中,袁崇焕虽然没有被加入阁臣的队伍,但直接进封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是一个要职。袁崇焕成为了新皇帝的红人,成为了崇祯帝倚重的军国柱石。

第二年七月,袁崇焕回京述职,崇祯平台召见,慰劳一番后,询问其治辽方略。

袁崇焕说:方略已写进了奏疏。我享受了陛下的特别待遇,感恩戴德,只要您愿意给我便宜大权,我就能“五载复辽!”

五载复辽,崇祯帝为之振奋。

袁崇焕豪言:五年收复辽东,翦除后金势力。

崇祯帝承诺:我要让袁爱卿的子孙永享富贵。

袁崇焕受宠若惊,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他一边夸自己的能力,一边向皇帝要权力。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有何具体计划。

袁崇焕说:这是安慰皇帝的。

原来,袁崇焕口出狂言,大夸海口,其实没做功课。

霸王餐|饭店|姓名|黄永胜|陈赓|开国上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

袁崇焕画像

当然,他在复出的半年里,玩了一些套路。昭梿《啸亭杂录·太宗伐明》记载:“天聪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崇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

他说此话,有两个原因:一是私下和皇太极签订了停战协议,二是意图在辽东拥有绝对权威。

他以十二项罪名越级斩杀了皮岛守将毛文龙,又在京师勤王战中偷袭箭射满桂。

这都是给他出过不少力的战将。袁崇焕能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毛文龙对后金大军有强制之功,而满桂有冲锋陷阵的拼杀之功,却因为强悍,而不为其所容。

毛文龙死于非命,满桂大难不死。而袁崇焕在崇祯三年(1630)八月,被凌迟处死。据说,行刑当日,京中老百姓,哄抢食其肉。

这是何等的恨!

是恨其不争,还是恨其无耻?

对于他屈辱的死,计六奇在《明季北略》卷五中记载,崇祯帝召见九卿,指出:“袁崇焕以复辽自任,功在五年,朕是以遣兵凑饷,无请不发。不意专事欺瞒,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入犯,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散遣。及敌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僧于军中,坚请入城。敕法司定罪,依律,家属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释放不问,崇焕本犯置极刑。”

霸王餐|饭店|姓名|黄永胜|陈赓|开国上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袁崇焕豪言欺崇祯,皇太极黄雀在后,连环计中三大名将血祭大明劫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崇祯剧照

这是一人罹难、祸及家族的惩罚。

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死得冤枉,就连皇太极为首的后金集团,也以为崇祯处死袁崇焕,是中了反间计,“实受文皇绐也”(《啸亭杂录·太宗伐明》)。

然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箭射满桂,明显是自断手臂、自毁长城、自寻死路。

书生报国,要的不是书生意气。

至少,袁崇焕明白,如果真刀真枪地与后金大军厮杀,毛文龙、满桂,都是很容易战功赫赫。他们在天启朝已是左都督,官居正一品,而袁崇焕虽然劫后余生,受赏兵部尚书,却只是正二品,不免心胸狭隘。

袁崇焕恃宠而骄,忘了底线,大夸海口,而容不了大将。

他的伯乐——宰辅钱龙锡——进位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大学士,却因忠贞体国,一直力挺袁崇焕,被陷入同谋之罪,差点身首异处,最后被发配戍守定海卫,苍凉而老。

这样的连带悲剧,就是明末朝堂纷争的血色宿命。

是罪有应得,还是千古奇冤,或者是劫数难逃?

各执一词。